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嵬兵变的前因后果:到底是谁煽动了士兵哗变?

马嵬兵变的前因后果:到底是谁煽动了士兵哗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4/1/25 20:14:39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关。唐玄宗见势不妙,仓皇出逃。

逃至长安西北的马嵬驿时,疲惫饥饿的士兵把宰相杨国忠斩杀,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而杨贵妃的两位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也被乱兵所杀。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是唐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标志着唐玄宗统治的结束和唐肃宗统治的开始,在唐代政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兵变的历史真相,历来是唐史学界积极讨论的课题,不少学者已经做了十分深入有益的研究。

756年,安禄山大军西进,唐军守将哥舒翰虽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但最后还是失败,叛军直逼都城长安。玄宗见势不妙,连夜带着杨贵妃姐妹和皇子皇孙们奔蜀,禁军将领陈玄礼、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杨国忠护卫在左右,大家乱作一团,急急地朝蜀中逃命。

途经马嵬驿时,饥饿疲乏的禁军将士发动了一场军事动乱,他们要求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两人,否则大家都不走了。玄宗在禁军们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杀掉杨家兄妹,这一历史事件史称马嵬驿兵变。

不过在关于谁是兵变幕后主谋的问题上,大家出现了分歧。

那么到底是谁在煽动士兵们发动兵变?

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一场自发的士兵哗变。由于士兵们饥饿不堪,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组织指挥下,士兵们发动了这场群众性自发性的救亡运动,没有幕后主使者。这种说法显然流于现象,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禁军将军是不可能发动这场兵变的,因为他既没有足够的权力和兵力来逼迫皇帝,也没有足够的政治地位有发动兵变的必要。

一些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兵变是早有预谋的,是一场有计划、有指挥的军事行动。马嵬驿离长安城不过一百多里,走一天工夫就能到达,禁军不可能这样娇嫩,也不可能当时已饥饿到要发动兵变的地步。

有人提出,当时唐玄宗身边的宦官高力士是兵变的主谋。著名唐史专家黄永年先生认为高力士是唐玄宗时期的大权宦,对当时的政治有极大的影响。唐朝自长孙无忌、褚遂良被高宗贬死后,外朝宰相久未能参与内廷政权核心,其权力只限于一般日常政务。

此时李林甫、杨国忠均欲染指于政权核心,自必引起高力士的妒恨。李林甫、安禄山等人都是由高力士推引而登上高位的。高力士在唐代首开宦官掌管中央政权的先例,“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朝中官吏上呈的奏折都要先经过高力士,然后再上呈给皇帝,小事就由他直接决断了,这实际上已经是后来所谓的“内相”了。朝中有了内相,必然会与外相也就是宰相为了争夺权利而发生冲突,特别是遇上想弄权的外相,如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就一定会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双方的对立发展到使高力士在玄宗面前公开对李、杨进行攻击,要求玄宗表态,说明此前双方在私底下早有过多次斗争倾轧。因此,高力士有兵变的动机。而他又深得玄宗赏识,手握大权,也就有了谋划兵变的实力。

高力士和禁军的关系是怎样的?黄先生认为自开元十九年(731年)禁军首脑王毛仲、葛福顺等与高力士争宠不胜被贬逐后,禁军在另一长官陈玄礼统率下早投入高力士怀抱。因此马嵬驿事变就是高力士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攻击杨国忠未达到目的后,乘安禄山叛乱之机指使陈玄礼利用禁军所发动的一次清君侧行动。

由于息扈从禁军全在高、陈掌握之下,肃宗还毫无实力可资凭借。对当时兵变的陈玄礼来说,他是不需要毫无实力可言的太子的支持,而且兵变发生后,陈玄礼与太子的另一位宦官李辅国之间更不存在特殊关系,故太子绝不可能是兵变的后台主谋人物。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兵变的幕后主谋是当时的太子李亨。他比高力士有更大的权力,也更有发动兵变的理由。发动兵变的主谋势必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要与杨国忠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也就是说,他要有置杨国忠于死地的理由。这是发动兵变的动机,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二是要有控制和调动禁军的能力,这是使预谋付诸行动的实力。高力士与李亨谁更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条件。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在玄宗后期并不十分突出,更没有到“内相”与“外相”相抗衡以至于不可调和的程度。高力士虽然拥有不小的权力,但并不具备操纵政局而与宰相抗衡的实力。

