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生性暴虐,却拔除了危害千年的世家大族之祸

黄巢生性暴虐,却拔除了危害千年的世家大族之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3/12/22 20:47:27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黄巢生性暴虐,却拔除了危害千年的世家大族之祸,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讲述黄巢的故事。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科举考试没有受到影响,来自各地的人纷纷赶赴长安,想要通过科举考得一官半职,但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能够如愿以偿的寥寥无几。落榜的人大多心情郁郁,可有一人却是怒发冲冠,他就是黄巢。

黄巢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自小天资出众家族将改换门庭的希望都放到了他身上,可他成年之后几次参加科举却都名落孙山。他并不觉得自己无才,反而认定是考官有眼无珠、朝廷取士不公,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怀着这份深切的怨恨,他在秋风萧瑟的长安,望着满城的金菊,怒气冲冲的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所有咏菊的诗中,这首诗的杀气是最重的,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流露出反骨了。早在黄巢年仅五岁的时候,他就在祖父面前写下来“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充满造反意味的诗句。

不得不说,黄巢的天性里就有一种不安分的残暴,科举的失利更是激发了这种残暴。此时恰逢乾符元年,天降大灾,濮阳的私盐贩子仙芝与尚君长带领数千人揭竿而起,黄巢大喜过望,二话不说聚兵响应,就此开始了他充满罪恶的造反生涯。

无恶不作

唐朝当时已经走了末路,皇帝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大臣们明哲保身横征暴敛,百姓在他们的压迫下饿殍遍地,农民起义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

领导起义军的更是一时豪杰,可黄巢却不一样,他并非是什么大义之人,他的造反只为荣华富贵,满足他变态的欲望。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势头正盛的黄巢攻破长安,成为了这座首都的主人。

百姓们早对唐朝的黑暗统治失望至极,对他的到来非但没有反抗,反而还夹道欢迎。春风得意的黄巢也没让百姓们失望,和颜悦色的保证会善待百姓,还天下一个太平。

百姓们欢呼雀跃,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几天之后,黄巢的部队就在他的默许下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他们肆无忌惮的闯进平民家中,抢夺他们的财产,遇到有姿色的女子就抓入军营轮番侮辱,一时间,昔日的繁华都城沦为了一片地狱火海。

军队如此行事,作为首领的黄巢自然得到了数不清的好处,聚集了无数的珍宝。志得意满的他抱着抢来的美女肆意享乐,继续派人抢掠长安周边的城镇,残杀了无数平民,而这也让他失尽了人心。

很快,朝廷的军队就开始进行反扑,他兵败如山倒。大败之后,黄巢带着残余的军队四处奔逃,路途中他所抢来的珍宝四处遗失。

可他已经顾不得心痛了,此时他最缺的并非是金银,而是粮食。他的军队已经没有军粮可食了,再这样下去的话,迟早要发生暴动。焦急之下,一个变态的主意在黄巢的心头诞生——没有粮食吃,那就吃人。

他不仅把两方军队战死的士兵制成军粮,还四处抢掠无辜的平民作为食物。每抓到一群人,他就用巨大的石磨将他们磨成碎肉,供自己和士兵果腹。这样的行径,岂是人能做出来的?

拔除毒瘤

以上种种,无一不证明黄巢是个得志就猖狂的恶棍,他无恶不做,肆意烧杀抢掠,给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无意间做了一件好事,拔除了一个缠绕了中国数百年的毒瘤——世家大族。

不得不承认,世家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聚团垄断知识、占据上层绝大部分职位的他们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障碍。

从唐太宗开始,历代的唐朝皇帝就一直致力于压制世家,可在世家的垄断下,寒门有才之士极少,官职始终被他们占据大半,皇帝也无法将他们彻底拔除。

皇帝无法拔除世家,是因为治理天下需要有才之士,可黄巢的目的不是治理天下,而是肆意享乐,所以攻进长安之后,他就肆意抓捕书生和有钱人,勒索钱财,然后将他们残忍杀害,杀的那叫一个尸横遍野,无人生还。

