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金匮之盟究竟是什么

历史上的金匮之盟究竟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27 更新时间:2024/1/11 6:30:55

炮制出来的金匮之盟

赵普作为赵宋皇朝的开国奠基人之一,既辅佐太祖开国立业、创建制度,也帮助太宗迅速稳定了权力移交之后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其针对太宗嗣位非正而炮制金匮之盟,一方面为太宗争取了政治资本,一方面也改善了自己与当今天子的关系。

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正值盛年的宋太祖忽然驾崩,时年50岁,死前并无任何暴疾的征兆。太祖去世前夜风雪漫天,太祖召其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宴。左右近侍皆不得侍奉,只是在烛影摇曳中,远远看到晋王时而离席,好似有躲避和谢绝之意,然后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大声地对晋王说:“好为之,好为之。”谁料,次日凌晨天还未亮,太祖就驾崩于万岁殿。

太祖的皇后宋氏急忙派宦官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入宫,想让赵德芳承嗣。不料,王继恩自作主张,中途改道去召晋王,并与早已迎候于府门外的晋王亲信、医官程德玄一起劝说赵光义(原名匡义,为避太祖讳而改名光义。登基后又改名为炅)入宫。当王继恩回宫后,皇后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答道:“晋王到了!”宋皇后见到赵光义,知道大势已去,且惊且怕,只能口称“官家”(宋代俗称皇帝为官家),央求赵光义保全母子性命。赵光义也佯装哭泣道:“共保富贵,不要担忧。”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并打破常例,即改当年为太平兴国元年。

金匮之盟

太祖死得蹊跷,太宗即位也令人疑窦丛生,为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使得时人议论纷纷,人心颇有不服。太宗的当务之急便是安抚人心,力求为自己的夺位之嫌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太平兴国六年(973),前朝宰相、河阳节度使赵普抛出了“金匮之盟”,算是给太宗解了围。

按照民间的说法,太祖、太宗和秦王赵廷美兄弟三人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前曾召当时的宰相赵普进宫听受遗命。杜太后问太祖道:“你自己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江山吗?”太祖呜咽哭啼不止,不能回答。杜太后见此,便责备太祖说:“我是自己老死的,你哭也没有用。

我刚才跟你谈的是国家的大事,你怎么只知道哭泣呢?!”杜太后又问刚才的那个问题,太祖这次回答说:“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了祖先的余德,太后的庇荫。”杜太后说:“你说的不对!你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即位做了皇帝,人心不附造成的。倘若周朝有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得到天下做皇帝吗?”

接着,杜太后又教训太祖,为了防止后周那种幼儿主天下而失天下的情况出现,宋朝要继立长君。她要求太祖死后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光义,光义死后要传位给小弟秦王廷美,廷美死后则传位给太祖之子德昭。最后杜太后说:“四海至广,万机至众,能立年长者为君主,实在是国家社稷的福分。”太祖叩谢母亲的临终教诲,哭着说:“我一定按照母亲的教导来办。”为了监督太祖实施,杜太后又让赵普把自己的话记下来做为将来皇位继承的依据。赵普随即在杜太后床前按照太后的意思写好了誓书,并在誓书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太祖便将誓书锁于金匮,交由谨慎可靠的宫人管理,秘藏宫中。

相互利用的盟约

太宗继位之后,一度以皇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太祖之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同时,下诏令齐王赵廷美、武功郡王赵德昭位在宰相之上。但随着自己地位逐渐巩固,太宗决心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又受到“金匮之盟”的限制,左右为难。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在高粱河战败,一度失踪、六军无主,军中竟出现拥戴赵德昭的事件,这使得太宗为此深感惊惧。太宗回到汴京,迟迟不赏消灭北汉、攻取太原的有功将士,一时朝中、军中议论纷纷。

赵德昭入宫规劝,不料太宗却因此大怒,冷冰冰地对德昭说:“等你自己做皇帝了,再赏也不晚!”赵德昭听了之后,惶恐异常,回府就自杀了。两年以后的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对皇位的威胁就剩下了幼弟廷美。要打击赵廷美,太宗在当时急需一种完全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和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

赵普是太祖开国时的元老重臣,太宗正可借用他的重要地位和政治影响来打击廷美。而此时的赵普连遭冷落,又被宰相卢多逊逼得无处可退,甚至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赵普为求自保,也瞧准太宗的需要,投其所好,抛出了“金匮之盟”修改本这张王牌。

