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夷陵之战发生的时候,曹丕为什么不去参战?

历史上夷陵之战发生的时候,曹丕为什么不去参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20 8:08:11

众所周知在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夷陵之战爆发。那么历史上夷陵之战发生的时候,曹丕为什么不去参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孙权知道刘备出兵的消息后,曾数次向刘备求和,但刘备不许,孙权只好举全国之力应战,同时向曹魏称藩,以避免两线作战。曹魏的侍中刘晔认为,孙权称藩乃是形势所迫,实非其本意,于是建议曹丕乘机出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

不过,曹魏朝中也有人认为,应出兵支援已称藩的东吴,借机一举吞灭蜀汉。而司空王朗则认为应先坐山观虎斗,并“相时而后动”,以达到“一举可无余事”的最终目的。曹丕经过权衡后,决定采纳王朗的建议,坐山观虎斗,择机而动。

夷陵之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以刘备败退白帝城而结束。曹丕在此期间一直按兵不动,即使是在知道刘备犯下“连营七百余里以拒敌”的兵家大忌,孙权即将获胜的情况下,他仍然无动于衷。也就是说,曹丕实际上并没有采纳任何人的建议,而是在此战中一直保持中立,坐观成败。

此战是东吴与蜀汉之间唯一一次大规模战役,是打破三国鼎立平衡的绝佳机会,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会遇到一次。可是,曹丕为何放弃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呢?

如果曹丕抓住这次机会主动出击,是否能改写历史?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加以客观分析,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不攻打蜀汉:成功率太低

曹丕如果想进攻蜀汉,只有两个可行的方案。其中方案之一,是要借道东吴的南郡,通过夷道入蜀。如果采取此方案,就意味着曹军要重返南郡,这是孙权绝对不会同意的,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而方案二,则是兵出关中,通过秦岭六道中的其中一条险道,进入汉中。秦岭六道无论哪一条都险峻异常,易守难攻,因此此方案成功率极低。另外,曹操曾在汉中之战中遭遇大败,还损失了宗亲大将夏侯渊,这让曹丕至今心有余悸,所以,此方案不在曹丕的考虑范围之内。

据史料记载,曹丕在位期间,曾经三次南征东吴,但却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也就是说,他的目标一直是东吴,而不是蜀汉。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进攻蜀汉的成功率太低,绝对是原因之一。

不攻打东吴:害怕重蹈赤壁之战的覆辙

曹丕如果选择南征东吴,那么,也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方案之一,是从合肥南下巢湖,然后强攻濡须坞。不过,强如曹操者,也遭遇“四越巢湖不成”的尴尬,军事能力逊于曹操的曹丕,想成功突破濡须坞,谈何容易!

而方案二,则是从襄阳南下江陵,与刘备夹攻孙权。顺序是先夺取荆州,再东下拿下扬州,这与当年曹操的进军路线是一样的。不过,此方案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曹丕南下江陵后,就形成了他与刘备夹攻孙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最好的做法是放弃江陵,退守陆口、夏口。这样一来,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变成刘备在西,孙权在东,而曹丕则被夹在了中间。糟糕的是,此时曹丕、刘备两人都已称帝,但刘备认为曹丕称帝是“湮灭汉室,窃据神器”的篡弑之举,而他称帝则是为了延续汉祚,所以,他们不可能结盟。

而孙权虽然迫于形势向曹魏称藩,但他内心极度不屑曹丕,评价他是“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之人。另外,孙权很清楚曹魏才是东吴最大的敌人,所以,他不可能引狼入室,让曹丕进入江陵。

因此,孙权为了自保,只能以荆州为筹码,说服刘备一起攻打曹丕。而刘备虽然是以为关羽报仇为名攻吴,但其真正目的却是为了夺回荆州,所以,他没有理由拒绝孙权。如此一来,赤壁之战时的情形就会重现,曹丕将重蹈他老爸的覆辙。

综上所述,刘晔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却存在以上的潜在风险。正因如此,曹丕才否决了刘晔的建议,拒绝在夷陵之战期间南征东吴。

