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87 更新时间:2023/12/27 1:15:43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喜欢杀害功臣,作为能跟千古贤相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更高一筹的人物,刘伯温的才华当然毋庸置疑。这份才华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吗?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其中又暗藏什么玄机?

朱元璋起兵后,刘伯温投奔而来的时间并不早,论资历刘伯温不算最早的从龙之臣。

可论能力,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事业助力不少。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的斗争局势很不乐观。

左有不怀好意的陈友谅,右有财帛充足的张士诚。

这两人都看朱元璋不爽,他们要是联合起来,朱元璋绝对凶多吉少。

眼见时局如此,朱元璋也很忐忑,无数人也心怀焦虑,只有刘伯温淡定从容,他在分析局势的时候,指出了朱元璋的主要斗争方向,那就是兵力强悍的陈友谅。

按刘伯温的说法是: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这话背后的战略构思绝对不下于诸葛亮《隆中对》。

先是开门见山点出了张士诚的特点,不过守土之犬而已,没有多少野心不足挂齿。随后陈述陈友谅才是最大威胁,他劫主胁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说,还野心勃勃,整日惦念朱元璋的地盘,必须要先行铲除。最后畅想了陈友谅被灭的影响,失去了陈友谅牵制胸无大志的张士诚就不足挂齿了,平定两人之后,在北进中原,则大事可成。

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了雄主的人生成就,刘伯温就这样用言语告诉了朱元璋,该如何一步步取得天下。

这话一说完,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刮目相看。

朱元璋在很多问题上,都非常看重刘伯温的意见,这时间久了,难免让不少人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人。

可帝王心思真那么简单吗?历史上如刘备见诸葛亮那样的佳话也仅仅只有一次而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背后是一个君王的信任、欣赏甚至感激。

可惜的是,朱元璋不是刘备,也不可能做刘备。

于是,奉献了无数之后的刘伯温发现自己,终究是错付了一片深情。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后世人所言的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反而是将政务丢给了自己的两大文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共同处理,自己居于上处,让他们发挥。

可看上去的甩手掌柜,不过是朱元璋算计的开始而已。

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和李善长虽然同殿为臣多年,但行事风格却截然不同。

刘伯温秉性刚烈,疾恶如仇,身怀兼济天下的心思,因此雷厉风行,这一切,都会让他得罪李善长。原因无他,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在朝堂之上沾亲带故的人太多了,需要照顾的因果业太多,长袖善舞让他跟随者众,也让他很难铁面无情。

果不其然,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就因贪污获罪,落到了刘伯温手中,李善长跑去找刘伯温求情,却被刘伯温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李彬也因此被明正典刑。

这件事就此引爆了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

朱元璋授意之下的争斗,不出所料的开始了,刘伯温不断受到李善长党羽的言语攻击。

攻击来攻击去,名声当然就变差了,老板哪待遇也越来越少。

随后的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刻意压制之下,刘伯温仅仅收获了三等伯爵身份,连侯爵都没有当上。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褒奖淮西集团势力,打压和他们不对盘的刘伯温,让他们变得更加张狂。

按照朱元璋的如意算盘,这个时候的刘伯温,经过多轮打击,应该开始奋起,进而抗争了。

可惜的是,刘伯温看透朱元璋心思,不愿做棋子的他,决定告老还乡远离南京这是非之地。

刘伯温很清楚,自己只要还在京城为官,就必定逃脱不了棋子的命运。

可即便刘伯温如此低调,不愿出头,依旧难逃被胡惟庸毒杀的命运。

虽然正史野史中说法不同,但刘伯温之死,胡惟庸脱不了干系当是事实。

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明史》

胡惟庸一个后起之秀,真有胆量用毒药杀掉刘伯温吗?答案是没有。

所以这授意之人,最有可能还是朱元璋。

至于动机吗?要从明朝建国根基说起。

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除了君王雄才大略之外,还有无数的功勋臣子。

这群人在建国之初,组成了王朝的根基。

明朝当然也是如此,渐渐稳定之后的明朝,朝堂之上也形成了两大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这淮西集团,以李善长和徐达为首,武将很多文臣也不少,还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他们群体庞大跟君王关系良好,一时间在朝堂之上占尽优势。

另一派则是后续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浙东集团,这群人都为文人地主阶级,跟朱元璋非亲非故也没有多少政治实力,因此备受排挤。

两方势力因为实力悬殊,在斗争上看,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淮西集团兵强马壮,声势日隆,浙东集团,半死不活,渐渐式微。

可这样的局面,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吗?当然不愿意啊!

