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59 更新时间:2024/1/29 20:37:46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在这之前的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兼并公孙瓒,得了幽、冀、青、并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争天下。斯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序幕由此拉开。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一说三万)力克袁绍,“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尽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那么,袁绍为何会输?他到底输在哪儿?

不懂因时乘势,错失良机。

在权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环境因素,也只有这样,权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个不难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涝之苦,政府乘机动水利项目,民众自然不会反对。这就叫因时乘势。

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

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举军而袭其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采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总感觉袁绍不是个正常人,用现在的时髦词儿来形容,属“自愿精神病”。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个评价太客气了。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跟神经病似的,焉能不惨败?

回到现实中,如今各地城管几成众矢之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领导该如何因时乘势的运用权术?窃以为不外乎两点:一是切实妥善的改变执法作风,用事实左右舆论,而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二是要在扭转形象上多下功夫,许多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都是因时乘势的结果。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地方城管执法部门已经在这么做,希望坚持下去。

轻忽作用目标,输于沟通。

权术的作用目标是人,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第一位的。

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荀彧原来就是从袁绍阵营投奔过来的,对袁营的情况最了解。其后袁绍阵营发生的一连串内讧,果然验证了他的判断:田丰在大战前因直言忠谏被下狱,最终受逢纪谗言而死;审配在军情紧急之际,将许攸子侄收捕下狱,逼许攸临阵叛逃曹营;郭图用谗言逼走了袁绍手下大将张郃与高览

实际上,战事相持到十月,曹营已经绝粮,必须向后方的许昌紧急求援。但许攸一反叛,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整个战局随之翻盘,急转直下。

这是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所在。

推原论始,袁绍的军事失败,显然是权术的作用目标出错了,人事上出了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喜好、弱点、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区别是天上地下的。因而从组织运作的观点来看,作为领导人在权术的设计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每个作用目标的特征和特点,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加以团结捆绑,才能使团队运作不至于失灵。曹操的头号智囊郭嘉说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决”、“听谗惑乱、是非混淆”。可谓一针见血。

拿曹操与袁绍在沟通方式上做个比较。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此外,曹操颇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容纳“刚而犯上”的人才。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满宠刘晔吕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无相互谗害。

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而袁绍本人既是个“有选择的倾听者”(只听他喜欢听的),又是个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时结果来加罪于人的冲动型领导。

这种权术风格和沟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坏。使得部属产生了“我只向老板负责”、“只要老板满意就行,别人无所谓”的意识和心理契约。

久而久之,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大家都要想办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赏识和信用的机会。当意见被采纳,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而非团体的决策)成功,或谎报成功。万一失败,就想法子嫁祸于人。如果老板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便千方百计暗中阻挠,等着看别人出洋相。如此陈陈相因、恶性循环,自然形成了袁氏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败局无可挽救。

激励乏术,输在德行。

权术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句话可以动人心,让人死心塌地效命驱驰。而善于包容,则是领导权术里的德行体现(注意,并非个人德行),舍人小过,图己大业,鼓掌之中,才有南面之尊。

所谓厚德者,治道也。

在官渡之战桥段里,有几个情节值得提出来说说。

关羽杀了颜良,沮授稍加挑拨,袁绍便迁怒于刘备:“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待刘备一番巧言解释,袁绍反过来又责备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作为一个领导人,批评下属不该是这样的,刘备到底是个外人,怎么可以当着外人的面让下属难看?权术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其中的理智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也难怪沮授一出来就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

等到关羽杀了文丑,郭图、审配又站出来质疑刘备的“佯推不知”,袁绍又大怒要杀刘备。当刘备为活命提出愿意让关羽来辅佐袁绍时,袁绍的表现再次让我大跌眼镜。他先喝退左右(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后又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矣!”