结语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刘晔的建议从臣子的角度来看,绝对是良策,但是,如果站在曹丕的高度来看,就会发现此建议存在致命的漏洞,实行起来风险极大。因此,在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选择了稳妥策略,既不攻蜀,也不伐吴,而是坐山观虎斗。

事实证明曹丕的选择是正确的。曹魏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使蜀汉遭受重创,虽不至于亡国,但却从此由盛转衰,进入了下行通道,而且也成功瓦解了孙刘联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由此可见,曹丕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如曹操,但是,他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是合格的守成之君,绝对不逊于被曹操称赞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庞统刚入刘备阵营的时候,为何不受看重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与其它名著不同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绝大多数的情节,都是有史可循的。当然与史书相比,由于罗老先生的立场问题与感情倾向,使得他在书中一直是把刘备作为主线和正统。在遇到司马徵之前,刘备一直都是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直到他向自己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一切才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当然水镜先生之所以如此,与这两位都

  •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何要围绕洛阳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隋炀帝为何要开凿大运河?很多人说是为了远征高丽,但明显肯定不是。若是处于这一目的的话,他就应该像明清时期的大运河一样,一条直线直接连通扬州和北京,何必要非要经过洛阳绕一大圈呢?而且话说回来,他最先修建的还是洛阳到扬州的交通线。这与隋朝的全国经济地图有直接关系。这样的局面,到唐朝也没有大的

  •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一:明朝科举考试

  • 古代攻城伤亡肯定很重 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绕道行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城,直接绕过去就不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一次打仗双方都要攻城略地,遇到坚城久攻不下,就死心眼地不停地攻击,死伤惨重。那么,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城,直接绕过去就不行吗?这不是古人傻,没有想到。是因为古

  • 古代皇帝赐毒酒如果人没有死 古人又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皇帝赐毒酒却没死掉,该如何处置呢?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赐死是皇帝的特权,伴随着君主专制社会不断发展,赐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此后历朝历代沿用不废,究其原因赐死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让君主的意志化身为法律。

  • 楚国实力比吴国还要强大 吴国三万人是如何差点灭掉楚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楚国明显比吴国强大,可为何吴国仅用三万多人就差点灭了楚国?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国,数次扩张,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而吴国就不一样了,吴国本来是一个小国,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放在心上。但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

  • 周瑜和诸葛亮,谁更有军事方面的才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周瑜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周瑜和诸葛亮,谁更有军事方面的才华?请听历史故事网小编详细道来。赤壁之战:以曹操的方式打败曹操曹操精通兵法,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在实战中,他特别擅长闪电战,出其不意地兵临城下

  • 李逵也打死过老虎,为何不如武松有名气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一提起打虎英雄,马上就会想起水浒中的武松。其实,水浒中记载的正面和老虎打斗,最后杀了老虎的好汉不止武松,还有黑旋风李逵。虽然李逵不是像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打老虎,李逵是手握朴刀,手刃了4只老虎,两个小虎和两个大虎。武松和李逵都杀死了老虎,而且李逵杀死的老虎数量还比武松多,为什么到了最后武松受人爱戴,

  • 黄马褂是什么衣服?为什么权力会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当我们在看宫廷剧的时候,有些犯人穿上黄马褂,会受到特殊对待,当时是不是非常的奇怪,这黄马褂是什么衣服?为什么权力这么大。清代官吏的制服有四种:礼服(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马褂在清初只有营兵穿着,康熙末年,有些富家子弟也有穿着者。雍正时,因为穿马褂骑马、射箭颇为方便,穿着者逐渐多起来,以至后来无人

  • 古代妃子能够成为皇后 小妾为什么不能成为正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在古代妾不能变为正妻,妃却可以变成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将嫡庶分得很清楚,士大夫、贵族群体、有条件读书的人,除了正妻以外还可以纳妾,只不过妻子和妾室有一定等级区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妻子不能随便被贬为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