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目录中的秘密:只看目录就能分出谁是主角!谁是正统

《三国志》目录中的秘密:只看目录就能分出谁是主角!谁是正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70 更新时间:2023/12/18 3:08:22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相信绝大多数感兴趣的人和我一样,开始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了解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其中有多少符合历史事实呢?我有幸聆听过历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讲解,发现这段历史给人的感觉和那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很不一样。

《三国志》的目录印证了笔者的感觉,《三国演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拥刘反曹是其基本倾向;《三国志》几乎与之完全相反,从目录里就能看出来,《三国志》中只有魏国皇帝的传记是皇帝的规格: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传记叫纪,这是正统的标志。而蜀国皇帝和吴国皇帝的传记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一样只是传,他们压根儿不被承认是皇帝而只是人主: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

没当过皇帝的曹操被尊为武帝,单独拥有一篇很长的传记,戏剧中的经典白脸竟然是史书中的正统皇帝!他究竟起到了怎样巨大的积极作用呢?值得我们去《三国志》或其他历史著作中寻找答案。曹操的儿子曹丕以及曹丕的儿子曹睿也都有独立的、皇帝规格的传记,但他们的作为是认知的盲点:《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很少,值得我们阅读史书了解一下——权当查缺补漏。

在正史中单独有一篇传记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像《三国志》这样的正史采用纪传体,且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所以大多数卷次采用了多人合传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合传中人物越少其历史地位越重要。而单独一传的人物往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点《三国志》的目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三国演义》互相印证,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这些重要人物都有独立的传记。

但是,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也享有这种待遇,比如前面提到曹丕和曹睿,还有蜀后主刘禅——就算熟悉也只是作为无能君主的代名词:扶不起的刘阿斗,可他的传不是附在刘备的传里而是单独一篇“后主传”。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如《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那般昏庸无能吗?为什么他能在史书中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读读《三国志》就有答案了。

除了诸葛亮以外,前面提到的单独有一传的人物至少是人主,作为臣子单独有一篇传记的极少。但《三国志》中享有这种待遇的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吴国的陆逊同样有自己单独的传记,《陆逊传》与《诸葛亮传》可并称为《三国志》中臣子传记的双璧。诸葛亮的历史作用无需再多说了,各种文学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着重甚至过分强调,陆逊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很少的人物,在历史上到底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以至于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这同样是在阅读《三国志》正文以前我们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正史的目录中就能发现那些被后世忽略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出现了,一些被千古传诵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却相当有限。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刘备集团中的五虎上将“关张马赵黄”,

历朝历代关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到今天仍然如此。这些人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神话。但史书上是怎样记载他们的?每人单独一篇很长的传记吗?不!《三国志》中他们五个人的事迹被合为一篇“关张马黄赵传”,和通常的顺序“关张马赵黄”还有些不一样。

按照史书的记载,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历史作用不但远远小于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这样的热门历史人物,而且与曹丕、曹睿、刘禅、陆逊这些冷门历史人物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了系统地比较这种差距,笔者对《三国志》的传记进行了统计研究——借助了百度百科有关词条[2]。除去“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是记载少数民族情况的以外,其他64卷都是人物传记,共有322个人的正传,算上附传共载入人物427个:魏书29卷163篇正传载入人物207个,蜀书15卷67篇正传载入人物82个,吴书20卷92篇正传载入138个。

全书整体平均每卷5.0篇正传,载入人物6.7个:魏书平均每卷5.6篇正传,载入人物7.1个;蜀书平均每卷4.5篇正传,载入人物5.5个;吴书平均每卷4.6篇正传,载入人物6.9个。三部分的传记密度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相比之下:魏书传记密度较大,蜀书传记密度较低,吴书传记密度最接近平均水平。

蜀书中记载五虎上将事迹的“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5个人的正传和关羽儿子关兴的附传共6篇传记,这一密度大体上与全书和蜀书的平均密度相当,略少于全书平均水平,略多于蜀书平均水平。看不出拥有赫赫威名的五虎上将占据特别的历史地位,在三国时代众多杰出人物中他们显得很一般。

在三国这段历史中,蜀汉的五虎上将是典型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与之相反,还有一些人物大有作为却寂寂无名。前面提到的曹丕、曹睿、陆逊、刘禅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虽然他们没有获得与历史地位相配的知名度,但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他们有一定了解:毕竟在正史中单独有一传的人物实在是太重要了,无论历史小说怎样畸轻畸重地取材也回避不了!

