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根泽: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知青典型

吕根泽: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知青典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594 更新时间:2023/12/13 23:06:12

在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中有许多的优秀知青,吕根泽就是其中的一个。吕根泽,一个20世纪50年代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回乡知青典型。

1953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团中央写给吕根泽的一封信,信中说:

吕根泽,你热爱农村,投身于农业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并有力地推动了你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而得到了显著的成绩……你的事迹,再一次告诉了农村广大知识青年如与农业劳动相结合,他们证明了知识青年从事农业有无限光辉的前途。

12月25日,该报又发表了署名石才的章《站在建设前列的年轻人一一记初中毕业生吕根泽参加农业劳动的事迹》,以及社论《用吕根泽的范例教育农村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从此,吕根泽的名字也因团中央的大力宣传而响彻四方。

那么吕根泽究竟是何许人?何以如此引得青年团的最高组织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时全国的知青明星呢?

吕根泽,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海兰村人,朝鲜族。1951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正准备升入高中时,医院里的一纸肺结核病的诊断书让他的读书梦破灭了。

当时,他的情绪极为低落,甚至是极度悲观,在他看来:希望破灭了,前途尽丧了,“一切都结束了”。

后来在当地党团组织的关心与帮助下,他开始认识到:不能报考高中,并不等于失学,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走进学校。

这所学校是丰富的,它不仅是农业大学,而且是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不仅能学到许多的社会知识,还能将自己在中学里学到的书本知识派上用场,使劳动与知识有机地相结合,也使自己真正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从此,他便积极投身于家乡的生产技术,开辟一块农业试验田,向当地农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担任全村的技术研究组组长。

他们的互助组由于采用了他推广的新的水稻种植法,粮食大大增产,平均毎垧(合15亩) 收获比从前的种植法增产了1000公斤,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全村的互助合作运动。

吕根泽的先进事迹得到团中央的高度重视后,1954年2月1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栗又文在接见吕根泽时提出,要“让吕根泽到各地去做报告,以自己的体会向广大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说明参加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是必要的。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没有一定数量的知识青年参加是有困难的”,高小初中毕业生“绝不该都挤到学校和机关里去”。

随后,吉林省团委在全省团县委书记会议上做出具体布置,采取多种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宣传,据称,“这次宣传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在吉林省来说还是第一次,基本上达到了人人皆知”,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农业大学,吕根泽进人延吉县东成乡办的黎明农业大学学习。

1961年又被公社保送到延边农学院深造并拿到大学文凭,期间,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写成了《水稻栽培技术问答》一书,并取得了多项水稻研究成果,被聘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特约助理研究员,成为知识青年在农村成长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典型。直到现在他仍然活跃在延边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战线上。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沫若曾做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女性,这个主人公就是邢燕子。邢燕子,一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回乡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她的名字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代名词,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整个一代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天津市某厂

  • 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

  •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发生了未曾想象到的剧烈变化,曾经按部就班地推行了4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发生了突变。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爆发。一批批曾经高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的下乡知青们,

  •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rdquo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

  • “再教育”是什么?知识青年为何要接受“再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成了一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相比之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时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毛泽东的指示是给“文化大革命&rdquo

  • 金训华张勇:“再教育”的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主席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后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的指示就将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明确为即将毕业的初中、高中、大学生,而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成了青年学生的必经之路。 在如此这般再教育的标准下,一批时代的精英应运而生,金

  •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