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962年,赵匡胤仅用时7天,零伤亡灭掉一个国家

962年,赵匡胤仅用时7天,零伤亡灭掉一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98 更新时间:2023/12/16 17:45:12

962年,出现了唯一一场零伤亡的灭国战——宋灭南平之战。

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南方的第一场战役,结果,大宋军队仅用了7天时间,并没有付出一点伤亡的代价,兵不血刃就灭掉了一个国家。

01、荆州战事

荆州,古称江陵,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东通金陵,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三国时期,魏蜀吴在荆州不知道打了多少次,整部《三国演义》。

总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二回提到了荆州。

五代时期,以荆州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国家——南平。

南平开国之君是高季兴,是后梁太祖朱温养子朱友让的养子。

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占据荆州;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高季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南平正式建立(又称北楚、荆南)。

南平是十国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国家,仅有荆州、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

但高季兴人称高癞子,见风使舵,朝秦暮楚,因为南平独有的地理位置,在五代乱世反而存活了下来。

直到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篡周建宋,结束五代,南平即将迎来灭顶之灾。

02、假虞灭虢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南平的邻居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逝,遗命亲信僚属辅佐年仅11岁的周保权统领军务。

十月,周行逢麾下大将衡州刺史张文表叛乱。

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和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先后请求赵匡胤出兵平定张文表叛乱。

这就给了赵匡胤一个出兵荆南、湖南的绝佳机会,拉开了宋朝统一战争的序幕。

赵匡胤早就想拿下荆州,可他一直没借口。

因为自宋朝建立以来,南平就对宋朝可是毕恭毕敬,到“一年三朝贡”的程度,不仅自己向宋称臣,还劝别人称臣。

伸手不打笑脸人,高家人这么诚心诚意,赵匡胤确实不好意思直接翻脸。

当两份求援表都在赵匡胤案前,他喜出望外,正打瞌睡呢,就有人送枕头,这么好的事上哪找去?

赵匡胤当即决定动手,首先他命副内酒坊使卢怀忠出使南平,他就说了一句话——“江陵人情向背,山川地理,我尽欲知之”。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赵匡胤没说出来——我欲尽取之!

很快卢怀忠回来报告:“高继冲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南通长沙,东距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观其形势,盖日不暇给,取之易耳。”

赵匡胤闻言大喜,马上叫来宰相范质等人,提出了一个计划:“江陵四分五裂之国,今假道出师,因而下之,蔑不济矣。”

赵匡胤这个计划叫假虞灭虢。

说的是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吞并虞国、虢国,在手下谋臣荀息的建议下,用金钱开道,破坏虞虢联盟,然后两次借道虞国,先灭了虢国,而后回军途中,灭虢大将里克装病,赖在虞国不走了,最后顺手牵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虞国给灭了。

这就是著名成语唇亡齿寒,假虞灭虢的出处。

现在赵匡胤故伎重施,他都用不着拿钱收买南平。

南平和武平都是赵匡胤名义上的小弟,老大以救援之名,向南平借道前往湖南平叛,本就名正言顺,高继冲根本没有反抗的理由。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初五日,赵匡胤命卢怀忠、张勋、康延泽等人率步骑数千人奔赴襄州打前站。

正月初七日,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担任大军主帅,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召集各地州兵在襄阳汇合,正式讨伐张文表。

正月二十三日,大军集结完毕,在慕容延钊、李处耘的率领下,大宋王朝统一的第一战即将打响。

03、大军借道

二月初三日,李处耘率军抵达襄州。

李处耘一到襄州,主帅慕容延钊就病了,病得很重,不能理事的那种,至于真病假病,只有问他自己。

而李处耘马上派使者丁德裕去见高继冲,提了两个简单的要求:

第一,向高继冲借道;

第二,要求高继冲给大军支持点粮草。

这么老土的招数当然骗不了人,高继冲和手下人一商量,都觉得李处耘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可高继冲虽然看出了问题,也没胆拒绝赵匡胤,左思右想,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借道可以,犒军可以,但王师请不要进城,我们就在城外百里处设宴招待大军。

高继冲理由也很光明正大:王师突然入城,只怕引起荆州百姓恐惧。

李处耘一听这个方案欣然同意,只要你松口答应借道,让大军进入江陵城外百里,也无所谓,大宋骑兵转瞬就到,不算什么事。

于是,李处耘率军朝荆州进发。

南平不是没有明白人,李处耘一进来能有什么好事。

荆南兵马副使李景威当即对高继冲说道:宋朝大军表面上是借道讨伐湖南,但看这阵势,分明是冲我们来的。

我要领三千精兵在荆门中道险隘处设伏,到时趁夜打个埋伏,搞定大军主将,大军就会退兵,然后我们再去湖南抓住张文表,把他献给朝廷,这样一来南平有救,要不然你就只能有摇尾乞食了。

李景威这计划很大胆,很疯狂,先要冷不丁的抽宋朝大军一顿,然后还要去打张文表。

宋朝也好,张文表也罢,都不是南平招惹得起的。

高继冲被这疯狂的计划给吓傻了,我们自己有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这不找死吗?