但仍然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得很彻底。下面列出几个历史人物,看看各位读者是否有印象:杨阜高堂隆法正、蒋琬、潘濬是仪。如果不是特别研究过历史的话,我想大家会一头雾水:中间两个人还好,多亏了《三国演义》对蜀汉特别详细的描写,我还有点印象;前两个后两个我就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别提了解他们的作为了。有哪位读者熟悉这些名字,请在后面留言啊!

相比之下蜀汉的五虎上将可真是大名鼎鼎啊!不过名气再大也不能让他们的名字完整地出现在正史的目录中,由于合传中人物较多,题目“关张马黄赵传”中就只写出了姓氏。而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人在《三国演义》中是次要人物,但这三位东吴政权的高级将领在正史中的待遇反而高一些,他们的合传“吴书九”题目是“周瑜鲁肃吕蒙传”,至少名字写完整了。

前面列举的六位冷门历史人物也享有这种待遇:杨阜和高堂隆是魏国的重要大臣,他们的传记在“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是三人合传;法正和蒋琬的传记分别在“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和“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中,分别为两人合传与三人合传;潘濬和是仪均为吴国的重要大臣,他们的传记分别在“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和“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中,都是两人合传。

如果说正史中单独有一传的人是最重要的一类历史人物,那么名字完整出现在正史传记题目中的就是次重要的那类——前面列举的那些人就在其中,可是我们却根本不了解他们。由于在《三国演义》中有出场,蜀国的次重要历史人物还能走进我们的视野,但魏国和吴国的这类人物我们就根本没听说过了。

着迷于演义传说而轻视历史事实,这是我们看三国历史的常见问题:没办法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影响实在太大了!三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实大家并不了解,特别是东汉灭亡以后的情况,除了《三国演义》对一些主要人物活动的过分渲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外,整体上可以说是灯下黑。

没有了解事实就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仅仅根据《三国演义》来看历史,大多数人会认为至少古代史就是一些谋士给各自主公出谋划策的实施记录:诸葛亮辅佐刘备,周瑜和鲁肃辅佐孙权,众多幕僚辅佐曹操……

电视剧新版《三国》加上了司马懿作为主要人物之一,所做的改动也就是增加了一些更加见不得人的阴谋,真还不如不改呢!想让文艺界做出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年多以前开机的电视剧《三国志》在选材方面更糟:“《三国志》是2019年10月拍摄的一部古代题材电视剧”,“起于东汉末年内忧外患之际”,“剧终于223年夷陵之战失败后”。

[3]

真正进入三国时期的内容几乎没有,还叫“三国志”干什么?不如叫“三国演义(上)”或“三国:源起”之类的算了!这样的文艺作品只能在《三国演义》的框架里打转,并不能让大众更加了解《三国志》的内容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更不能宣传正确的历史观。

哪怕为了配得上“三国志”的名字,都应该多研究研究《三国志》原著,好好挑一挑曹丕、曹睿、陆逊、刘禅这样的演员,重点展现三国局面正式形成后的历史动态,而不是重复《三国演义》里大家早已熟悉的故事。这是个大的改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不过收获应该更多。但在目前文艺活动向收益看齐的情况下,很难有人有魄力做这样的工作。

不过还是有一些流行文艺作品在这方面进行了值得一提的探索,在这里我把《铜雀台》这部周润发和刘亦菲主演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影片颠覆了曹操典型白脸的艺术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被各方误解的红脸英雄,经过这种极端的改变以后人物反而更接近历史真实了。

如果大家想真正了解前三国史和三国史——在这方面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就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到一条入门的路径,我觉得不妨从了解前面提到的生僻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开始,至少去阅读一下他们在《三国志》中的传记,看看目录就知道该读谁的了。

读了这些人物的传记,大家就能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展现的完全不一样,纪传体的记录方式读起来不连贯,但人物故事甚至比《三国演义》里的还精彩。正史总是过多地展现了帝王将相的活动,这一点即使是不落窠臼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避免不了,再精彩的人物传记也只能是入门材料。要想对那段历史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

