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65 更新时间:2023/12/13 1:25:53

面对城市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化的渴求,我们的国家广大的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发出了呼吁。

1954年当时的农业部部长瑞龙在《中国青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参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农村青年的光荣任务》,他呼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新的事业,首先参加这个斗争的始终是青年。”

1955年《中国青年》的第16期上又发表了之钦的文章《谈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问题》,指出:

国家希望知识青年回乡能至少起到三种作用:“首先是进行文化上的传播;其次,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所需要的成千成万的具有各种文化水平的初级办事人员,也将陆续得到解决;在此,农业技术水平也会随着他们的宣传、介绍而提高。”

早在1953年的12月3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号召一切有文化的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同时,《人民日报》刊载了《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情况调査》。

这在中央的报刊上首次提出了青年学生回乡务农的设想。应该说新中国一成立,国家就意识到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有关指示。

这个时候,国家教育部向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关于解决高小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5月24日,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劳动,这是一种正现象。

目前中小学毕业生之所以普遍发生紧的升学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去几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指导思想上有忽视劳动教育的偏向。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教育思想,继续支配着广大教师和学生,这是中小学教育方针上―个带原则性的错误。

当月的29日,《人民日报泼表了中宣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提纲中强调我国的教育和生产劳动是不可分开的,一切有文化的,无论是小学、中学或是大学毕业生,都要积极地参加生产劳动,这样才能成为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教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对那种重学轻农的错误思想,要进行严肃的批判。

1954年7月11日,为了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工作,《中国青年》又发表了《关于如看待子女的前途问题向家长们进一言》的文章,文章主要向家长们解释了国家不能花费很大力量来办教育的苦衷。随之,《人民日报》也撰文呼吁要《向学生家长积极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

国家在1955年就制定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初中高小毕业生的基本政策”,除招考少部分人升学外,主要是号召组织一部分人去从事工业生产,大部分人去从事农业生产,参加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可见动员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从事劳动,在当时来讲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

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开展,195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继续动员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社论。5月22日,中央宣传部又颁发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自此以后,加强劳动教育被提到了中小学的教育日程上来。

7月14日,《中国青年》头版发表社论,即《加强对初中、高小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指导》。社论明确提出:家在农村的毕业生应全部回到农村去;家在城市但有条件去农村的,也应适当地组织和具体帮助他们到农村中去。从此,国家又将家在农村又不能继续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全部疏导回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8月11日,针对当年暑假全国将有57万名初中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加上往年没有考上学校或者没有找到职业的学生,都要求解决就业或学习的问题,《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

文章指出: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短,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必须指出,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农村正在大力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需要大量吸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对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需要量很大,以后的需要量更大。

但这篇社论在对待动员城市青年下乡劳动这一问题上则持相当稳重的态度,仅在分析“人人要工作”的社会舆论时说:

首先,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一般不应有所谓“就业”问题,当他们在小学毕业以后,如果没有思想障碍,他们完全可以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而家居城镇的中小学毕业生,目前如考不上学校,又找不到职业,就应该进行自学,等待机会就业。各地青年团组织应该积极组织和帮助他们做好自学的工作,或者帮助他们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

国家在当时除了呼吁有文化的青年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并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外,还在行政上采取了控制招工的手段。

1955年8月22日,国务院就控制各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增长和加强劳动力管理问题发出指示。

指示决定:自1955年下半年起,中央各部及各省(市)人民委员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除在现有职工总人数(包括归口安排的私营工商从业人员)进行调剂外,应停止从社会上录用新职工。无疑,将绝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希望掐断了。

城市就业人口的恶性膨胀,农村知识型人口的奇缺,已经给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恶果,国家已不堪重负。 除了将迁人城市的农村人口送回乡村,除了让农村中的失学青年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还有必要让城市里的失学青年下放到农村中去。

12月8日,中共中央批发了劳动部党组《关于第二次全国劳动厅局长会议的报告》,指出城市失业问题只有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对于不能继续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应教育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大部分就业方向是参加农业生产。

年底,劳动部在全年工作总结中说:本年会同有关部门动员了一批城市失业工人、失业青年及其他剩余劳动力,采取还乡生产、移民垦荒、移民插队等办法进行安置。仅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旅大、重庆、浙江、黑龙江等8个省市就安置了86万人参加农业生产。

这86万人应该说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了升学就业的机会,放弃了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立志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但当时的人数还是很少的,且大多数是下到市郊比较富裕的农村去的,这与以后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不能相比的。不过它在当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而对于每个下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年来讲都是非常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毛泽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年底,已经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失学与就业这两大问题是当时最令党和政府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在迅速实现农业合作化这个关键时刻所显现出来的问题,毛泽东于1955年9月至12月,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

  • 国家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就业问题,毛主席曾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号召在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确是一个广阔天地。 但这个天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堂”,它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它的耕地面积还只有16亿亩,

  • 知识青年: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那个年代,大凡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激动,接下来便是坚决执行。按照团中央的思路,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解决当时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和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这场垦荒运动并没有达到预

  •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跃进”是指1958到1960年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口号有“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当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发起—扎根—教育—返城—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场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他们便会坚决执行。从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浮夸风的“大跃进”到认真执行“知青插队”,“到农村落户&rdq

  • 徐建春:中国第一个知青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知青运动开始出现了一批典型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那个时代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徐建春。徐建春,20世纪50年代初回乡知识青年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也是中国知识青年中的第一颗明星。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山东《大众曰报》的文章《徐建春一一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作为党报,

  • 吕根泽: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知青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中有许多的优秀知青,吕根泽就是其中的一个。吕根泽,一个20世纪50年代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回乡知青典型。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一封信,信中说:吕根泽,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而得到了显

  • 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沫若曾做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女性,这个主人公就是邢燕子。邢燕子,一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回乡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她的名字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代名词,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整个一代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天津市某厂

  • 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

  •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发生了未曾想象到的剧烈变化,曾经按部就班地推行了4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发生了突变。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爆发。一批批曾经高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的下乡知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