一个势力的无限制做大,无疑将威胁皇权的安危,因此朱元璋危机感很强,非常警惕。

这也是他建国之初管事不多,让李善长还有刘伯温主政的根源。

让他们能互相斗争,自己帮扶帮扶浙东集团,以求稳定朝局。

初开始不明白朱元璋心意的刘伯温,秉公执法杀了淮西集团的李彬,引爆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矛盾。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开心的。

可渐渐明白朱元璋心思的刘伯温,不愿意蹚浑水,不愿意做朱元璋的棋子,就让它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这也是为何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仅仅是伯爵的原因。

不仅不配合朱元璋打压淮西集团,刘伯温甚至不愿意和淮西集团斗。

比如李善长犯错受到责罚的时候,刘伯温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着李善长说话,这无疑动了朱元璋的逆鳞。

我让你们内斗,你们反而同气连枝,是要造反啊?

为此不甘心的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用丞相职位试探刘伯温,目的就是扶持刘伯温对抗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

这不断的暗示举动,刘伯温如何不知?由此,才有了一段经典对话的出现。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伯温:势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这段对话中,明里暗里刘伯温都在为李善长说话,目的就是让李善长继续坐在这个火山口上,自己好脱身。而朱元璋的步步追问也暗藏玄机,有以利诱之,有以恩怨诱之,刘伯温都不为所动。不为所动的刘伯温,让朱元璋无奈了。

随后不久李善长被罢黜相位,朱元璋又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人为相如何?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要弄垮这相国制度,你觉得这三个人谁最合适?

心知朱元璋心思的刘伯温,用三重否定,决定了朱元璋的人选。

杨宪:虽有宰相才,却没有宰相的气量

汪广洋:气量褊浅,更甚于杨宪

胡惟庸:一匹劣马,必定把车子拉垮。

朱元璋选的这三人,各有各的问题,刘伯温能看出来的问题,朱元璋内心会不清楚吗?

心知肚明了还这样选人,这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刘伯温我不需要这劳什子的相国了,给我三个毁灭者,让这个制度滚蛋。

刘伯温也用这三层递进的评价,让朱元璋明白,这三个人是合适的人选。

可是话都说到这样了,朱元璋依旧不放心的问了一句:老刘啊,他们都不行要不还是你来吧?

刘伯温一看,当然是拒绝了,自己躲还躲不及,哪会当这个相国?

一场无声的暗战,在两人心照不宣中进行。

朱元璋也先后任用这三人为相国!

杨宪上位让他和淮西集团斗,结果办事不利被杀,汪广洋上去继续斗,又被杀。

然后淮西集团大获全胜的结局,让胡惟庸成了相国,也注定了胡惟庸的结局。

胡惟庸的结局注定了,不听话但是却明哲保身的刘伯温结局就会好吗?

答案是,也不会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人。

首先被得罪的,当然是对他寄予厚望指望他作为棋子平衡朝局的朱元璋,你这撂挑子走人,无疑是对朱元璋的背叛。

其次被得罪的就是在推荐当宰相的时候,没被说好话的胡惟庸。

得罪了这两个人,都让刘伯温有了必死的理由。

一个掌控欲望极强的帝王,如何会容忍一个足智多谋的高人不在自己麾下效力?

要知道当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请出来的,真要来了一个豪雄人物请他出山,无论有没有可能,这都是不稳定因素。

一个睚眦必报的宰相胡惟庸,也不会容忍自己的死对头活的好好的。

随后在朱元璋默许下,在胡惟庸秉持上意动手下,年老体衰的刘伯温不明不白死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家乡发生了逃兵反叛的恶性事件,当地官吏因为怕影响前程隐瞒不报,刘伯温一看就让自己的儿子刘琏绕过左丞相胡惟庸,将这件事直接捅到朱元璋哪。

这无疑让胡惟庸很生气,进而想起了过去的林林总总。

为了报复,胡惟庸就诬告刘伯温,说他居然借助自己的风水本事,找寻拥有王气的地方修墓,引发了当地的百姓不满,刘伯温面对不满的百姓以势压人鱼肉乡里。

这样明摆的诬告,在朱元璋哪里成了刘伯温的罪证,刘伯温的俸禄被剥夺了。

眼见于此,刘伯温不敢大意,亲自去往南京向朱元璋谢罪。

这一连串事件,让刘伯温又气又怕,旧病复发。

借助刘伯温旧病复发的由头,胡惟庸当起了好人,派医生给刘伯温治病,喝下胡惟庸送的药之后,刘伯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