即便《三国志》无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细读的话还是能发现劳动群众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具体活动体现的,比如成群结队地给前线部队运粮……而不是后来流行的“民心”那种抽象的东西。甚至在对妇女作用的认识上,《三国志》都比《三国演义》进步得多,考虑到《三国演义》成书要晚一千年左右,这一点更难得。总之,《三国志》是个历史宝库,大家去读读就会有更多发现。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所谓古代历朝霸气宣言,论真假程度,几乎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这些所谓的历朝霸气宣言,其在正史上存在的真实度却非常低,比《三国演义》创作手法的“七实三虚”还不靠谱。除个别真实存在和能对应上外,大部分古代宣言都是生拉硬扯、张冠李戴,或者就完全是现代杜撰出的产物。今天咱们就盘点下所谓“历朝霸气宣言”里,有几分真几分假,其原出处到底是什么?1、周朝的“普天之下”存在

  • 1636年,一只“虾米”的伤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两只鲸鱼之间的一个虾米。”这是朝鲜古代一句谚语,自嘲处于中国和日本(鲸鱼宝宝)之间。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日本,是满清。01这日,皇太极撸袖子挽胳膊,振臂一呼,做了亲征朝鲜的决定,并于二十九日集合,满团发车。要掐架,也得师出有名。皇太极遂于冬至日,祭告天地太庙,列举朝鲜罪状:一,在萨尔浒之战中,“助明

  • 古代有权势的人这样展示自己的地位,实在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古代,大家都会想到几个词:思想落后,科技不发达。其实,在古代,许多方面都是落后的,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会变得十分封建,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自然而然地他们把这些现象归为“灵异”的范围,他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封建。在那个年代,伤亡是充满了忌讳的一件事。古代人特别注重全尸而葬,同

  • 古代最神秘的男人,居然伤了两次,而且还伤在两个不同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猫有九条命,而人……当然只有一条命。这是常识,哪怕是三岁小孩都知道。但是,就在我们古代历史上,就存在着这么一个人,他并没有追求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但在不同的史料中身处不同时代,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苏秦。苏秦,出生年份不详,己姓,苏氏,字季子,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

  • 古代陪葬的嫔妃宫女,为什么双腿是分开的?她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宫女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身处于宫廷深处的她们,同时宫女的生活状况是很多外人所不熟知的。在《春宫怨》中这样描写宫女:“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也就是宫女到底是为了取悦谁,而去化很精致的妆容。在我国封建王朝当中,一直以来信奉的都是等级制度,并且这种制度是非常森严的,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使得寒门的人有一定

  • 山西一个普通地级市,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过一场无比一起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两千余年专制主义历史中,郡县制是一种新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郡县制成为我们的一种普遍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起源于三晋,三晋之郡县制则源于上党。《左传·哀公二年》记载: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御之,遇于戚。···

  • 为什么说东周之乱,怪不得诸侯,而在于周王室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是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这种混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诸侯国关系混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国和魏国的关系。周幽王在游玩诸侯时,为了保护纣王的功勋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两国也非常接近。他们基本都在现在的河南省,都是姬姓国家。可以说他们是一家人。同一宗族,兄弟民族,友好邻邦,一起为国效忠,浴血奋

  • 为什么说他是有史书记载一来,第一位成功的预言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预测未来的想法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在我们古人中,堪称大先知的不在少数,比如扮演周易的周文王,但这些内容只不过是民间的传闻,几乎没有史料能够真正证明预言成功周文王。如果从史书上寻找,晋国大夫石芾可能是第一个成功的先知。你为什么要谈论它?这要从东周的乱局说起。东周之所以开始没落,不仅是因为戎狄

  • 为什么说姜维是导致蜀国覆没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原因有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之所以说姜维是蜀国灭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有以下三个原因。十余次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刘禅投降后,也打算复国,利用钟会的野心谋反。看来,姜维应该是蜀国后期的栋梁。但实际上,姜维对蜀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瞻临死前自责说自己犯了三罪:“内不能灭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大军不能守国”。在这里,诸葛瞻将姜维

  • 为什么说一个顽皮的小美女,可以测试出齐桓公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一个调皮的小美人可以试探齐桓公的实力呢?不过,这个排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在老乐看来,晋文公的霸权比齐桓公的还要强大。比如晋文公帮助周襄王打败太叔代,只能算是在道义上建立了霸权,占领了制高点。他真要称霸,就必须打败当时最强大的敌人,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敌。文公若是效法齐桓公,实现了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