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迅:人生三爱

鲁迅:人生三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164 更新时间:2024/1/13 4:46:30

现代作家鲁迅在他短暂的56岁人生旅途中,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思想上始终高举着反封建的大旗,可有谁知道,在他个人情感上,却没有挣脱掉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寻找人生伴侣上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斗争和不平凡的磨难。

阿琴:一厢情愿

阿琴是鲁迅母亲自家小兄弟的长女,聪慧,识字,能看懂医书。1899年,19岁的鲁迅辗转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鲁迅母亲托人阿琴提亲,听阿长说,鲁迅在求学期间,成亲是要“犯冲”的,影响个人前途,和鲁迅只是一说而过,不了了之。这一门亲事却被阿琴铭记在心,阿琴在等了很长时间后,不见周家提及此事,在阿琴家人的督促下,她违心地嫁给了别人。出嫁后不久,心情忧郁加之染病死去,临终时,对母亲说:“我有一桩心事,临死之前非说不可,从前周家提过亲,后来不知为什么不提了,只这一件事是我终身恨事,我到死都忘不了。”她母亲听了,负罪一样难受,周家为鲁迅的随便提亲,竟给阿琴带来一生的遗恨。

可怜的阿琴,对鲁迅的初爱,只是一厢情愿。

朱安:名存实亡

朱安,绍兴城内一户殷富人家小姐,是鲁迅叔祖母蓝太太的一位内侄孙女,并不漂亮,额头凸出,脸形狭长,一套宽大衣服,一双被缠裹得尖细的三寸金莲,极不协调。早年依据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与鲁迅订亲。朱安大鲁迅3岁。

1906年,26岁的鲁迅从仙台前往东京,弃医学文,想用文学唤醒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以饱满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闲暇之,他同许寿裳逛公园,途中帮助走路艰难的日本妇女抱小孩,消息传回国内:鲁迅同日本女人结婚生子……鲁迅母亲听说后非吃惊,想到在家苦等的老大姑娘朱安,一封家书,一封电报,“母病速回”将鲁迅骗回绍兴。

鲁迅到家,家里早已张灯结彩,就等拜堂了。本想反抗这门婚事,鉴于母亲的一片苦心,鲁迅一切顺从。一生都在反对封建思想,个人情感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阴影。拜堂之时,男的掉靴,女的掉鞋,人们议论,真不是好兆头。第二天早晨,鲁迅眼泡浮肿,搬进书房居住,第四天离家前往东京。

后来鲁迅说,朱安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果然,朱安在家侍奉婆婆,苦守13年。1919年,鲁讯在西直门内买了一处房院,将朱安和母亲及全家人接到北京居住,依然和朱安分居,但一切生活均由鲁迅负担,尤其朱安生病时,鲁迅还是雇车搀扶着这位小脚女人去医院看病。1923年,鲁迅与二弟作人因家庭纠纷反目割席,鲁迅与朱安搬家独居砖塔胡同近10个月,但终因精神思想相距甚远,婚姻已无法挽回,名存实亡。

后来鲁迅与许广平交往,朱安一直陪伴婆婆,鲁迅逝世后,朱安将书房辟为灵堂,守灵祭奠,以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均由许广平负担。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去世,生前反复对人说:“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享年71岁。

孤守的朱安,鲁迅对她满含同情,饱含怜爱,只是婚姻已名存实亡。

许广平:志同道合

许广平,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思想积极进步,1923年考入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当时鲁讯兼任此校的讲师,每周30多个小时的文学史课程中,许广平时常选择第一排就座,认真聆听,积极发言,内心充满敬佩之情。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谈中国教育的前途,写自己的怀疑和愤懑。鲁迅在回信中,指导许广平战胜苦闷,寻找乐趣。二人在通信当中,谈现实、谈斗争、谈理想。1925年4月12日,许广平约同林卓凤第一次来到西三条胡同鲁迅家里,亲自聆听鲁迅教诲,以后成了常客。这一天,揭开了二人师生关系史上精彩的一页,他们谈政治、谈职业、谈人生,谈出一份愉悦,谈出一份深情,谈出一份梦幻。

共同的事业追求,使得二人感情找到了最稳固的基础和最强大的动力,鲁迅与许广平,这对年龄相差18岁(鲁迅45岁,许广平27岁)的师生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在人生道路上携起手来。

