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元里抗英事件回顾

三元里抗英事件回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35 更新时间:2024/1/16 13:34:16

三元里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

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原因

一、直接原因

1、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的棺椁,英军开棺看尸)

2、英军劫掠财物

3、英军强奸、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喜)

二、根本原因

因清政府腐败,导致中国落后,英军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利而入侵中国。

三、导火线

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昏庸无能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


三元里抗英过程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

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

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同时,爱国士绅玉成等出面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

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5 月29 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军数名。5 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

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了。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一行地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引诱我们向前进。”

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战鼓擂响,埋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

此时旌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以林福祥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路,并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肉搏。

按国内通行说法,此战共毙伤英军少校军需毕霞(Beecher 一译比彻)以下近50人,生俘10余人(一说歼敌二百余人)。而据卧乌古报告,为战死5人,受伤23人,毕霞系“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人)。

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并且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

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意义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人民的抗英成果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三元里抗英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著名历史事件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咒水之难—南明的崖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咒水之难简介咒水之难是指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

  • 光绪帝定国是诏内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定国是诏简介《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定国是诏内容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原文如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

  • 庚子国变:垂死帝国的最后反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庚子国变指什么清朝末期,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

  • 克林德事件与克林德牌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克林德事件简介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清廷先剿后抚的义和团运动在华北漫延,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洋人、杀教民、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北京的东交民巷使馆区于是人心惶惶,本来按国际惯例,清廷应负责使馆区的保安工作,但很显然此工作已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各国使馆纷

  • 鲜为人知的胜利: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简介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战。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

  • 清朝为何要推行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剃发令简介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

  • 清朝不同时期发型有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发型是什么样的清朝初期,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

  • 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全武功是什么意思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时期的十次军事行动,为乾隆皇帝自我夸耀之词。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实际只有九次,事实上,廓尔喀战役也有两次。细分的话,应该是:1747至1749年

  • 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洋务教育简介洋务教育是较教会学校起步稍晚的西学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之间、由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主办的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在改良主义教育尚未实施之前,洋务教育始终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度成为“同治中兴”的象征性政绩。洋务教育的

  • 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书院简介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