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丁丑会试科场案”历史缘由,有哪些历史影响?

“丁丑会试科场案”历史缘由,有哪些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54 更新时间:2024/3/12 21:08:22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创制科举选士制度以来,为体现其“公平”,科举考试中一直坚持“人不分贫富,地不分南北,唯以章学问是赖”的原则。但耐人寻味的是,到了朱明朝,却在科举考试中明确规定,人分南北,卷以率取。为什么明朝科举考试时一反常例,试卷要作南北之分?这还得要从明初的一个小故事说起。

明洪武三十年(1397),全国举行会试,因这一年是农历丁丑年,故史称“丁丑科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所取宋琮等52人,都为南方人。北方士子哗然,称“三吾南人,私其乡”,不满之余,遂纷纷指责其在录取中偏袒同乡,有舞弊之嫌。明太祖下令侍读张信等人对此进行复查,复查结果认为刘三吾并未舞弊违法,原榜维持不变。

北方举人不服,上疏朱元璋说,张信与刘三吾互相勾结,故意挑出北方人的劣等卷子送呈皇帝,肆行欺骗。朱元璋大怒,竟处死白信蹈、张信和当科状元等人,刘三吾已85岁,以年老免死,革职充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钦定任伯安等62人为进士,全部是北方人,于同年夏天发榜。明代官吏常服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臣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事实上,1397年发生的这次重大科场案件,并不是一场真实的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其背后有着明朝统治者明确的政治目的。

科举以文取士,久成定制。相对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南方而言,北方士人在进士科中,往往居于劣势,而向以“尚文”著称的南方人自晚唐北宋以来,在进士科考中久占压倒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曾做过统计,终明一代,各科状元共89人,其中南方籍的就有75人,占总数的84.3%;北方籍13人,其他地区(如中部地区)只有一人。

建文年间各科进士共106人,其中南方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83%;永乐年间,各科进士共1819人,其中南方籍的共有1519人,也占83%。上述数据都说明了南方士子久执科考试场之牛耳。因此丁丑会试录取的多为南方人并没有什么反常的地方。

再就刘三吾本人而言,他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极小。自从追随朱元璋以来,他就一直受到器重,主持过多种重大典章制度的拟定,是经验丰富、值得朱元璋信赖之人,也的确是比较正派的官僚。《明史》曾称他“为人慷慨,不设私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而在洪武三十年以前,朱元璋严酷暴虐的面目已暴露无遗。刘三吾亲眼见到众多的元老旧臣如何被加以荒谬的罪名诛杀一空,其手段之残忍、株连之广泛,足令刘三吾等剩下的各级官僚战战兢兢,惟恐祸从天降,已经85岁高龄的刘三吾哪里敢为包庇同乡这种不值得的小事去触犯暴君的逆鳞?

上述二理由足以说明,丁丑会试中南北榜事件绝非简单的舞弊与反舞弊结果,其背后尚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事实上,这是朱元璋笼络北方士人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而这又是由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北部边疆的军事形势所决定的。

明朝建国以后,国内仍有不少元代遗老眷恋前朝,不愿与朝廷真心合作,民心向背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明朝建国后,前元的残余势力仍不断侵扰明朝的北部边疆,并和明朝国内的亲元势力内外呼应,这对于政权初定、脚跟未稳的洪武政权而言,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尽管朱元璋数次对北方用兵,但这些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给北方造成不小的威慑力量的同时,也极易导致北部民众对明中央的离心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朱元璋是很清楚的。在采取军事威慑的同时,他也试图通过其他怀柔手段来笼络北方,支持并满足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要求,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

看似反舞弊的丁丑会试科场案,实际上是朱元璋出于“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的顾虑,遂“假以科名笼络之”,而生案端。刘三吾坚持“江南本多俊才”,自信并未舞弊,“不悟太祖之意,致惹此祸。”