他所做的只是上传下达以及辅佐玄宗处理一些细小政务之类的工作。他与杨国忠虽有矛盾,但还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在史籍中,也没有两者刀剑相向的记载。

相对于高力士而言,太子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则要尖锐得多。玄宗末年,皇位继承权的争夺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焦点,李亨继位的过程是艰难的。唐玄宗在开元三年(715年)册封次子李瑛为皇太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李瑛被废为庶人,皇太子之位顿时悬空。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等人极力主张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但玄宗却立了忠王李亨。李林甫深知不佐太子的后果是可怕的,要消除这场灾难,只有将李亨拉下太子之位,拥立李瑁,因此他不断地阴谋推翻李亨。

而此时,杨国忠为了谋求高位,依附李林甫,积极地参与其中,与李林甫一起想方设法欲制李亨于死地。后来杨国忠、李林甫为争夺权力失和,但在反对李亨为太子这一点上,杨国忠始终没有改变。李亨为了保卫自己的皇位继承权,只有消灭杨国忠一条路可以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想传位给李亨,杨国忠听闻此事后大惊。如果李亨即位,就意味着杨氏家族的败落,杨国忠也会性命不保。于是他赶紧通过杨贵妃“衔土请命”,终于使玄宗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必然引起太子愤怒,只有铲除杨国忠,李亨才能尽快即位称帝。

潼关失守后,杨国忠建议玄宗移驾蜀地。蜀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是他的发迹之处。如果李亨随之入蜀,不要说即位无望,就是性命也难保。在这种情况下,李亨怎么肯深入虎穴。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李亨只有除掉杨国忠。

可见,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尖锐,他比高力士更有理由欲置杨国忠于死地,他成为兵变主谋的可能性大大超过高力士。

其次,从控制禁军的能力来看,李亨也比高力士更具备这个条件。众所周知,在玄宗即位前朝廷便有规定,亲王、驸马不能掌管禁军。这条禁令在玄宗时期一直坚持实行并没有解除。但是,在玄宗仓皇出逃蜀地的时候,他却给了李亨的两个儿子建宁王、广平王指挥调动禁军的权力。

由此可见,李亨完全有条件通过两个儿子调动部分禁军来发动兵变。因而,李亨成为兵变主谋的可能性远远超过高力士。

除以上两个条件,我们还可以从兵变以后的受益情况来比较。马嵬兵变是一次成功的政变,兵变后的最大受益者一定就是幕后主谋者。在兵变之后,高力士仍随唐玄宗到了蜀地,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政治利益,反而处境艰难。

而李亨自兵变后分兵北上,彻底摆脱了其父的控制,在灵武自立称帝。显然,他是马嵬兵变最大的获益者,兵变的幕后主使,自然非他莫属。

也有人赞同李亨是事件的主谋者,但对禁军将领陈玄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一些人认为陈玄礼不是李亨的私党,而是玄宗的心腹侍从,很可能当时只是一个被迫的支持者。有人更进一步认为事变中玄宗幸免于难,主要是得益于陈玄礼的忠心护主。也有人认为陈玄礼是听命于李亨的。

一种观点认为,兵变的主谋是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香港学者章群认为马嵬驿事变,实太子宦侍与河西将士共成之,其主要人物,则为李辅国与王思礼,但假陈玄礼之手来完成的。

由于王思礼为王忠嗣的部将,因而一直想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是获得了太子许可后行事的。他的结论是:“观乎李辅国日后之跋扈,必有所恃,是虽告于太子,而辅国为谋主,但无思礼河西之兵,陈玄礼未必为同。”从这种观点推论,内地有学者认为事变是太子和李辅国共同策划和发动的。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李辅国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参与兵变的除李亨外,还有建宁王倓、广平王俶、张良娣等,李辅国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

也有人指出,马嵬驿事变中夹杂着太子李亨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尖锐矛盾,而且这一矛盾由来已久。太子是支持了陈玄礼发动兵变,也为自己消灭了最大的政敌,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太子不是那股政治潮流的后台或支柱,参与谋划和主谋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兵变的前后过程中,也看不出陈玄礼与太子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丝毫不见太子具备控制与指使禁军的条件。事后陈玄礼也没有跟随李亨到灵武,却一直紧跟着唐玄宗。

