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历史上孙权要拼死争合肥,六次北伐曹魏?

为什么历史上孙权要拼死争合肥,六次北伐曹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46 更新时间:2024/1/1 20:25:32

为什么历史上孙权要拼死争合肥,六次北伐曹魏?甚至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拥兵十万的孙权,更是惨败于仅有七千兵力的张辽,被后人戏谑为“孙十万”,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来为各位详解其中原因。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曹操去世后,合肥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先是曹丕改变了曹操南征“必越巢湖”的策略,选择从东线中渎水路线南征,后魏明帝曹叡更是在合肥不设防,直接放弃了此地。

同样,从公元241年起,东吴也放弃了孙权“北伐必先取合肥”的既定战术。吴军数次经过不设防的合肥,都选择了越城而过,无视昔日军事重镇的存在。

崛起:合肥成为南下北上的“门锁”

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得合肥则可以西向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附其背矣—《读史方舆纪要》。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据了长江中下流,魏、吴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但是,长江流域长达6000多公里,东吴没有足够的兵力沿江布防,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要确保东吴的安全,就必须将防线向北前移至淮河,在全长只有1000多公里的淮河流域布防,这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守江必守淮”战略原则。

孙权要北上淮河,理论上只有三条通道,即中渎水路线、濡须水路线以及汉水路线。但汉水到达襄樊后转西,东吴的水军优势无法发挥;而中渎水道则受季节及雨量影响较大,无法保证常年通航,因此,濡须水路线就成为孙权北伐的首选。

合肥是濡须水路线上的战略据点,位于施水与肥水的连接地段。北上经合肥进入肥水可直达淮河,而从合肥南下巢湖出濡须水则可到达长江,可见其是曹操南下、孙权北上的“门锁”,战略地位扼要。

另外,曹操还以合肥、襄阳以及祁山为战略支点构筑曹魏的防守体系,进一步凸显出合肥在曹操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此三城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三国志·明帝纪》

综上所述,随着曹、孙隔江对峙局面的形成,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濡须水道成为了曹操南征、孙权北伐的首选路线,而居于此水道中间的合肥,则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

为了限制孙权夺取合肥,曹操实施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军事行动,没想到却埋下了隐患……

弊端显现:合肥孤城难守

建安十三年,孙权突袭合肥,第一次合肥之战爆发。此时合肥城中并没有曹魏的正规军,守将刘馥因此不敢出战,他一边组织城中居民固守,一边向曹操求援,曹操刚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不久,无力派大军前往救援,只好象征性地让张喜带千骑往合肥。最后多亏蒋济用计使孙权退兵,不然,合肥就落入孙权之手了。

建安十四年(209年),心有余悸的曹操为了防范孙权再次进攻合肥,决定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将淮南的民众强制内迁(淮南十余万百姓受惊反而逃到东吴境内),在长江以北至淮河以南之间,形成了一个纵深几百里的无人地带。这一举措增加了孙权北伐的难度,由于野无所掠,无法从当地获取军资,导致孙权每次北伐都不能持久。

但是,孙权拿下皖城后,合肥就暴露在东吴的攻击范围之内。再加上合肥附近的民众多数已逃走,当地无法担负驻军所需的物资,只能靠投入大量的人力从后方调运军需,导致驻军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曹魏始终无法在合肥大规模驻军。

在这种情况下,合肥的战略地位开始动摇。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开始,曹丕将扬州治所移至寿春,同时将最高州军事长官-征东将军也改为常驻寿春,寿春成为了军事调度和指挥的中心,合肥则沦为前线要塞,成为寿春的桥头堡。

综上所述,曹操的坚壁清野战术是把双刃剑,虽然增加了孙权北伐的难度,但也导致已方在合肥驻军的成本过高。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将扬州治所北迁至离许昌更近的寿春,合肥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

不过,此时的合肥,仍然是孙权北伐的首选目标。

衰落:曹魏对外战略改变,寿春崛起

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采纳了满宠的建议,放弃合肥旧城,另在离施水三十里的地方依山修筑新城。由于合肥新城远离河岸,因此增加了以水军为主的东吴军攻城难度,同时,寿春又与新城形成了犄角之势,一旦吴军上岸,寿春的守军就会南下切断吴军的归路。正是害怕首尾受敌,在第五次合肥之战中,吴军就待在船中二十多天都不敢上岸。

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采用邓艾的建议,开始在两淮地区开展屯田。几年之后,就出现了“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繁荣富庶景象,从而彻底解决了“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的难题”,同时也确立了寿春江淮防务中心的地位,而合肥的战略地位则进一步下降。

在地理位置上,寿春比合肥距曹魏的中心地区更近,曹魏实际上是将防线从合肥后撤至寿春了,这与曹魏在南面将防线从襄樊后撤至宛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曹操逝世后,曹魏的战略已由主动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状态,因此放弃了远离中心区的襄樊、合肥等城池。

