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皇五帝真的存在吗?民国盛行的疑古风为何要否定古史传说?

三皇五帝真的存在吗?民国盛行的疑古风为何要否定古史传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50 更新时间:2023/12/13 18:22:09

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不论是汉、唐,还是宋、明,你若问时人中国古史起源从何而起,恐怕得到的答案中十有八九都是“三皇五帝”。

诚然,将三皇五帝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发端,似乎始终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华人视伏羲为人文初祖,以炎黄子孙自居,也是毋庸置疑的认知。

然而到了清朝,开始有学者对古史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他们中的代表,当推崔述。

“羲农以前,未有书契,所谓三皇十纪帝王之名号,后人何由知之。”(《补上古考信录》)

崔述认为,在伏羲、神农氏之前,祖先尚未发明文字,也没有记载文字的工具,那么三皇五帝的名号和纪年,后人又是如何知晓的呢?在此之前,崔述已经在《上古考信录》中有过对三皇名号的质疑:

“经传述上古,皆无三皇之号。《春秋传》仅溯至黄帝,《易传》亦仅至伏羲,则谓羲农以前别有三皇者妄也。燧人不见于传,祝融颛顼氏臣、女娲虽见于记,而文亦不类天子,则此三人配羲农以足三皇之数者,亦妄也。”

崔述是乾隆时期的举人,他毕生的心血被门人汇刻成《东壁遗书》,其中以《考信录》三十二卷最令后世学者注目。

崔述的著作开了“疑古”的先河,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古史辨派”。但在封建礼教严苛的清朝,崔述的观点显然属于异端,“疑古”的风潮也不过昙花一现,再也没有翻起浪花。

崔东壁遗书(图片源自互联网)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学界有一个流派异军突起,那便是“古史辨派”,古史辨派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为代表,以疑古辨伪为主旨,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疑古精神显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和他们的前辈崔述一样,古史辨派率先将矛头指向三皇五帝的传说。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顾颉刚先生,在《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说:

“东周的初年只有禹,是从《诗经》上可以推知的;东周的末年更有、舜,是从《论语》上可以看到的。

……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上了多少古皇帝。于是春秋初年号为最古的禹,到这时真是近之又近了。自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

……于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自从许行一辈人抬出了神农,于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自从《易·系辞》抬出了疱牺氏,于是疱牺氏又立在神农之前了。

……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

顾颉刚的弟子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也有同样观点:

“自古没有三皇五帝,虞夏之书创世,《诗》《书》除《虞书》外,亦无及尧舜者,时人盖不知有唐虞,何论三皇五帝!“言必称尧舜”,战国诸子始有此风习耳。五帝之称,《荀子》始有,三皇之号,秦时乃见。”

在古史辨派的“疑古”浪潮之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三皇五帝传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学者开始质疑黄帝、尧、舜甚至是夏朝和商朝的存在。

彼时,恰逢西方列强欺凌中华,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年代,疑古的观点往往逻辑通顺、引经据典,确实令当时的知识分子沮丧,不禁也怀疑起来——泱泱中华,真的有五千年历史么?

古史辨派扛鼎人物顾颉刚与夫人(图片源自互联网)

虽然始终有人对古史辩派有质疑,认为其对古史的真伪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一时找不到足以反驳的证据。这就和欧陆法系的有罪推定一样,在证明古史非伪的证据出来之前,所有的古史材料都一律可以认为是后人假造的。

而转机很快就出现,逐渐推翻古史辨派观点的,是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1921年是个伟大的年份,这一年,除了是中国共产党的元年,还是中国考古学的元年。在这一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挖下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第一铲”。仰韶文化的发现,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

而仰韶只是个开始,在其后的一百年间,一代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又先后发掘了殷墟、二里头、良渚、周口店、三星堆等一大批石破天惊的重大文化遗址,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明的固有认知,也大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安特生与仰韶遗址(图片源自互联网)

于是人们发现,原来古史传说中的记载并非后人杜撰,九州大地上确确实实诞生过璀璨的上古文明。

今人在博物馆中看到贾湖骨笛、二里头的绿松石龙、良渚的玉琮王等惊世骇俗的文物,都能感受到三皇五帝的时代竟如此真实而亲切,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也都随之湮灭。

