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适先生的十大经典语录

胡适先生的十大经典语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3/12/22 3:53:07

胡适(1891—196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其一生兴趣广泛,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红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一生共获取了35个博士学位。被蒋介石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其为人温和儒雅、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心系天下,其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主张,现在看来依然颇具指导意义,如熊培云所说,错过胡适一百年。

10.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2013年,被新北市长朱立伦的岳父、前台湾省议会议长高育仁连日针砭时政,马英九在与其同台的场合下,引用胡适先生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来谈民主。

1958年,胡适返台,创办了以他为精神领袖的《自由中国》杂志。此平台为当时批判国民党权威体制的言论堡垒。同年,胡适在此发表了《容忍与自由》。文中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胡适越发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是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约束自己决不可“以吾辈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如伏尔泰所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9.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此文章于1955年发表在《自由中国》杂志。此文章引用范仲淹《灵鸟赋》的“不鸣而死,不默而生”来谈言论的自由。在范仲淹的时代,这句话往往专指谏诤的自由,我们现在叫做言论自由。此文是范仲淹在景佑三年,他因言事而同欧阳修等人被贬谪,答梅圣俞所作。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话要早七百四十年。这也可以作为中国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话。文中引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及《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开明的传统,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先生在其一生当中,彻底的实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是一个为自由与民主终身而战的斗士。

8.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此文章于1919年7月20日刊登在《每周评论》。当时社会风云幻变,大部分的政客都在空谈外国进口的“主义”、好听的“主义”、偏向纸上的“主义”,胡适先生严厉的指出这是舆论的大危险。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了。而高谈主义,不去研究问题的人,就是畏难求易,就是懒。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情,而高谈主义却是极容易的事情。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不脚踏实地的研究问题,而去空谈某某主义。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纠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放,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洋洋的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吧,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这段高喊呼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放在当今,依然适用。

7.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此理论提炼于胡适的老师——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学说。1919年,胡适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就提出,年轻人要“注重假设”、“注重证实”。胡适认为,科学家最重视假设,观察事物之后,自说有几个假定的意思;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假设所涵的意义彻底想出,看那意义是否可以解释所观察的事实,是否可以解决所遇的疑难。许多假设之中,我们挑出一个,认为最合用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否真正合用?必须实地证明,证实了的假设,方可说是“真”的,方才可用。1952年在台湾大学做《治学方法》的演讲中,胡适又重申了这一理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要大胆地提出假设,但这假设还得想法子证明,所以小心地求证,要想法子证实假设或否证假设,比大胆的假设还更重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做学问的人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

6.功不唐捐

1932年,正值大学生毕业前夕,在《大学毕业的几条路》的演讲中提出的。此演讲指出学生毕业后,最容易犯两种错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人生的追求。并给出了三种防身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此药方子,前段时间实践过,很实用。

讲演的后半段指出,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5.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总是听旁人说:“我有好多地方想去,好多书想读,好多电视或电影想看,但是我的精力有限,干不了这么多呀”。庄子也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每当听见这些言论,我就想把胡适先生的这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甩进对方心里。

胡适先生在很多演讲里都提到了这句话。1920年,在《新潮》发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首次提出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观点,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笼统地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所以我说:社会的改造是这种制度那种制度的改造,是这种思想那种思想的改造,是这个家庭那个家庭的改造,是这个学堂那个学堂的改造。而在1930年,胡适先生为中国科学社写社歌,社歌的最后几句歌词为“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4.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这句话出自胡适先生的自传,《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23岁就守寡了,作为当家后母难免会受各种委屈。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胡适先生一生当中,总是温和、绅士的待人,跟这不无关系。母亲将性格中的忍耐与温柔传递给了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的给了下一代。

3.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摘

这句话与《了凡四训》中的“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胡适先生的这句话更有音韵感,更美。这句话是胡适先生25岁时所做的自寿诗里的。此自寿诗首次刊登于1917年的《新青年》。

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

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是我二十五岁的生日。独坐江楼,回想这几年思想的变迁,又念不久既当归去,因作此词,并非自寿,只可算是一种自誓。

弃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可重来。看江明雪霁,吾当寿我,且须高咏,不用衔杯。种种从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忽然异想天开。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有丹能却老,鞭能缩地,芝能点石,触处金堆。我笑诸仙,诸仙笑我,敬谢诸仙我不才。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

2.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这句话出自有学生请胡适先生提字,胡适先生送给学生的对联。这句话也作为牌匾一直挂在书房,警醒自己不要读死书,做人诚实待人而不疑,此信条先生终身笃行而不已。在读书方面,先生做到了不疑处有疑,先生就曾批过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和苏轼的《临江仙》等文章里的语句不通或不好。《临江仙》中的“家童鼻息已雷鸣”,先生就曾说不好,儿童诗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不可用雷鸣二字来形容,这是东坡的贪懒,不肯造句。做人方面,先生曾说过“社会上的大家相信我,就是我不说诳话,也就是说真话,大家才相信我”,先生一生都为大家服务,说真话,力使社会为一个好社会。