1926年8月26日,二人离京,几经周折,1927年10月在上海同居。以后,许广平任鲁迅助教,后来,干脆辞去工作,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查找资料,抄写稿件,由于得到许广平的支持,鲁迅在后十年的著作成绩,远远超过以前的二十年。

1929年9月,他们的孩子——周海婴出生。孩子出生时,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迹象,结果母子平安。鲁迅逝世时,周海婴年仅7岁。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未竟之业,编辑杂文《后记》,负责出版《鲁迅书简》等,全力保护鲁迅遗稿和其他遗物。她还积极投入抗日斗争,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等。解放后,许广平担任过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1959年10月完成《鲁迅回忆录》,1968年3月逝世,享年71岁。

勇敢的许广平,鲁迅的真爱,志同道合的朋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北京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从近千年前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从宋朝开始,即便是处于分裂时期,北京也是全国或者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在元朝建立之后,北京成为了都城,为了实行汉化,忽必烈就在北京修筑了宫殿,不过也是因为汉化的失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在明朝成立之后,北京都城的地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半分”纸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是日军侵华的经济工具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更为了能全盘掌控华北金融,日本侵略军筹备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38年2月11日,中国联合准备

  • 徐悲鸿《七喜图》背后的爱情 自嘲三角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艺术界,徐悲鸿是个“超人”,他的画作,后人难以超越。他作于重庆的《巴人汲水》,在北京举行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中,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作为重庆人,谈到这位大师格外亲切、自豪,因为徐悲鸿的创作巅峰期在重庆。后人解读悲鸿“三只喜鹊”抗战时期,徐悲鸿在江北盘溪生活8年,成就

  • 鲁迅:酷爱吃螃蟹 常买大闸蟹送给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代,说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鲁迅。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鲁迅的日记中,更是屡屡提到吃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10月05日A07版,作者:肖郭,原题:《民国蟹事》蟹,让鲁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鲁迅对于螃蟹,有两种吃

  • 民国时期故宫的文物谁在看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到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赶出宫的12年间,溥仪以及清朝遗留下的老太妃太嫔一直住在紫禁城中,他的大婚也是在紫禁城中举行。在这12年间,故宫中的文物理论上来讲一直保存在故宫。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给宣统小朝廷的钱,是远不足以维持小朝廷奢靡的生活的。溥仪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亲信,溥杰

  • 民国时期故宫对外开放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几则故宫博物院开放首日的报道:1925年上海《申报》:"第一日开放售票约十万,由鹿钟麟派兵弹压"1925年天津《大公报》:“(十月)十日十一日两日系全部开放,故游人较往日为多,开放之第一日,计有游人二万余。开放第二日,游人较第一日为多,计有三万余。清宫地址本属辽阔,然因游人过多,触处均现非常拥挤之象

  • 民国时期故宫险些两次被拍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西单大木仓胡同是清朝郑亲王府所在地,当年的郑王府花园号称“京城第一”,民国时,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买下郑王府办学。中国大学拥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李大钊曾在此教授政治经济学,中国大学还培养了李兆麟、白乙化等抗日名将。解放后,郑亲王府成了教育部所在地。郑亲王府变身中国大学西城区大木仓胡同,一处红门绿顶的院

  • 民国时期故宫文物为什么会南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计划将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迁移到南方,这一消息,经报纸披露后,引发巨大争论。许多学者反对文物南迁,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当属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先生,他发起组织“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并给支持南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士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

  • 揭秘北京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幼帝溥仪颁布了逊位诏书,清朝灭亡。与逊位诏书连在一起的还有袁世凯的三个优待条件,一是清帝优待条件,一是清朝皇族优待条件,一是满蒙回(维吾尔)藏贵族优待条件。其中清帝优待条件的第三条规定逊清皇室仍可暂居于紫禁城中,待日后移往圆明园。民国时期:变太和殿为

  • 南宋将领王燮,王燮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王燮简介:王燮(?—?),秦州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南宋将领,官至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庆远军承宣使、神武前军统制,因屡战屡败被削去兵权,降授文州团练使,死后先后追复房州观察使、建武军承宣使。大型史诗古装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王燮扮演者安亚平备受大家的关注。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安亚平饰演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