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统勋家族共出了261个官,而且无一贪官

刘统勋家族共出了261个官,而且无一贪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948 更新时间:2023/12/14 10:00:21

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将这句话用在山东诸城刘氏家族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刘氏家族即刘统勋刘墉家族,他们家一共出了两百多个做官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百多个刘家子弟中,竟无一人是贪官污吏。

我们知道,清代不是盛产清官的朝,说十官九贪可能有点夸张,但贪官的数字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刘氏家族的这两百多个官吏当中竟无一害群之马,可以说是清代官场中的一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氏家族子弟如此清廉呢?两个字概况就是——家风,四个字概况就是——道德传家。

刘氏家族从明晚期至清末,共出了11个进士、42个举人、149个监生、59个庠生,共计261个科名。尤其是刘家的第七世刘棨,他生了十个儿子,个个都是有才之士,被誉为“十子成才”。他的十个儿子中,八个中举人,八个举人中又有三位中进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刘统勋。

刘氏家族第一个入仕为官的是刘必显,即刘统勋的爷爷。他做官就十分廉洁,在他督理中南仓时,以身作则,在衙门内种蔬菜自给,常常数日不食肉,物质生活节俭朴素,不追求锦衣玉食。正是刘必显的这种作风,奠定了刘氏家族后世的清廉传家。

刘统勋是刘家官职最显赫的(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曾被乾隆帝称为“真宰相”。他身居高位数十年,以清廉自厉,朝中无人敢去登门贿赂,他的宰相府上竟然门可罗雀,连乾隆都对她的清廉俭朴赞不绝口。其后的刘墉、刘镮之、刘喜海等人都官居高位,但都继承了刘氏清廉的家风,身后除了书卷以外别无他物。

刘氏子弟在外为官,许多甚至都清廉到了贫穷的地步,如刘棨,从宁羌州的知州离任,回乡奔母丧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最后还是靠四弟刘棐卖掉自己的良田才得以回乡。而另一位刘氏子弟刘埘在任上病逝,连棺材本都没留下,还是靠着同僚们资助才得以魂归故里。

以上的这些绝非是个例,而是是普遍现象。刘氏家族二百位为官子弟,全都能秉持家风,清廉持正。很难想像,这样的家族集体铸成的这股清廉之气得有多大的感染力,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极为罕见。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以家风来影响家族后人,显然又有些苍白。毕竟为官清廉是个很高的标准,要想终其一生履行绝非易事,当官为财本是天性,至少要在物质生活能够保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显然,刘氏家族在这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为了让家族中的为官者没有后顾之忧,刘氏家族在祠堂后面设有刘氏义舍,一是给那些在外为官却贫不能置产者退休后居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底气;二是免得本族亲人为衣食发愁,遭世人耻笑。

我国在宋代以后,为本族贫寒学子提供就学机会的义学、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设置的义田,甚至为过往行旅免费提供食宿的义舍都屡见不鲜,但这种专门为给贫困归里的仕宦子弟准备的“义舍”却十分罕见,从已知史料中仅有刘氏家族有此记载。

有了义舍作为保障,刘氏子弟在外为官就没了后顾之忧。清代官场有一个现象,很多官员人生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清廉的作风,但到了离任之前,却容易出问题,往往会乘着最后的机会捞上一点,理由无非是让自己退休后生活有所保障,又或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积蓄。

刘氏家族在竭力保持家风的同时,又给在外当官的贫困者设立了义舍,保障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这无疑也为他们在任上保持一贯的清廉打消了顾虑。因此,刘氏家族无论官职高低,无论任职长短,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共同塑造了家族声望。

标签: 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是皇太极第一个女儿,为何7岁就嫁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固伦敖汉公主,清朝,历史解密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于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且仿行明制,将皇后所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的女儿称为“和硕公主”,换而言之,皇太极所生的第一个女儿,便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位公主,谁如此有幸能成为大清第一公主呢?她便是湘妹子今天要和

  • 他是唐朝朝散大夫,一不小心就灭了印度的摩揭陀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摩揭陀国,印度,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说道中国与印度的战争,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所谓中印自卫反击战。但其实在公元641年中印之间有一场独特的战争,这场战争的主人公是唐朝朝散大夫王玄策,因被卷入的王位篡夺事件,竟然消灭了中印度地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国全国信仰佛教,是印度十六雄国之一,其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北部地区。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摩

  • 韩信为什么注定要被杀?他真的参与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韩信被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打仗太厉害了,至于谋反什么的,可以说韩信一直有这个心思,但从来没有过实际行动。他手里握着十几万大军的时候没有造反自立,被贬成一个小小的淮阴侯,手上一没兵二没钱,跟陈狶俩人一合计就反了?陈狶手上有军队,真的反了也是陈狶当皇帝(“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

  • 年羹尧与隆科多都被雍正除掉,为什么他没对张廷玉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廷玉,清朝,历史解密

    雍正朝的重臣隆科多,年羹尧和张廷玉,三个人的结局都不近相同,作为雍正的“舅舅”的隆科多是被雍正圈禁至死,而作为雍正的“恩人”的年羹尧是被雍正赐死,而作为雍正“大秘”的张廷玉,则是被雍正遗嘱“配享太庙”大清朝唯一的“汉臣”。三个人的结局差异,尤其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与张廷玉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究其根本原因

  • 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晚年被迫退位,幽禁宫中,最后绝食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退位,历史解密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社会无比富裕开放,风雅和谐,但后期,逐渐陶醉在自己成就中,开始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擅长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奸人,拒绝纳谏,与杨贵妃极尽骄奢淫逸,终于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在西逃的路上,走到驿站马嵬时,禁军们不满情绪高涨,于是在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

  • 揭秘:胡惟庸最重要的罪状是毒死刘伯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伯温,明朝,历史解密

    元末,中国历史走入了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时代,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中原百姓民不聊生,推翻暴元,力图重建汉室江山的义军风起云涌。在遍地义军之中,朱元璋和他的部下脱颖而出,最终消灭暴元,击败其他义军,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王朝。自唐末以来,汉族皇权式微,饱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之苦,明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

  • 关于皇甫谧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在医学上有着怎样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甫谧,晋朝,历史解密

    意志品德残酷的社会生活环境,铸就了皇甫谧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并激励着后人。当他发奋读书,名声渐起时,周围的人就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

  • 南北朝时期佛教叛乱之法庆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佛教叛乱,历史解密

    法庆事件,又称为法庆之乱、大乘教起义,是由北魏僧人法庆主导的一个历时两年的民变,被北征都督元遥平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

  • 历史上唐德宗没做到的削平藩镇,宪宗为何做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德宗,唐朝,历史解密

    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的平叛后期,唐朝对安史叛将,采取了招降的办法。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后世所熟知的藩镇之祸。在唐德宗年间,唐朝和藩镇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德宗一朝,唐朝的高压削藩政策,一度使得藩镇势力愈演愈烈。以至于,最终演变成为了“二帝四王之乱

  • 密折制度的作用是什么?是雍正帝将大清牢牢掌握的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密折制度,清朝,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勤恳有加,传说他为了公务繁忙毕生都无空闲离开过紫禁城。那么他是如何将朝廷要闻和党派琐事掌握在手的呢?先讲一个小故事。清朝官员王云锦喜好打叶子牌,类似于麻将风格的一种娱乐游戏。一天,他与朋友在家中打牌,几轮之后却发现少了一张牌,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无奈只得放弃。第二天,王云锦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