赵普所提供的“金匮之盟”的修改本是完全有利于太宗的“独传约”。在这个版本中,杜太后的遗诏变成了独传于太宗。而对于赵廷美、赵德芳则只字未提。为了继续表现对太宗的忠心,赵普甚至以太祖为例,告诫太宗:“太祖已经错了一回,你怎么能错第二回呢?”赵普以开国元老和“金匮之盟”唯一记录者的身份,不但使得太宗即位变得名正言顺,而且也为太宗下一步打击幼弟,进而实现传位亲子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当然,太宗也不忘投桃报李,恢复了赵普的相位,并将其置于首相的地位,正好压在了卢多逊的头上。第二年,赵普向太宗告发卢多逊跟赵廷美交往密切,意图不轨。太宗借机大兴牢狱,将赵廷美安置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卢多逊则被流放到了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城镇)。赵廷美的势力被彻底涤荡,太宗传位亲子的道路障碍至此也被扫清。

推荐专题》》宋朝历史事件介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普为什么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宋太祖以后,北宋王朝的君主大臣们都极其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皇帝、宰相亲自带头的榜样影响下,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风气很快流传开来。宰相须读书北宋初年的一个冬天,夜里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在一片银妆素裹之中,两位客人先后来到汴京城内的某处深宅大院,在温暖的火炉旁宾主三人饮酒夜谈,就是在到这里,北宋王朝结

  • 杨家将的传奇故事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北宋时期一个将领辈出的著名家族,杨家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无人能及的特殊地位。他们的形象活跃在评书、小说、戏曲等诸多方面,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当然没有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那么传奇,然而杨家一门三代精忠报国的事迹,却着实值得世人敬佩。在山西代县的旧城里,耸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钟鼓楼,

  • 宋代丧葬制度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丧葬中的礼制和等级区别已渐渐减弱,日益世俗化的风气使人们更强调当下的生活,而对明显属于“身后事”的厚葬渐渐失去兴致,厚葬之风逐渐消失,政府也三令五申禁止厚葬。宋代“丧葬令”规定棺内不得放置金玉珠宝,也不能用石板来构建墓室和棺槨。各级官吏的墓田面积、

  • 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吕端是宋初的一代名相,老成持重识大体。在朝廷奏议中,吕端往往在紧要关头深谋远虑,颇得太宗的赞许。被称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对太宗死后平稳顺利地进行政权交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吕端时运不济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后晋时以父荫补官;入宋后,历知

  •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竟然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宋建国之初,根基未稳,即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的农民战争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王朝更迭,新兴的政权一般都“与民休息”,正是朝政稳定,社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在宋初却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川蜀地区,向以

  • 玉清昭应宫的大火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为了粉饰太平,真宗本人亲自策划了天书迷信的佞道造神闹剧,开北宋历史之恶劣的先例,使君臣上下如痴如狂,丧失了进取精神,消磨了意志,助长了迷信之风在社会上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不良影响。所谓“玉清昭应宫”,乃是宋真宗赵恒为掩饰自己对外战争的失败而修建的。修建玉清昭应宫的目的除贮藏&

  • 刘太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太后是宋朝垂帘听政的第一位太后,她在仁宗生母死后的待遇问题上非常理智,听取了吕夷简的意见,为自己和家族留了一条退路,不失为一位明智的人物。刘太后专宠后宫刘氏(?~1033)小时候双亲皆故,后来和银匠龚美一起来到京城,被当时尚为藩王的真宗看中。后来真宗即位,刘氏进封德妃,一直专宠于后宫。当时一位姓李

  • 靖康之耻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是一场给宋朝军民带来空前灾难与屈辱的战争,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地印在中原百姓的心中。靖康元年(1127)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被金军攻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相继成为金军的俘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变动被称为&l

  • 莫须有是谁制造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绍兴十二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这天大的冤屈直到宋孝宗即位才得以昭雪,岳飞的遗骸也被礼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大年除夕,39岁的岳飞被处死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浙

  • 绍兴和议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一项屈辱和约,南宋王朝俯首称臣,以沉重的代价换来了宋、金之间维持了20年的和平时期。此后双方虽也发生过冲突,但是规模已大不如前。南宋在高宗的主持下,小人得志,英雄气短。君主夜夜笙歌,声色犬马;朝臣中,奸相秦桧长期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兴冤狱,卖国求荣。南宋朝廷离心离德,却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