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董加耕:知青典型的巅峰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50 更新时间:2023/12/6 14:04:55

董加耕,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光芒四射的知青典型,其名声曾一度盖过邢燕子,几乎达到知青典型的巅峰。

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接着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对董加耕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称他是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赞扬他所走的道路是毛泽东时代青年所应该走的道路,其宣传的力度与规格就连1960年对邢燕子的宣传也无法与之相比。

他在回乡务农中所写的日记在当时的党报和杂志上都全刊载,全国上下无人不晓,日记中的那些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几乎响彻全国,听听:

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前,第一线是在抢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

体力劳动是一座不朽的熔炉,我是一块矿石,一定要炼成不锈之钢。身居茅屋,眼观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多么动听!多么激人奋进!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董加耕,男,江苏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高中毕业。在校时,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为了响应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号召,他在升 大学的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字,并改原名“嘉庚”为“加耕”,回到家乡当农民。

当时正是中央号召大办粮食、压缩城市人口的时候,这位20岁的充满理想的农民之子满怀豪情地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要留在劳动人民中间,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世界!”

这位贫农的后代的确不简单,不仅家庭成分好,且政治面貌也出色,中学时就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加上学业优秀却又能以国家大局为重,主动放弃进大学的机会,实属难能可贵,是一棵根红苗正的好青年,因此,从他回乡务农的那天开始,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62年,江苏省省报《新华日报》就以《目标始终如一高中毕业生董加耕还乡前后》为题,报道了他的回乡经过。

1963年,江苏省在全省青年中开展学习董加耕的活动,到1964年的9月份,江苏省近7000名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绝大部分是学习董加耕的中学毕业生。

董加耕成为全国青年标兵和上山下乡知青的学习榜样,1964年12月26日与邢燕子同时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接见。

20多年以后,董加耕谈到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说是有一次他出差到州,在一家旅馆里,一些住店的客人听说他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董加耕,都很高兴地围过来告诉董加耕,说他们都当过知青,而且都是在他的感召下、以他为学习榜样才下乡的, 董加耕听了感慨万千。

董加耕曾先后当选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地委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第四届人大常委、中共盐城县委副书记。并被任命为共青团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筹备组副组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到20世纪的90年代,他是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

推荐阅读:

知青是什么群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发生了未曾想象到的剧烈变化,曾经按部就班地推行了4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发生了突变。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爆发。一批批曾经高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的下乡知青们,

  •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rdquo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

  • “再教育”是什么?知识青年为何要接受“再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成了一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相比之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时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毛泽东的指示是给“文化大革命&rdquo

  • 金训华张勇:“再教育”的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毛主席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后又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的指示就将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明确为即将毕业的初中、高中、大学生,而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则成了青年学生的必经之路。 在如此这般再教育的标准下,一批时代的精英应运而生,金

  •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

  • 知青插队为何行不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78年7月3日,胡耀邦在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就指出,最早提出知青插队的是邓小平,是在60年代初那样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为何走不通了?首先就是农民对知青不满意。我国人口本来就有80%在农村,“文革”中,农村人口每年以1600多万的速度增长

  •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