此事过后的次年,朱元璋死去,尚未来得及把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想法定为制度。到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后又令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南取五十五,北取三十五卷,中取十卷,仍百人为率。”

也就是说,明仁宗时期,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开始有了南、北比例,南、北士子根据录取总数按比例分摊录取名额。因为录取进士不仅仅根据考试的成绩,还与考生的籍贯有关,因此考生必须在考卷上注明“南”、“北”字样。由于南方考生在以往科举考试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分南、北录取,可以保证北方一定的录取名额,无疑对北方考生是有利的,因此受到北方考生的欢迎。

史载“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矣。”明仁宗时期的这次南、北分别录取可以视作会试中卷分南北、分区取士制的开始。自此以后,科举考试中开始实行南北方举子分卷,直至清朝依然袭用这一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厂卫是什么样的组织?厂卫的职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厂卫,人们立即想起明朝的“鲜衣怒马”锦衣卫。厂卫到底是什么组织,为什么人们谈起厂卫就会谈“虎”色变?事实上,厂卫并非一个组织,而是数个组织的合称,除了锦衣卫外,还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这些组织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手段毒辣、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这也是人

  • 明朝“空印案”之谜是怎么回事?“空印案”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初年,朱元璋先后兴起过四次大案,除了胡惟庸、蓝玉两案,还有郭桓案及“空印案”,后两案是因官员贪污而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惩治贪污案。对于郭桓贪污案,因为查有实据,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空印案”从事情缘由上来说,更接近于作弊行为。“空印案”的牵连之广,对明初的政治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造成

  • 明朝初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文字狱,就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由于不慎而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并因此受到了残酷惩罚的案件。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字狱之灾,从其残酷程度来说并不下于后来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而这次文字狱的起因和过程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那么,明初为什么会兴起文字狱呢?明初文字狱的发生,从

  •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自从这首歌谣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以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已经众所周知,就连《辞海》中也讲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的籍贯似乎已成定论。但事实上,至今在江苏的句容、盱眙、沛县等地,也流传着朱元璋是当地

  • 明成祖朱棣上位之后为什么要血洗后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成祖朱棣应该没有不认识,朱棣上位绝对是不光明的,朱元璋本来是要传位给朱允炆的,朱允炆上位没多久就被朱棣谋反了,最后朱棣坐上了皇位。朱棣其实老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允炆,所以他也老早做好了准备。朱棣一直觉得朱允炆没有那个能力当皇帝,但是朱棣坐上皇位之后,虽然朱棣登上了皇位,但是并没有受到多少的好

  • 郭子兴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郭子兴为什么会选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贫民皇帝之最非朱元璋莫属。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发家事迹,可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仔细分析,其实这个小乞丐在他的皇帝路上,确实有过不少贵人相助的,其中最大,也是改变最深的帮助。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土豪军阀郭子兴了。郭子兴不仅赏识朱元璋,把自己手下的士兵给他带,攻打滁州时,还全权交由朱元璋负责。并且后来还

  • 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是怎么收复太平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陈友

  • 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明朝将领胡大海是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开国皇帝能成就霸业,既靠天时地利,更靠人和。其中“人和”很重要,皇帝开创基业时,靠自身魅力善于笼络人,能让一帮能臣良将死心塌地跟随他,即使为他舍命打江山,如果没有这种“人和”,谈不上建立霸业。朱元璋能成就霸业,并开创明朝,他手下有许多为他舍命打江山的人,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朱元璋手下名将云集,但

  • 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如何?朱元璋有哪些政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权力顶峰的朱元璋,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反之,失人心者就要失天下,元朝的滅亡,便是镜鉴。因此他坐上龙椅之后,便诏谕各级政府:“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而已。”他改革元朝弊政,制定新法,以猛治国,澄清吏治,发展农业生产

  • 朱元璋一共有几个儿子?各自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几个儿子?各自的结局是什么?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最初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由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当了22年皇帝后去世,死后由长子朱高炽继位。朱棣共有三个儿子,现在来看看这三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