他当即反驳道:“吾家累岁奉朝廷,必无此事,尔无过虑,况尔又非慕容延钊之敌乎?”

李景威还要再劝,可他忘了南平内部还有投降派,这些投降派以节度判官孙光宪及衙内指挥使梁延嗣为代表。

李景威一开口,孙光宪就对高继冲说:“景威,峡江一民尔,安识成败。且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圣宋受命,凡所措置,规模益宏远。今伐文表,如以山压卵尔。湖湘既平,岂有复假道而去耶!不若早以疆土归朝廷,去斥堠,封府库以待,则荆楚可免祸,而公亦不失富贵。”

孙光宪也不傻,也看出宋朝大军没安好心,搞定张文表后,肯定会对南平下手。

反正张文表是死定了,而我们也不是对手,我们还不如等王师搞定张文表后,向朝廷投降,这样你还能保住荣华富贵。

高继冲一听有道理,同意了孙光宪的建议。

李景威急了,南平这是要被灭国啊,他仰天长叹,悲痛莫名,大喝道:“大事去矣,何用生为?”

说完,他扼吭而死,以死殉国!

李景威一死,高继冲对他的意见置之不顾,铁了心的要跪舔宋朝到底,南平内部再也没人反对宋朝大军进入南平了。

高继冲马上派梁延嗣和自己的叔叔高保寅组成一个犒军团,去迎接、犒劳李处耘大军。

04、图穷匕见

二月初九日,李处耘大军抵达荆门,李处耘热情洋溢的接待了梁延嗣和高保寅,并且真诚的表示自己只是借路,第二天就会奔赴湖南。

梁延嗣闻言大喜,马上派人回报高继冲,王师是好人呐,他们真的只是借路,马上就走,您不要担心了,一切安全无虞。

到了晚上,就连之前生病的主帅慕容延钊也出来了,也不知道他病好了没好,他在军中大帐中举办一个联欢酒会,热情洋溢的请梁延嗣、高保寅等每一个南平犒军团成员赴会。

大家都要来,今晚我们喝个不醉不归。

梁延嗣、高保寅等人很激动,中央来的同志真热情啊,这么关心我们地方同志,中央地方一家亲,大家喝个痛快。

也不知道他们是被慕容延钊的热情忽悠昏了头脑,还是他们喝高了,眼神不好使,脑子不够用,他们竟然没有发现都监李处耘没有出席酒会。

那李处耘哪去了?

答案是,李处耘当天晚上就率领数千骑兵火速奔向荆州。

李处耘很着急啊,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如猛虎下山般,突如其来地出现在高继冲面前,让高继冲明白,从大军进入南平境内第一天开始,南平就完了,识相的早点投降。

可怜的高继冲,还在荆州城傻乎乎的等梁延嗣、高保寅回来呢,结果好叔叔没等到,等来的消息是王师大军已经杀奔而来。

高继冲傻眼了,他知道南平将亡,但他想不到这一天会这么早到来,假虞灭虢,不是先灭虢,再灭虞吗?

王师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

这会说什么都晚了,紧闭城门,抗拒王师只能是死路一条,顶多让自己多坚持几天,这又何必呢?

高继冲一想,放弃了抵抗,率人在荆州城外十五里处迎接李处耘。

05、南平灭亡

估计当时李处耘也有点蒙,他真没想到高继冲会投降得如此干脆,可能他下意识地会以为前面有埋伏。

可转念一想,哪有国君亲自带人埋伏的,再说,他都已经冲到这里来了,有埋伏又如何,南平已经是煮熟的鸭子,难道还能飞了不成。

为了稳妥起见,他小心翼翼地接见了高继冲,然后让高继冲原地不动,下了一命令“以待延钊”。

自己则率亲兵,从北门先行进入荆州,控制荆州城内各要道城门,耐心等候慕容延钊大军前来。

很快,慕容延钊来了,宋朝大军顺利接管荆州。

高继冲无奈之下只好交出印信,户籍资料,彻底投降。

于是,南平三州十七县十四万两千三百户百姓全部归属宋朝。

南平不幸地成为被赵匡胤吞并消灭的第一个国家,总计历经五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四代五主。

宋朝灭国第一战,以这样近乎完美的方式落下帷幕,

由于襄州是宋朝领土,以宋朝大军出襄州开始算,宋军灭南平花费时间不足七天!

