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咒水之难—南明的崖山之战

咒水之难—南明的崖山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365 更新时间:2024/1/16 13:54:26

咒水之难简介

咒水之难是指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

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

沐天波见有变故,立即夺刀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随即缅军赶往朱由榔住处,追杀随从300余人。


咒水之难的背景

明政权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后,南方的明朝旧臣打着匡汉复明的旗帜“勤王”,先后拥立了四个明室后裔,史称“南明”。但在清王朝的打击下,福王朱由崧、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的复明行动很快失败了。

1646年末,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以永历为年号,建立了南明永历朝。立朝不久,清兵攻至广东,朱由榔无力抵抗,只好放弃广东,辗转到贵州、广西和云南。

1658年12月,南明在昆明建立滇都,不料立足未稳,清将吴三桂率领的三路清军追击到云南。朱由榔此时已经走投无路,为保住性命,他听从了马吉翔等人的建议,于1659年正月仓皇出逃到缅甸境内,以期在缅甸延续国祚。

而清王朝为了弥补自己在兵力、物力、财力上的不足,企图通过缅甸当局和云南边境土司之手不战而胜。1659年九月,洪承畴奉清朝“皇帝特谕”致书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和蛮莫宣抚司,要他们主动交出朱由榔、沐天波和李定国

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留镇云南,总管该省军民事务。吴三桂大权在握,一心想继承明代沐氏家族世镇云南的地位,于是上疏力主兵缅甸,吴三桂指出,由于永历在缅,导致云南有“三患、二难”:

永历在缅,李定国、白文选等分住三宣、六慰、盂艮一带,藉永历以鼓惑众心,倘不乘胜大举入缅,以净根株,万一此辈复整败众,窥我边防,兵撤到则彼退藏,兵撤则彼复扰,此其患在门户;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历以号召内外诸蛮,万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投诚官兵虽已安插,然革面尚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

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j今滇中兵马云集,粮草取之民间,勿论各省饷运愆期,即到滇召买,民室方如悬磬,市中米价日增,公私交困,措粮之难如此;召买粮草,民间必须搬运交纳,年年召买,岁岁输将,民力尽于官粮,耕作荒于南亩,人无生趣,势必逃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培养之艰又如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虑,土司无簧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略可宽纾,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

顺治帝闻奏,命议政王、大臣及户、兵二部速议。同年四月三十日,清廷经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后,同意吴三桂相应进剿,由户部拨给兵饷三百三十万两。

为了慎重起见,顺治帝派学士麻勒吉、侍郎石图前往云南,同吴三桂面商机宜。到这年八月十八日清廷终于决定采纳吴三桂的意见,任命内大臣、公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率领八旗兵由北京前往云南,会同吴三桂进兵缅甸捉拿朱由榔,同时彻底摧毁西南边陲的抗清势力。


咒水之难的经过

一、缅甸政变

朱由榔等人初到缅甸时,虽然身边兵士不多,但外围仍有李定国的数万大军抵抗清兵,受到了缅甸君臣比较善意的接待。当李定国的军队节节败退,军士死伤大半,无力保护永历政权。

缅甸当局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不愿因为收留南明流亡政权开罪于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李定国、白文选一再进兵缅甸救主,弄成双方兵戎相见,缅甸当局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决定转而配合清兵,消灭残明势力,以便保境安民。

1661年正月初六日,缅甸国王莽达喇派遣使者来到云南,提出以交出朱由榔为条件请清军合攻李定国、白文选部明军。吴三桂认为“虽机会甚佳,而时序已过”,不便出动大军,玩弄策略,只命永昌、大理守边兵至境上“大张旗鼓,号作先锋”,虚张声势借以牵制缅甸当局不要把朱由榔送交李定国、白文选军。

恰好此时,缅甸又发生了宫廷政变,对永历政权还算友好的国王莽达被处死。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光绪帝定国是诏内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定国是诏简介《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定国是诏内容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原文如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数年以

  • 庚子国变:垂死帝国的最后反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庚子国变指什么清朝末期,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

  • 克林德事件与克林德牌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克林德事件简介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清廷先剿后抚的义和团运动在华北漫延,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洋人、杀教民、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北京的东交民巷使馆区于是人心惶惶,本来按国际惯例,清廷应负责使馆区的保安工作,但很显然此工作已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各国使馆纷

  • 鲜为人知的胜利: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简介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战。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

  • 清朝为何要推行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剃发令简介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

  • 清朝不同时期发型有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发型是什么样的清朝初期,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

  • 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十全武功是什么意思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时期的十次军事行动,为乾隆皇帝自我夸耀之词。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实际只有九次,事实上,廓尔喀战役也有两次。细分的话,应该是:1747至1749年

  • 洋务教育: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洋务教育简介洋务教育是较教会学校起步稍晚的西学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5年之间、由少数开明的上层官僚主办的中国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近代教育形式。在改良主义教育尚未实施之前,洋务教育始终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度成为“同治中兴”的象征性政绩。洋务教育的

  • 书院的起源与宋代书院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书院简介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 新乐府运动的主张及代表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乐府运动简介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