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厂卫是什么样的组织?厂卫的职责是什么?

明朝厂卫是什么样的组织?厂卫的职责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4/3/12 21:08:21

提起厂卫,人们立即想起明朝的“鲜衣怒马”锦衣卫。厂卫到底是什么组织,为什么人们谈起厂卫就会谈“虎”色变?事实上,厂卫并非一个组织,而是数个组织的合称,除了锦衣卫外,还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这些组织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手段毒辣、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这也是人们对厂卫谈“虎”色变的重要原因。神秘的明朝厂卫究竟是怎样的组织呢?

在厂卫的历史上,锦衣卫建立最早。锦衣卫本是皇帝贴身禁卫军。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例如锦衣卫中的“大汉将军”,明初约有1500人,明末则达5000余人,这些所谓的“将军”,其实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同时承担宫中的保卫工作,而这些都是传统禁卫军的基本职责。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行仪仗和侍卫之职,然而生性猜忌多疑的朱元璋在向明初的开国功臣们举起屠刀后,越来越感觉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并非可靠,于是便将身边的锦衣卫的职能进行调整,原本只是负责宫廷保卫的锦衣卫便拥有了侦辑、刑讯的职能,变成超越正常司法体系的御用特务机构。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千余人,最多时达六万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

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独立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锦衣卫这种独立于外的办案体系给自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使自己成为恐怖的象征。

有人认为,由于明初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权力合法性危机一直存在,二者对皇权的维护和巩固有着其后继者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被无限度扩大了。按规定,锦衣卫的工作主要是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也就是诏狱。

由于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正常的司法机构都没有能力干涉、限制他们的活动,于是便常常出现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导致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有明一代,北镇抚司大牢中经常关满了各种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专制统治历史上,特务统治并非明朝首创,恐怖气氛也时有出现,“道路以目”便是历史上恐怖时局的真实写照。然而,前朝历代的恐怖统治大多都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武则天为争夺李唐天下就曾大行特务统治,致使当时一度告密风行,酷吏当道,全国陷入恐怖之中,一旦其掌握了权力,便很快改变了这种恐怖的氛围。

然而,明朝的特务恐怖统治几乎从未间断,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臭名昭著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就会被宣布加以廷杖,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被裹在一块大布里,随着一声“打”,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在地上,此时布中之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伤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更是情有独钟。

一般认为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面临皇位合法性的危机,一方面,建文帝生死不明,复位威胁并未彻底消除;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用强力巩固皇位,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政机器,由于锦衣卫设在宫外,调用不便,于是准备新组建一个特务机构。

当初在朱棣起兵举事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尚如郑和、道衍等人出过大力,所以在朱棣的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东厂的侦缉范围十分广泛,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审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参与;朝廷的各个衙门也都有东厂人员坐堂,以监视官员们的一言一行;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奏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百姓的日常生活、夫妻吵架,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更加便捷。

东厂衙门的布置与普通衙门不同。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则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与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相对照,供奉岳飞的塑像实在是对岳飞的不敬,而那些东厂厂主竟号称“百世流芳”,真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事实上“遗臭万年”的牌坊更适合他们。

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据史载,曾有数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人喝醉了,大骂起当时执掌东厂的魏忠贤,结果骂声还没停下,东厂的密探就已经破门而入将其逮捕。事实上,东厂的密探们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然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东厂密探的身影,一时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人们看到这些“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就马上避开,以免遭到飞来横祸。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颇为密切,又身处皇宫,时时在皇帝身边,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与东厂的长期设置不同,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等地出现了一系列神秘的“妖化”事件,尽管主其事者先后被捕,但宪宗由此深感宪侦力量的不足。于是他选任小太监汪直,派往宫外打探各种消息。

汪直趁机四处捕风捉影,搜罗了大量所谓的“秘密情报”向宪宗报告。宪宗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不久,宪宗便设立了一个新的内廷特务机构——西厂,由汪直负责主持。西厂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然后再由其自行选置部下,不足月余,西厂人员便得到极大扩充,其势力曾显赫一时。

有人认为,宪宗皇帝设立西厂的初衷,本来只是为了让其侦探消息,但小太监汪直为了快速建立“功业”,大肆制造冤假错案,以遂其讨好主子之心。从西厂设立之初,经其手办的案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均大大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侦缉网遍布全国,其打击对象主要是被认为有不轨之言行官员,一旦怀疑某人,便立刻加以逮捕,而且通常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

