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路军西征的故事

西路军西征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85 更新时间:2024/1/25 5:13:27

西路军的西征,不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而是张国焘严重错误造成的既成事实。围绕这个问题,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斗争。

第一次斗争,是在1936年9月中下旬。斗争重点围绕红四方面军是北进还是西进。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6月会师后,张国焘虽已取消“第二中央”,但并没有改变同中央对抗的立场。他企图拉拢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反党活动,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终于迫使张同意两军一起北上与中央会合的行动方针。

党中央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接全国的抗日高潮,于1936年8月,提出三支主力红军会师后,合力夺取宁夏的战役计划,明确指示:“在九月至十一月,我二、四方面军的任务是在甘南活动,消灭毛炳文、王均部,发展苏区,准备冬季新的行动。”

9月14日,中革军委又为占领宁夏,对三支红军主力的行动做出具体的部署,特别强调,“以上部署主要是四方面军控制西兰大道,不使胡宗南切断,并不使妨碍尔后一、四两方面军夺取宁夏之行动。”

此后,中央又多次强调;“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夺取宁夏是打通苏联、发展红军,开展西北局面和对日作战的枢纽。我们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环。”

对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方针,中央明确指出:红四方面军“占领宁夏南部后,应顿住几个月,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并一再强调:夺取宁夏是“决定的一环”,“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两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一环。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

但此时,张国焘又对北进方针动摇,于9月21日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地区,掉头西进,打算迅速从兰州以西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进到凉州、永登地区,并认为,先机占领甘北是“目前最重要一环”。实际仍不愿放弃脱离中央自成一个局面的企图。经朱德等同志的坚决抵制和斗争,并发电给中央:张不同意静会战役计划,拟根本推翻,“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的,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

又经中央的耐心说服与挽救,加之在兰州以西渡河困难,张国焘才不得不暂时放弃西进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至10月下旬,三大主力红军终于胜利会师。可以说,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既是战胜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追剿和克服极端艰险的自然环境的胜利,又是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和退却路线的胜利。

第二次斗争,是在1936年10月下旬。主要围绕对待宁夏战役,是坚决执行中央部署“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首先应集中注意力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还是急于要四方面军渡河西进。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中革军委把宁夏战役作为在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的决定的一环,抓紧进行部署。为此,中革军委于10月11日下达了《十月份作战纲领》,要求各方面军作好渡河和攻击宁夏的准备,从11月中旬起,以红一方面军的西方野战军全部和红四方面军三个军进攻宁夏;以红四方面军的另两个军、红二方面军全部和陕甘宁军区独立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

为了实现宁夏战役计划,中革军委命令: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向同心城、豫旺堡地区集结;二、四方面军转进至黄河以东、西兰大道以北的通马静会隆地区休整补充,待至11月10日前完成战役各项准备后,开始北攻宁夏,向南防御,阻敌北援。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完整缜密的作战计划。

但张国焘仍对中央有二心,继续其分裂主义路线,企图利用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的机会,将四方面军全部渡过黄河西进,不去宁夏,而到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占块地盘,搞“独立王国”。

为了第一步击破南敌,给第二步北攻宁夏做准备和配合河东地区击破南敌,党中央于10月24日电令“三十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九军拟以暂不渡河为宜。”

10月25日又电令:“以九军以外之一个军接三十军渡河后,两军迅速占领黄河弯曲处西岸头卢塘、井眼堡、大营磐、三塘驿地区之枢纽地带及向中卫方向延伸,侦察定远营与中卫情形,准备第二步以一个军袭取战略要地之定远营”。此部署的一切目的,在于围绕击破南敌、北攻宁夏做准备。而张国焘却抓住这个机会,准备推行其四方面军全部渡河西进计划。

从10月25日至30日,不但将三十军渡过黄河,还把总指挥部、九军和五军也陆续渡过河。中央发现后,毛泽东于10月26日电彭德怀:“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

中央虽三令五申电张按宁夏战役的统一部署办,但张终是不听,置中革军委命彭德怀、刘伯承准备组织的海(原)打(拉池)战役,重点打击南敌这个全局于不顾,擅令四军、三十一军调离前敌总指挥部指定的作战位置,结果使海打战役计划落空。

由于未能击破南敌,致使我夺取宁夏计划被迫中止执行。对此,彭总在回忆中曾尖锐指出:“张国焘多次破坏了作战部署,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大块土地。如果我军当时把王均部消灭……我军就可能控制兰州和西兰公路以至甘肃全省。”