1.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而不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去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国家。

先生认为,规则比道德更重要。大概是接受了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先生总是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挣个人的自由,就是挣国家的自由;挣个人的人格,就是挣社会的人格,个人的进步就是社会的进步。真正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是一群“牺牲个人自由去争取国家自由”的奴才组成的。

先生认为,社会上一切的贫富、不平等、痛苦都是制度不良所带来的,而不是东方人所认为的富贵是前世带来的,贫苦是因为前世不曾修的缘故。社会固然有种种的不好,这其实是进步改良所带来的副产品,我们要接受,要改良,首先就是要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官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当今的社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

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独立之人格,思想之自由”,一生都在为自由与民主而奋斗。撇开政治不谈,做一个先生这样的人,也是极好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鲁迅:人生三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作家鲁迅在他短暂的56岁人生旅途中,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思想上始终高举着反封建的大旗,可有谁知道,在他个人情感上,却没有挣脱掉封建思想的束缚,在寻找人生伴侣上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斗争和不平凡的磨难。阿琴:一厢情愿阿琴是鲁迅母亲自家小兄弟的长女,聪慧,识字,能看懂医书。1899年,19岁的鲁迅辗转

  •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北京为什么没有破坏故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从近千年前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从宋朝开始,即便是处于分裂时期,北京也是全国或者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在元朝建立之后,北京成为了都城,为了实行汉化,忽必烈就在北京修筑了宫殿,不过也是因为汉化的失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在明朝成立之后,北京都城的地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半分”纸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是日军侵华的经济工具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达到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更为了能全盘掌控华北金融,日本侵略军筹备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38年2月11日,中国联合准备

  • 徐悲鸿《七喜图》背后的爱情 自嘲三角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艺术界,徐悲鸿是个“超人”,他的画作,后人难以超越。他作于重庆的《巴人汲水》,在北京举行近现代书画专场拍卖中,以1.71亿元成交,刷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作为重庆人,谈到这位大师格外亲切、自豪,因为徐悲鸿的创作巅峰期在重庆。后人解读悲鸿“三只喜鹊”抗战时期,徐悲鸿在江北盘溪生活8年,成就

  • 鲁迅:酷爱吃螃蟹 常买大闸蟹送给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代,说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鲁迅。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鲁迅的日记中,更是屡屡提到吃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10月05日A07版,作者:肖郭,原题:《民国蟹事》蟹,让鲁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鲁迅对于螃蟹,有两种吃

  • 民国时期故宫的文物谁在看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到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赶出宫的12年间,溥仪以及清朝遗留下的老太妃太嫔一直住在紫禁城中,他的大婚也是在紫禁城中举行。在这12年间,故宫中的文物理论上来讲一直保存在故宫。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给宣统小朝廷的钱,是远不足以维持小朝廷奢靡的生活的。溥仪一直在利用自己的亲信,溥杰

  • 民国时期故宫对外开放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几则故宫博物院开放首日的报道:1925年上海《申报》:"第一日开放售票约十万,由鹿钟麟派兵弹压"1925年天津《大公报》:“(十月)十日十一日两日系全部开放,故游人较往日为多,开放之第一日,计有游人二万余。开放第二日,游人较第一日为多,计有三万余。清宫地址本属辽阔,然因游人过多,触处均现非常拥挤之象

  • 民国时期故宫险些两次被拍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西单大木仓胡同是清朝郑亲王府所在地,当年的郑王府花园号称“京城第一”,民国时,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买下郑王府办学。中国大学拥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李大钊曾在此教授政治经济学,中国大学还培养了李兆麟、白乙化等抗日名将。解放后,郑亲王府成了教育部所在地。郑亲王府变身中国大学西城区大木仓胡同,一处红门绿顶的院

  • 民国时期故宫文物为什么会南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计划将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迁移到南方,这一消息,经报纸披露后,引发巨大争论。许多学者反对文物南迁,其中最激烈的反对者,当属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先生,他发起组织“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并给支持南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士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

  • 揭秘北京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故宫的几次改造计划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幼帝溥仪颁布了逊位诏书,清朝灭亡。与逊位诏书连在一起的还有袁世凯的三个优待条件,一是清帝优待条件,一是清朝皇族优待条件,一是满蒙回(维吾尔)藏贵族优待条件。其中清帝优待条件的第三条规定逊清皇室仍可暂居于紫禁城中,待日后移往圆明园。民国时期:变太和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