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邢燕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124 更新时间:2024/1/10 22:27:02

郭沫若曾做过一首诗赞扬一位女性,这个主人公就是邢燕子。邢燕子,一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回乡青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最有作为的光辉典型。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她的名字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代名词,是泽东亲手树起的整个一代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天津市某厂副厂长的女儿,家人均在天津市工作,唯有她跟着爷爷在河北省汉沽市(今属天津市宝坻县〕大钟庄人民公社司家庄生产队生活。

1958年7月家乡 遭水灾,18岁的她正好初中毕业,那时,农村的劳动力正大量地进城,她本可以离开农村回到父母亲身边在城市工作,却毅然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立志做一个有化的新型农民。

连续两年的水灾,使司家庄几乎绝产,乡里的人们纷纷往外逃的逃荒,进的进城找工作去了。在灾后面临饥荒的严冬,她却和村里7名女青年,组成了北大洼第一支妇女捕鱼队,在刺骨的寒风中破冰捕鱼,夜晚还点上马灯打苇帘,这样苦干了3个月,仅这两样副业就收入近4000元,为全生产队度过饥荒立下了汗马功劳。

村党支部在全村的群众大会上表扬了她们,并把这支捕鱼队命名为“燕子突击队”,邢燕子为突击队的队长。“燕子突击队”组成以后,她们战天斗地,使司家庄的生产和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一些不安心于农村的青年从城里回到了家乡参加农业生产。

邢燕子的事迹,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1960年,正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一个学赶邢燕子,“发愤图强,大办农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农村人民公社”的高潮,在河北省的广大青年中掀起,进而在全国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8月15日,《河北日报》首披,并发表了题为《发扬邢燕子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的社论。19日,共青团河北省委和河北省妇联又发出了在全省青年和妇女中开展学习邢燕子活动的通知。9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题为《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的长篇报道,并在头版以套红的通栏标题刊印出来,显示出一种非同寻的重视。

为了在全国造成一种空前的声势,宣传部门更是四面出去,不仅将邢燕子的事迹拍成电影,而且几个剧团还同时编演了有关剧目,在全国上演,就连我国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也特地赋诗《赞邢燕子》为其推波助澜:

邢燕子,好榜样!

学习国藩,

学习铁姑娘。

全家都在城,

自己愿留乡。

园中育苗苗成行,

冰上治鱼鱼满网。

天寒地冻,抢种垦荒,

要使石头长出粮。

吃苦在前享乐后,

一切工作服从党。

北大洼变成良窝,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

邢燕子,榜样好!

青春献农村,

青春永不老。

一马能当先,

马齐赛跑。

立下雄心天样高,

鼓足干劲奋力跑。

克勤克俭,有说有笑,

能把劳动当成宝。

为国为社多打粮,

国好社好大家好。

司家庄变成鱼米乡,

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长江。

一时间,邢燕子成了全国的知名人士,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尤其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是给予她的崇高荣誉。

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71岁诞辰,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用毛泽东的稿费,在人民大会堂设便宴祝贺,当时只邀请了参加第三届人大的知名人士10多人参加,其中就有邢燕子和董加耕两名下乡知青代表,他们分坐在毛泽东的左右两侧,席间,毛泽东问他俩文化程度怎样,以及读书与工作等情况,还多次给他俩夹菜劝餐。

此事和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后,很快在城市知识青年当中引起轰动。

作为新式农民的代表,邢燕子曾先后出访罗马尼亚、朝鲜、日本、西班牙等国家;被选为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并当选为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历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天津地区妇联副主任、革命委员会常委,共青团河北省委副书记,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 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

  •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发生了未曾想象到的剧烈变化,曾经按部就班地推行了4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发生了突变。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爆发。一批批曾经高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的下乡知青们,

  •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rdquo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

  • “再教育”是什么?知识青年为何要接受“再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成了一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相比之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时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毛泽东的指示是给“文化大革命&rdquo

  • 金训华张勇:“再教育”的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主席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后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的指示就将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明确为即将毕业的初中、高中、大学生,而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成了青年学生的必经之路。 在如此这般再教育的标准下,一批时代的精英应运而生,金

  •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

  • 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为何走不通了?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文革”中,农村人口每年以1600多万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