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09 更新时间:2023/12/6 22:49:23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做很多建设,同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被就业以及粮食问题严重。下面是上山下乡运动背景的详细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诞生不久,即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的政府便制定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围绕限额的694个大型工业项目进行建设。

五年内,要建立许多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 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五年内,还要改造、扩建一批老的企业。这需要集中多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呀。

为了动员所有的青年和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这项伟大的工作,党中央号召全国的青年和学生从祖国的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

一时间,一代青年高喊着“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口号,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许多的青年农民也告别了世世代代小农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的大生产结缘。

但工业的发展,在当时来讲,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根本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而旧社会已经存在的城乡差别却进一步扩大。

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摆脱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处境,最好是进城,在城里随便找个工作都比在农村种田好上十倍。这就导致大量的来自贫困乡村地区的农民疯狂地盲目地涌入各个大中小城市,加上1953年、1954年这两年因重工轻农而导致农业粮食的大量减产,无疑拖了工业发展的后腿,也使这一时期本来就人口膨胀的各个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据1952年7月政务院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上统计,除了已经安置的失业人员外,当时全国还有失业人员312万人。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行各业每年需要增加职工大约140万人,城市中每年直接进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就有10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需要就业的人员和农村中流入城市的人数,每年也有约100万,他们都是就业对象。

虽然政府在1953年就对农村居民进城加以了限制,并将没有职业保证就进城的农民送回了原籍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就是这样也仍然解决不了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的矛盾,且流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城市人口由建国初的5800万猛增至9200万,增加的人口主要是农村迁人的农民。

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压力所至的,是城镇日益增多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和就业压力。建国初期,由于新政府在积极兴国民经济的同时,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据199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所载:1952年底,小学在校学生已由1949年的2349万人增加到511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9.2%;中学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104万人增加到249万人,增长140%,其中初中增长168%,高中增长26%。

但因当时我国的教育规模和结构都不尽合理,中小学生入学率虽然高,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不足且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再加上建国初教育事业有一些成就,造成不少新建学校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教育质量,贪多求快,盲目冒进,致使中小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很快一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1953年,教育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这无形之中又增大了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1952年,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还不成问题,但到了1953年, 不能升学的人数急增至213.4万人,其中有211.7万是小学毕业生。

以后不能升学的人数便逐年增长,1954年毕业的高小生达400 万人,初中生60多万人,其中,高小毕业生中有6370的人不能升人初中,初中毕业生中也有60^的人不能升人高中。

在农村,这种升学的压力更大,如当时的山东莱西县,1951年和1952年 两年的高小毕业生共3390人,除少数能升学或参加工作外,留在农村务农的有1310人;1953年的高小毕业生3518人,留乡的 2438人;1954年的毕业生3514人,留乡的3028人。

这些毕业生普遍的想法是继续升学,而面临失学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如此,他们只有成批地、自发地涌人城市谋求出路,无疑又使本来被就业压力和粮食紧缺问题困扰的城市更加雪上加霜。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很多青年都把升学看做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与前途,而失学则意味着前途丧尽。

他们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继续升学这一点上,当时就有这种说法:“考不上学校,就去考海军(投水自尽〕;投空军(上吊自尽);或是投陆军(流浪人生)一个升学落榜生,得知自己落榜后,痛不欲生,在写给他哥哥的信中这样说:

8月5曰晚上,一个沉痛的不幸的消息无情地来到 了,我没有考上学校。我用了极大的耐力,才制止眼泪的涌出,可是眼眶已经潮湿了。到现在写信时我的手还在发抖。我无法安定下来,因为它关系到我的青春,甚至我的一生……我宁愿在城市里拾垃圾,也要走出农村!

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人们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了,尽管我们经批判过它,但读书能开人的智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一点是古今中外谁都不能否认的,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对它的追求有所不同而已。

读不上书、考不上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痛苦,但又是一件无奈的事实。书读不了,人还得活,出路也得找。

城里的失学学生要就业,农村的失学学生要进城找工作。于是乎,被就业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城市在痛苦!在呻吟!在呐喊!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对广大的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城乡差别不可能在共产党打下江山的一夜之间就缩短了距离。那么要怎么缩短这种距离呢?建国初,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我们的祖国有近10亿亩的荒地在边疆闲着睡大觉;我们的国家有6亿人口,其中就有5亿是农民,农业人口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 80

  • 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面对城市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文化的渴求,我们的国家向广大的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发出了呼吁。1954年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刘瑞龙在《中国青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参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农村青年的光荣任务》,他呼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新的事业,首先参加这个斗争的始终

  • 毛泽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年底,已经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失学与就业这两大问题是当时最令党和政府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在迅速实现农业合作化这个关键时刻所显现出来的问题,毛泽东于1955年9月至12月,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

  • 国家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就业问题,毛主席曾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号召在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确是一个广阔天地。 但这个天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堂”,它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它的耕地面积还只有16亿亩,

  • 知识青年: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那个年代,大凡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激动,接下来便是坚决执行。按照团中央的思路,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解决当时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和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这场垦荒运动并没有达到预

  •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跃进”是指1958到1960年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口号有“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当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发起—扎根—教育—返城—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场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他们便会坚决执行。从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浮夸风的“大跃进”到认真执行“知青插队”,“到农村落户&rdq

  • 徐建春:中国第一个知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知青运动开始出现了一批典型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那个时代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徐建春。徐建春,20世纪50年代初回乡知识青年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也是中国知识青年中的第一颗明星。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山东《大众曰报》的文章《徐建春一一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作为党报,

  • 吕根泽: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知青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中有许多的优秀知青,吕根泽就是其中的一个。吕根泽,一个20世纪50年代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回乡知青典型。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一封信,信中说:吕根泽,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而得到了显

  • 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沫若曾做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女性,这个主人公就是邢燕子。邢燕子,一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回乡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她的名字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代名词,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整个一代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天津市某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