如果宋朝大军没有哪位倒霉蛋骑马摔死,走路摔死,或者没有哪位酒鬼在联欢酒会上醉死,那这场灭国战宋朝大军的死伤人数为零!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用时最短、损伤最小的灭国战。

06、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月十七日,大军灭南平捷报传到开封,赵匡胤仍然命高继冲担任荆南节度使,但派中央官员奔赴荆州,接管治理南平三州旧地。

二月二十八日,赵匡胤又开始赏赐南平降官,从今以后,你们都是大宋朝廷命官,南平彻底不复存在。

不久荆南节度使高继冲举族归朝,而后被改命为武宁节度使,高继冲也正式成为大宋朝廷的官员。

后来,高继冲曾进献《伤寒论》,为中国古代医学做出巨大贡献,高继冲因此留名青史。

高继冲是个聪明人,他在担任武宁节度使时,政事全部委托给诸僚佐,自己啥也不管,只想保命。

开宝六年(973年),高继冲于武宁节度使任内去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高继冲算是得了一个善终。

不仅如此,他的亲弟弟高继充归顺北宋后,官至归州刺史;他叔叔高保寅四个儿子高辅政、高辅之、高辅,高辅国都曾中进士。

识时务者为俊杰,高继冲也算是个聪明人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们是否被历史"骗"了?重审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两个农民领袖,陈胜和吴广,勇敢地挑战了残暴的秦朝,引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的英勇精神,他们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可能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呢?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解了呢

  • 《康熙王朝》郑经提台湾归属中国3大条件,为何康熙强调“剃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大清王朝的开国大患之一,当时的台湾在郑成功及其后人的带领下,长期坚持以明为正朔,坚决抗击清朝,屡次对东南沿海进行袭扰,最巅峰的时候,水陆进军,一直打到南京。众所周知,清王朝初年,当时的天下有几大外忧内患,一眼可以看出的,有三藩之乱,若不是吴三桂早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有西北葛尔丹进击,历经康熙雍

  • 傅国涌:黄仁宇在场的历史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德高望重的张思之大律师在回忆中学生活时,无比深情地缅怀那些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同学们,1943年冬天,16岁的他在四川三台的国立十八中读高中,受爱国热情的感召,毅力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成了一名通讯兵。在缅甸战场上发生的那场著名的密支那战役中,与他同龄的学生兵牺牲惨重。60多年后,他还在文章中追

  • 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国史,为什么没有记载?西方社会为何不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各位,咱今天来讲一个颠覆你眼球的冷知识:公元前841年,在这之前的中国历史,史书上为什么没有记载?要解决这个问题,咱首先得来查阅一下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史书,后世的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编纂出来的。据司马迁交代,这一年乃是周厉王在位的第三十七个年头。周厉王,听这名头就知道,此

  • 七大可能改变历史的太子,哪一个最让你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太子是古代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崇。然而,并不是当上了太子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只是拿到了做皇帝的通行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有这么几位太子,有资格和能力登上皇位,最终却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若做皇帝,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历史无法改写,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遗憾

  • 别再被误导了,明朝倭寇元凶就是日本人,华人海盗只是“挡箭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3世纪到16世纪的时候,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倭寇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直到明朝的时候,加强海防,倭寇才渐渐的被清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将,他们不惧生死,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沿海的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许多人认为,倭寇大多数是华人海盗,并不相信当时的日本有跨海行军的能力。但是其实大部分

  • 八卦墓隐藏玄机,大文豪胡适居然是李世民的后代,秘密保守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上一节说到胡德谦感到日本人是冲着太子墓来的,连夜召集了村民开会,会议还没有结束,一个后生撞进来,撕心裂肺地叫着:“虎目流血了!”听了那后生的话之后,胡德谦的脸色顿时变了。近千年来,考水村的每一任族长都严守着那个秘密,每当有大事降临,都会派人去村背后的玛瑙峰上去看那块虎形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论起考

  • 她15岁被强占,晚年才说出丈夫身份,没人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末年有这样一位一表人才长相英俊的人,而他却是抗日期间最大的汉奸之一,他就是汪精卫。据说当年亲王面见汪精卫,汪精卫谈吐不凡,长相又英俊潇洒,这让亲王很是喜欢,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只可惜历史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么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俊杰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就算是时过境迁的今天依然遭到中

  • 56岁溥仪携新婚妻子重游故宫,偶遇一老头,却为何脸色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溥仪,人们往往总有谈不完的话题,这个人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前半生,简直大起大落,故而溥仪晚年也写了一部书叫做《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半辈子的人生轨迹。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曾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后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走完这戏剧性的一生。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陪他

  • 一旦造反就是不归路,康熙为何要处死耿精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耿精忠始终没有参与反叛,最后不但能保住性命,康熙还会给他不错的待遇。但耿精忠的反叛却早有预谋,虽然后来投降了清朝,但投降的时候耿精忠已没有任何本钱,是在穷途末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如果他投降的时候还有些本钱,或许还能保住一命。之所以刚投降的时候没杀他,是因为当时耿精忠还有些用处,等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