第三次斗争,是在11月上旬。主要围绕河西的四方面军是孤军西进至凉州,还是三个方面军“紧靠作战则有利”。

红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后,迅速攻破敌之阻击,占领一条山和五佛寺一线。当时中央令四方面军过河的主要目的,是为实施宁夏战役做准备,并于10月28日电示强调:“目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关头,三个方面军紧靠作战则有利,分散作战(则)削弱,有受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之”。

10月30日,又电令河西部队暂控一条山,五佛寺地区休息待机,准备在击破南敌后,继续北取宁夏。在此,既明确指示四方面军过河的任务目的,强调“紧靠作战”,“北取宁夏”,又有警示张国焘不要违背中央的意图,擅自令四方面军孤军西进,被“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

然而,由于红四方面军前线领导人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张国焘路线的影响,没有深刻地理解中央意图,于是在11月初,即因该地人烟稀少、粮缺水咸,加上连日激战,大部队不能久停为由,数电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请示河西部队行动方针,并建议:“若主力不能迅速渡河”,“我方决定先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11月3日,中革军委致电河西部队:“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宜留一部扼守”。

但张国焘却于11月5日致电河西部队,指令他们消灭马步芳部为主要任务,“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在此,张完全无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指示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而强调的是“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

虽然张也看到被敌隔断的可能,但仍一意孤行,电令陈昌浩等:“不可妨碍你们主力的行动。不得已时,可不必留主力守渡口”,“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⒃又是“不可妨碍”,又是“不受一切牵制”,当然是指中央“妨碍”、“牵制”。这就从根本上与中央的方针相对立。由此种下了以后西路军失败的根苗。

正是根据张国焘的这些指示,河西部队于11月6日向中革军委提出《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至此时,木已成舟,中革军委也只有电示“徐、陈向凉州进”,但仍强调他们:“作战时集中兵力打敌一旅,各个击破之。”

并于8日致电张国焘并陈昌浩等,答复徐、陈等七同志11月7日来电,要求组织前委和军分会,指出:“我们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其余名单照来电批准。⒄这就是“西路军”称谓和“西征”的由来。

在这里不难看出,西路军之形成,是张国焘对抗中央统一战略部署的产物。中共中央军委只好“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队称西路军”。中央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既要坚持原则,以大局为重进行斗争,又要注意团结,避免分裂;往往在一些重大决策上,采取协商态度,因势利导,甚至做出必要的让步。

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关于“西路军”的注释中肯定地说:“十一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似有不够确切之嫌,或者说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因此,在此提出与注者商榷。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统和军统哪个更厉害:中统为什么多年处于下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和军统的较劲中,中统一直处于下风。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CIA)。“军统”(BIS)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特工以及各类准军事的交通警察大队共约10.2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

  •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为什么中统和军统是死对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8年3月,蒋介石以抗战为理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5个月后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整合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它们就是国民党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从性质上看,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两者

  • 中统和军统的矛盾为什么那么深不可调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

  • 军统戴笠死亡之谜:他的女特工这么说你相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隶属蒋介石的情报和间谍机构叫做军统局,而军统局的局长是戴笠,在当时只要一提到这个机构,就有很多人吓得直冒冷汗,其实在抗战时期军统局抓获了很多的汉奸,让敌人闻风丧胆坐立不安。而在后面的战争时期,军统局却成了坏人,他们杀害了很多无辜的革命人士,所以对于军统局的评判要多面性,并不能说他们不好,但

  • 中法战争中为何最终中国不败而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纸桥战役简介公元1883年(清光绪九年;越南嗣德三十六年)5月19日,在今越南河内市郊外的纸桥(今纸桥郡 越南语:Quận Cầu Giấ)一带,中国黑旗军将士同法国侵略军进行了一次重要交锋,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纸桥战役。纸桥战役过程公元1882年,法国海军上校李维业(越南语:Laurent Ri

  • 清朝的盛京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清朝有在盛京定都过,那么盛京在哪里呢?盛京又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盛京简介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辽宁省沈阳市。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沈阳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从一

  • 历史上应天府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历史名词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地名叫应天府,那么应天府究竟是指古代的什么地方?应天府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呢?我们来一探究竟。应天府是指哪里?应天府,或称京师,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留都。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元至正

  • 三元里抗英事件回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元里抗英事件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

  • 咒水之难—南明的崖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咒水之难简介咒水之难是指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

  • 光绪帝定国是诏内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定国是诏简介《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定国是诏内容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原文如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