而对东吴来说,远离江岸的合肥不再是北上的“门锁”。首先在合肥驻军不仅成本过高,而且容易被从寿春南下的曹军围歼;其次,寿春已成为北上的新“门锁”。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也对合肥失去了兴趣,开始将寿春作为北伐的新目标。

在芍陂之战中,全琮就过合肥而不入。而诸葛恪北伐时,也无意攻占合肥新城,只是作势佯攻,企图用围点打援战术消灭从寿春南下的曹魏援军,但司马师识破了诸葛恪的计谋,决定放弃合肥,导致吴军无功而返。随后丁奉北伐时,同样无视合肥的存在,直奔寿春而去。

综上所述,曹魏将防线后撤至寿春后,合肥的战略地位下降,不再具备“门锁”的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东吴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合肥。

结语

曹操采取的是主动出击战术,所以将离建业更近的合肥作为南征的发起地,从而确立了合肥的战略地位。后曹操时期,曹魏转入战略性防御,所以将扬州治所迁至离许昌更近的寿春。在此过程中,寿春取代合肥,成为濡须水路线上新的“门锁”,而合肥则失去了战略价值。

所以,曹魏对外战略的改变,决定了合肥的战略地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廖永忠拥有赫赫战功,为什么是第一批被朱元璋弄死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开国名将廖永忠的故事。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廖永忠行了僭越之事,违规使用龙凤等只有皇室才可以用的东西,这是正史所给出来的最为官方和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八年三月坐僣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 明朝推翻元朝之后 明朝为何没有继承元朝大片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元朝版图辽阔,后被明朝推翻,为何不把元朝所有疆域都收复回来?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我国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其中数元朝占领的疆域面积最为庞大,《元史》当中赞美元朝领土疆域面积的典故数不胜数,更是拿盛唐作为比较。时至今日,蒙古铁骑的威名仍

  • 明朝皇帝知道太子被刺杀的幕后主使 皇帝为何还要假装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对明朝太子被刺杀,皇帝明明知道幕后主使是谁,为什么假装不知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万历四十三(1615)年五月初四,夜幕刚刚降临,一名陌生男子手持凶器潜入太子朱长洛居住的慈庆宫内,片刻时分,已有多名士兵和太监受伤,惨叫声、求救声连成一片,惊动了的宫内侍卫纷

  • 刘备伐吴失败后,吴蜀两国是如何重新交好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三国时代,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完美的证实了这一论断。在赤壁之战前,由于面临曹操的极大压力,孙权不得不放下和荆州的矛盾,结盟刘备。双方之间,戮力同心,打败了曹操。后来,孙权又借给刘备地盘,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联盟进入蜜月期。直至刘备逐渐坐大,孙权感受到了威胁,联盟

  • 和珅会被抄家真是因为乾隆皇帝的过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那肯定是非清乾隆时期的和珅莫属了,他是乾隆皇帝晚期最宠爱的臣子,依仗着乾隆皇帝的权势贪婪无度,十几年就贪了朝廷几十年的税收。在乾隆皇帝死后,和珅就失去了靠山,继位的嘉庆皇帝对他这种贪官污吏十分不满,一上位就派人搜寻他的罪状,最后依律下旨抄家,这一抄家就抄出了无数金银财宝。民

  • 明朝的武器更加先进,为何会被落后的清军打败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火器和西方火器差不多同时间发展,但是在此之前中国有火药,所以当时中国拥有一些火炮,但是几乎在同时(13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发明了手持火器,也就是手铳。在此之后,在元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起义部队拥有大量火炮,用于攻城战和海战,并立下汗马功劳。在同时期西方,1451年的君士坦丁堡战斗中,奥斯曼

  • 为了防止舞弊,唐宋两朝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是在唐宋时期到达顶峰的,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制度,它的影响力从隋朝创立这个制度开始,就延续至今。科举制从创立时起,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是用来取代隋朝以前由贵族之间互相举荐官员惯例的一

  • 清朝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满清入关以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清朝刚入关那会儿,不懂中原文化,虽说继承了不少明朝的制度,但是没有采用中原一直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清朝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呢?康熙时期,倒是把这事儿给恢复了,因为康熙所立的太子,恰好就是自己的嫡长子胤礽。本来按部就班地这么搞下去,似乎也就跟明朝没什么

  • 古代皇帝赏赐千金,真的是黄金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剧乃至演义小说中,皇帝或者带兵统帅经常发出悬赏令:“擒杀某某人,赏千金封万户侯!”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所谓千金,不过就是一堆黄铜,拿回家只能做脸盆铸烛台,私铸铜钱还要抄家灭门,甚至邻居都要要连坐,为这一堆黄铜玩儿命,不值得,万户侯倒是还有些吸引力。这其实是不了解古代金银铜的区别,只是看了几篇网

  •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看中解缙?他有什么才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初期知名大才子解缙的故事。解缙的祖父叫作解子元,在元朝那边担任一个福州判官,结果碰到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不肯背弃朝廷的他最终选择守义而死。他的父亲叫作解开,在洪武朝的时候曾经被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