当然,考古学虽然证明了中华史前文化的存在,但由于目前尚未发现比商朝的甲骨文更古老的汉字体系,所以三皇五帝究竟是谁,其时代是否真正如史籍所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三皇五帝是否真实存在,各位看官是如何认为的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1969年李宗仁追悼会,原定由傅作义主持,周总理沉思后,换成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969年李宗仁追悼会,原定由傅作义主持,周总理沉思后,换成自己1969年1月31日下午,秘书将周恩来亲自修改后的李宗仁治丧委员会名单放到毛主席案头,主席看后说:“改得好,我同意。”主席为何对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如此重视?周总理到底做了什么改动?1965年7月20日,新华社发出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前国

  • 胡雪岩临终前:催促九姨太剪掉自己寿衣一角,家人得以逃过大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红顶商人胡雪岩,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殊不知,在临终前,这个商界大佬曾催促九姨太把自己寿衣的一角剪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家人还因此逃过的一个大难!这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作为富可敌国的商人,胡雪岩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堪称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早年,他依靠官商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出了

  • 我都对,你都错!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团如何颠倒黑白,血口喷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明代的文官集团,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慢慢坐大,逐渐开始掌握话语权。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之时,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的势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时代,文官们在朝堂上的权势达到顶峰。他们要求皇帝事事遵从本集团的教诲,对勋贵和武将拼命打压,对宦官则恨之入骨。

  • 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嫌疑的三人和突然消失的的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创造历史的那些人,却有着诸多的未解之谜。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看来稀奇古怪,他们的能力旷古烁今,他们的行踪神秘莫测,他们的去向终究成谜。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更有甚者,凭一家之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的思想根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

  • 古代有那么多圣旨,为何传到现在的却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圣旨是统治者发表意见、布置政令、表示委任和授予荣誉的一种书面命令。圣旨可以是朝廷高级官员、皇帝或者其他高级贵族发出的,一般记录在文献中并且在当时经常使用。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圣旨传到现在的却很少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原因。首先,圣旨的传承需要长期保管和人为的维护。尽管圣旨本身是统治者政治意

  • 一座汾阳城,两座郡王府:记大明永和王家族两百多年间的奇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今山西省汾阳市,在明代是汾州府的附郭县:汾阳县。山西有三家大明亲藩:位于太原的晋王府、位于大同的代王府和位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沈王府。一般来说明代各王府下面的宗室郡王、将军和中尉都和本府亲王生活在同一处。但在距离太原三百余里的汾州,却有晋藩两家郡王在此生活了二百多年。位于汾阳城内东北角的庆成王

  • 清朝的特色官报,是如何做到口碑一般但销量领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侵吞清朝利益的同时,也给清朝带来不少新鲜事物,报刊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原本有和报刊类似的的信息传递工具,“塘报和坻报”。塘报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地方信息;坻报则是自上而下,朝廷将可公开的朝政信息整理并发抄,以便各地官员了解朝廷动向。不过它们和现代报刊的区别也很明显。例如,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有种方法听起来真的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在古代战争时,尸体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导致疾病和臭味等问题。以下是一些古代大规模交战后尸体处理的方式。首先,火葬是古代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在印度教和佛教,火葬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印度教信仰丧葬主

  • 中国古代战役:大明王朝的哀歌,萨尔浒之战,三路明军为何皆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619年2月,大明王朝关外白雪纷飞。然而一场大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明朝派出四路大军围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萨尔浒之战战争背景自万历朝鲜战争时后明朝国力衰弱,对东北女真部落管辖松懈,瞅准时机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趁势崛起,统一女真各部。(叶赫部除外)努尔哈赤终于在西元1616年建国后金,宣

  •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看你家被改成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除了起义的激进和壮烈之外,太平天国还曾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为各省和地区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改名大会”。这场“改名大会”不仅改写了地名,还将人名和称呼涉及其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改名故事,看看你的家乡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改成了什么样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