心知事有蹊跷的刘伯温,就暗示朱元璋,这是胡惟庸给自己下药,要害自己。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的暗示,并没有搭理也没有派人调查,反而送来一段话给刘伯温。

这话是: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朱元璋御制文集》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刘伯温啊刘伯温,你当了一辈子君子和忠臣,最后也要做君子和忠臣啊,什么才是君子,即便恨得咬牙切齿,也不会恶语相向,什么是忠臣,即便离开原来的国家,也不会想要洗雪自己的不平和冤屈。

朱元璋就用这略带冷漠,甚至让人寒心的话语,打发走了刘伯温。

随后不久,回到老家的刘伯温就因为重病不治去世了,时年65岁。

临终之前,刘伯温特意叮嘱自己的长子刘琏将最看重的《天文书》转交给朱元璋,并交代后人不要学习这本书上的内容,以求保全家平安。

刘伯温最后的举动,就是用行动告诉朱元璋。

我知道你为什么巴不得我死,我的才华让你寝食难安,为了表明忠心,我将这最关键的《天文书》送给你,从此天下不会再有如我这样的人物,你可以安心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将自己的儿时伙伴全都杀害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很多人对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非常的喜欢,曹操作为其中一个主角,可以说是个性极为的鲜明,他的人生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说他是忠臣?可他把控朝政,控制汉献帝。说他是奸臣?可他为了汉室,冒险刺杀董卓,并且至死也没有篡位。他爱惜人才,却也疑心极重,滥杀无辜,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矛盾才让他有了这么多的人气,而我们今

  • 英布谋反时,刘邦年事已高,为何还要亲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汉十二年(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汉高祖刘邦已年迈多病,但还是拖着病体亲征,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俗语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手下也是猛将、强将如云,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郦商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

  • 司马师传位给司马昭,最后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确保自身家族的地位,权臣就和皇帝差不多,都要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儿子来继承,权臣也会考虑让自己的弟弟来执掌大权。那么历史上司马师传位给司马昭,最后结局会怎么样?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为人沉着坚强,有雄才大略。少流美

  • 刘备一生错过了哪些人?这三名大将最可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一生错过了哪些人?这三名大将最可惜,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从古代至今,我国一共存在着20多个朝代,除了唐宋元明清这几个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朝代之外,还是有非常多的朝代值得我们记住的。而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刘备,他的一生真正错过的名将只有这三人,不是太史

  • 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什么不称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司马懿是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作为几代帝王的辅佐之臣,曾经为历代帝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从曹操起,直到他最后反对曹家政权,这最后虽然他还是造反了,但不能磨灭的是他在这期间立下的种种功劳和他对于几代帝王的辅佐之功。在辅

  • 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恒公成就霸业的?详解其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他是如何帮助齐恒公成就霸业的?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措施。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被齐恒公拜为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管仲运用奇谋良策,使齐国一匡天下,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黄巢生性暴虐,却拔除了危害千年的世家大族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黄巢生性暴虐,却拔除了危害千年的世家大族之祸,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述黄巢的故事。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科举考试没有受到影响,来自各地的文人纷纷赶赴长安,想要通过科举考得一官半职,但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能够如

  • 苏秦为何能够说服六国合纵攻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有一年东周想种水稻,但是西周在上游不肯放水,为此东周国君很忧虑,至于是哪条江,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大约是一条小河,因为此时的东西周是没有任何能力控制大江大河的,像渭水这样大型的水道,自然是掌握在强国手里。东西周两个国家说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城镇,他们之间的战争用村民持械斗殴来形容最

  • 九子夺嫡时,朝中的势力分布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九子夺嫡时,朝中的势力分布是怎样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当时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这也导致很多皇子看到了机会,开始争夺太子之位。结果引发了九子夺嫡,康熙九个儿子参与其中,几方斗得是头破血流,丝毫忘记了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九个阿哥分为了不同的山头,背后也

  • 韩信是怎么与萧何结识的呢?其中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成也萧何败萧何”,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的引申意思是指好事坏事都由一个人造成的。萧何,西汉建国功勋之臣,他跟在刘邦旗下鞍前马后,协助刘邦建立西汉。而这个典故,除了涉及萧何,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韩信。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刘邦得益于两人的辅佐,否则他不可能轻易称霸天下。尤其是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