天下什么家族文人最多?世家!什么家族有钱人最多?还是世家!最顶尖的世家汇集在哪里?长安!黄巢这么一杀,困扰了天下数百年的世家就被杀了一大半,剩下的都不成气候。

这个阻碍天下进步的毒瘤,终于在黄巢的屠刀之下迎来灭亡,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元气。在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中,黄巢可以说是名称最差的那一类。

他生性残暴,不把人民放在眼中,杀人如麻,无恶不作。但他无意间拔除了世家这个毒瘤,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或许也算是上天对他蹂躏的世界的一种补偿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苏秦为何能够说服六国合纵攻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有一年东周想种水稻,但是西周在上游不肯放水,为此东周国君很忧虑,至于是哪条江,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大约是一条小河,因为此时的东西周是没有任何能力控制大江大河的,像渭水这样大型的水道,自然是掌握在强国手里。东西周两个国家说直白了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城镇,他们之间的战争用村民持械斗殴来形容最

  • 九子夺嫡时,朝中的势力分布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九子夺嫡时,朝中的势力分布是怎样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当时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这也导致很多皇子看到了机会,开始争夺太子之位。结果引发了九子夺嫡,康熙九个儿子参与其中,几方斗得是头破血流,丝毫忘记了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九个阿哥分为了不同的山头,背后也

  • 韩信是怎么与萧何结识的呢?其中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成也萧何败萧何”,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的引申意思是指好事坏事都由一个人造成的。萧何,西汉建国功勋之臣,他跟在刘邦旗下鞍前马后,协助刘邦建立西汉。而这个典故,除了涉及萧何,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韩信。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刘邦得益于两人的辅佐,否则他不可能轻易称霸天下。尤其是萧何,

  • 曹氏为何选择"魏"作为国号呢?有什么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曹魏的“魏”字是来源于曹操最后在东汉朝廷成为了“魏王”。而司马家在夺取魏国的江山之后,自己选择“晋”这个字,那也是曹家人给司马家的封号是“晋王”。那曹家人为什么选择“魏”字,而不是“韩”、“赵”?又有人说,曹操的“魏王”是得自东汉最后的天子汉献帝册封的。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

  • 关羽被曹操俘获之后,为何曹操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被曹操俘获之后,为何曹操没有杀他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历史上曹操和关羽交集其实并不算多。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当时吕布率军袭取刘备的根据地--徐州。刘备投奔曹操。关羽作为刘备近侍拜见过曹操。随后曹操担心吕布和袁绍南北夹击自己,围吕布于下邳,破城前关羽曾经请求曹操:自已的

  • 荀彧与荀攸都是重要谋臣,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与荀攸都是重要谋臣,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明哲保身的荀彧和迎难而上的荀攸荀彧年少时,南阳名士何颙称赞其有“王佐之才”。董卓进入洛阳,荀彧知道京都必乱,便假意请求外放,趁机逃回家乡颍川,并对乡里人说,颍川地处四战之地,必将受到战乱影响,建议乡里人离开

  • 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首先,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对于徐庶来说,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事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司马徽、诸

  • 既然是起兵谋反,为什么黄巢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朋友都有疑惑,既然是起兵谋反,为什么黄巢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其实,并非是黄巢自己不想建立根据地,而是当时的情况不让他建立根据地。对于黄巢未能建立根据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黄巢等起义领导人缺乏认识和清醒的思考,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黄巢之所以不建立根据地而采取机动作战,除了他自己的

  • 鳌拜是开国功臣,康熙为何非要打倒鳌拜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打倒鳌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再回答前,我们看看这个鳌拜做了什么坏事吧:鳌拜没有想到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

  • 刘墉是如何如官场的?他是考中了状元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刘墉是如何如官场的?他是考中了状元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