高力士是马嵬驿事变的支持者,他的确与杨国忠之间存在着矛盾,其性质是属于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的矛盾,但高力士是否让陈玄礼对杨国忠下手,单凭推论是不够的,很难令人信服。高力士确实具备控制与指挥禁军的条件,但没有史料可以证明高力士在暗中策动与指使陈玄礼搞兵变。

其实大可不必去寻找兵变的后台主谋。以六军将士为主体而发动的兵变,实质上是各种势力反对杨国忠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并不是个别人能够煽动起来的。

陈玄礼曾经慷慨陈词:今天下崩离,皇帝出逃,国家蒙难,人民死亡,这一切难道不是杨国忠专权所造成的吗!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这种呼声,喊出了广大军士们的真诚愿望。

兵变一结束,陈玄礼就向玄宗谢罪,说杨国忠“挠败国经,构兴祸乱,使黎元涂炭,乘舆播越,此而不诛,患难未已”。因此禁军发动兵变是为“社稷大计,请矫制之罪”。

杜甫称赞事变中的陈玄礼说:“桓桓陈将军,仗铖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他赞美陈将军在兵变中的忠烈举动,肯定了事变的救亡性质与重大意义。如果他真是权力斗争中的工具,只是听命于后台人物的指使,杜甫说这话就实在是太迂了。

尽管兵变只有半天,很快以大家山呼“万岁”就结束了,但这件事本身的影响很大,它标志着唐玄宗统治时代的结束,唐肃宗新时代的开始。兵变的确至今仍是一个大谜,令人猜想不已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杜甫名落孙山的跟李林甫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唐玄宗登基开始,唐朝开始步入太平盛世,政治治安相对稳定,社会秩序得到平稳,经济也在逐渐发展,因此唐玄宗面对如此太平祥和的局面,逐年的丧失警惕心,也开始懈怠国家大事。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自己亲信的人去办,自己百分百的信任、从不加以过问,却不知道自己错信了小人,整个朝廷都被玩弄于这个人的掌心之中,也有

  • 武则天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其

  • 黄巢起义吃人屠城的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878年,发生了黄巢起义。黄巢是盐商子弟,可以说是富二代了。黄巢起义是一次规模大范围广的起义,其作战特点是流动作战,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虽然起义在884年失败了,但是在古代政治史影响深远。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对于这次起义,正面记载的不多,负面记载的不少。《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 “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起义有哪些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不论哪一个朝代,如果官员横行霸道,就会造成赋役不均、民不聊生,时间久了就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他们就会起身反抗,历史上的黄巢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唐朝末年,两浙地区的税收,是唐朝后期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政府对这一带地区的搜刮也最为严重,最终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开始反抗起来

  •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一、黄巢起义背景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

  • 汉武帝刘彻最大的爱好是什么?连陪葬都要带着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把自己死后葬身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居然修了半个多世纪,也创造了帝王陵墓修建时间之最,现在我们已经探明茂陵的丛葬坑达到四百多座,这也是陪葬墓最多的帝陵。而汉武帝刘彻可谓戎马一生,他又爱马至极。汉武帝刘彻茂陵的石刻——卧马公元前113年的秋天,一个流放到敦煌的

  • 汉武帝刘彻的感情史:汉武帝是双性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正史与野史都是记录历史的文字资料,汉武帝在正史上留下了很多笔墨,在野史上也留下了许多笔墨。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欢讨论汉武帝这位千古一帝的正史和野史。汉武帝野史中也存在很多故事。汉武帝野史中记载,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是他姑母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在四岁的时候,他的姑母问他可愿娶阿娇为妻,汉武帝说,若

  • 卫子夫之死:汉武帝刘彻有没有后悔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吗,汉武帝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说去汉武帝的皇后,大家也肯定知道是卫子夫,不过因为巫蛊之乱导致卫子夫自身,那么汉武帝杀卫子夫有没有后悔过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卫子夫死后刘彻后悔了没有,喜欢刘彻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关于卫子夫死后汉武帝都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着明确

  • 汉武帝刘彻实行了哪些政策?汉武帝的政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打破了攘夷必先安内的成见汉武帝建立武功遇到的另一个巨大的阻力是:除了他,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攘夷必先安内”,但安内无止境,攘外也一直无从说起。最可悲的是,当汉、匈对决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朝廷上下又急不可耐地想着妥协让步。“攘夷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汉景帝年间,大夫晁错提出来的,他认为诸侯势力太大,力

  • 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巩固民族大一统的?在军事上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