西厂成立半年后,由于其手段恐怖,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大学士商辂等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举报以汪直为首的西厂所做的不法之事。宪宗闻言,十分震惊,遂废置西厂。但月余不到,失去安全感的宪宗又将西厂恢复,并复用汪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西厂权势达到了巅峰。但由于汪直权力的极度膨胀,也逐渐引起了皇帝的警觉。不久,汪直遭皇帝冷落,在与东厂、锦衣卫等组织的权力角逐中遭到失败,西厂也随之解散。

除东厂、西厂外,明朝宫内特务机构中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组织——内行厂。明武宗时,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一度十分强盛,西厂再次设立,由太监谷大用负责统领。但东厂、西厂两家由于权力争夺,关系一度相当紧张。在此情况下,刘瑾便又设立一个内行厂,由其本人直接指挥。内行厂的职能与东、西厂相当,但其侦缉范围却更广,甚至包括对东、西厂和锦衣卫的监督。一时间,宫内宫外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出,天下骚动。直到五年之后刘瑾倒台,明武宗才将西厂和内行厂一并废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空印案”之谜是怎么回事?“空印案”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初年,朱元璋先后兴起过四次大案,除了胡惟庸、蓝玉两案,还有郭桓案及“空印案”,后两案是因官员贪污而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惩治贪污案。对于郭桓贪污案,因为查有实据,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空印案”从事情缘由上来说,更接近于作弊行为。“空印案”的牵连之广,对明初的政治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造成

  • 明朝初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文字狱,就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由于不慎而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并因此受到了残酷惩罚的案件。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字狱之灾,从其残酷程度来说并不下于后来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而这次文字狱的起因和过程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那么,明初为什么会兴起文字狱呢?明初文字狱的发生,从

  •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自从这首歌谣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以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已经众所周知,就连《辞海》中也讲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的籍贯似乎已成定论。但事实上,至今在江苏的句容、盱眙、沛县等地,也流传着朱元璋是当地

  • 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后为什么要血洗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应该没有不认识,朱棣上位绝对是不光明的,朱元璋本来是要传位给朱允炆的,朱允炆上位没多久就被朱棣谋反了,最后朱棣坐上了皇位。朱棣其实老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允炆,所以他也老早做好了准备。朱棣一直觉得朱允炆没有那个能力当皇帝,但是朱棣坐上皇位之后,虽然朱棣登上了皇位,但是并没有受到多少的好

  • 郭子兴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郭子兴为什么会选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贫民皇帝之最非朱元璋莫属。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发家事迹,可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仔细分析,其实这个小乞丐在他的皇帝路上,确实有过不少贵人相助的,其中最大,也是改变最深的帮助。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土豪军阀郭子兴了。郭子兴不仅赏识朱元璋,把自己手下的士兵给他带,攻打滁州时,还全权交由朱元璋负责。并且后来还

  • 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是怎么收复太平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陈友

  • 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明朝将领胡大海是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开国皇帝能成就霸业,既靠天时地利,更靠人和。其中“人和”很重要,皇帝开创基业时,靠自身魅力善于笼络人,能让一帮能臣良将死心塌地跟随他,即使为他舍命打江山,如果没有这种“人和”,谈不上建立霸业。朱元璋能成就霸业,并开创明朝,他手下有许多为他舍命打江山的人,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朱元璋手下名将云集,但

  • 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如何?朱元璋有哪些政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权力顶峰的朱元璋,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反之,失人心者就要失天下,元朝的滅亡,便是镜鉴。因此他坐上龙椅之后,便诏谕各级政府:“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而已。”他改革元朝弊政,制定新法,以猛治国,澄清吏治,发展农业生产

  • 朱元璋一共有几个儿子?各自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几个儿子?各自的结局是什么?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最初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由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当了22年皇帝后去世,死后由长子朱高炽继位。朱棣共有三个儿子,现在来看看这三个儿

  •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朱棣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处境颇为尴尬的皇帝。一方面,他在位期间,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明朝综合国力臻于极盛,文治武功仅次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明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都不多见的贤明之君,无愧于一代雄主之称。但另一方面,他当这个明朝皇帝,却名不正言不顺。朱元璋生前确定的继承人,是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