这两句话,前者伤谋士之心,后者失将士之心,权术使用之想当然、领导德行彰显之凉薄,已然到了极致。可以说,袁绍的领导形象,此时轰然倒塌。

而曹操恰恰相反,他不光依“事功”来奖罚,且能重赏提反对意见的人。207年,曹操不理曹洪等人的劝谏,出塞远征乌桓部族。结果虽取胜,却也吃了不少苦头。回到基地后,他便赏赐曾劝阻过他的人,承认自己只是侥幸成功,不足为法,希望大家不要因意见不被采纳而不敢建言。

意见不被采纳都能得到奖赏,因此大家都能勇于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久而久之,曹营中一旦形成决议,就再没有第二种声音或阳奉阴违,而能向一致的目标去努力。

不能不承认,曹操是个能让追随者愉悦工作的领导人,靠的正是激励机制与领导德行,这是驭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而袁绍则差得远了,假设一下,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稍加实践,那么官渡之战的结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要改写了。

权术如用兵,兵无常势,贵在应变。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才能够成就大业。领导人对待下属或民众,要适时酌情的予以安抚,在讲明原则、制度和法律之后,不妨推己及人,多重民情,情真意切,民心必归。

不是吗?官爱民,民桓爱之。这才是维稳致胜的大计。

标签: 三国袁绍官渡之战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的历史旋涡,昭示改朝换代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杭州在南宋时称作临安,听听这名,临时安置一下,没成想一下就安了一百多年。宋高宗赵构大概是不想管他爹和哥哥的死活的,反正又不是真的一家子。再说了,虎狼环伺的南宋,能苟安一隅已经很不错了。两宋加在一起三百余年,当时的

  • 雍正一生心思都用在了政治上,为什么留下的只是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雍正,历史解密

    雍正一生心思都用在了政治上,为什么留下的只是千古骂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明让国力达到顶峰,为何雍正还会留下千古骂名?今天小编继续和大家聊历史,说到清朝的皇帝很少有人勤奋能够比得上雍正,作为十分有雄心的皇帝,雍正一生都在为改革奔走。清史稿上曾经有过统计,康熙末年,国库的银子已经不足以支撑一

  • 刘邦杀功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并不多,比较著名的像汉高祖刘邦,他虽是一介布衣出身的开国之君,但在他的身上却书写着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秦朝末期天下动乱,刘邦趁势而起,成了起义军中重要的一股力量,这个白手起家的泗水亭亭长,如果没有身边那些功臣的辅佐,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可正因为这些是和他,一起白

  • 朱元璋给功臣讲了两个故事,功臣为何立即回京师请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乱世将起,名将辈出。元朝末年,朱元璋从凤阳起兵,身边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这帮淮西子弟经过15年的拼杀,最终统一中原,建立了明朝。早在朱元璋起兵初期,到濠州募兵,有一对兄弟前来投奔,后来成为朱元璋麾下的两员虎将。哥哥名叫冯国用,战死沙场,弟弟名叫冯国胜,是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因为朱元璋字国

  •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鞠通,清朝,历史解密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

  • 崤之战中的褒蛮子,被历史遗忘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褒蛮子,春秋,历史解密

    对春秋而言,凡国有大丧别国不能攻伐之,这是战争礼仪。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因常年与戎狄为战,繁文缛节少得多,很多时候不尊战礼。当年秦穆公乘晋郑两国居丧期间,派军越过晋国边境之地偷袭郑国,只是因为郑国有备才无功而返。这种行为在晋国人看来,是极度的不尊重晋国,晋国君臣以逸待劳,埋伏大军在险要之地崤山痛击秦

  • 身为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为什么会投降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陵,汉朝,历史解密

    自刘邦遭遇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就开始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用女人、钱财来换取屈辱的片刻安宁。直到汉武帝即位后,汉朝才“转守为攻”,派卫青、霍去病等人主动寻找匈奴作战,打得匈奴人落荒而逃,出了一口恶气。而李陵作为名将李广之孙,为何投降了匈奴?还誓不归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陵的身世。李家祖上是秦朝名将,曾率

  • 隋太祖杨忠年轻时曾打死的“揜于”是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忠,南北朝,历史解密

    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老爸,隋炀帝杨广的爷爷。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追尊死去的老爸杨忠为隋太祖。这好比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一样的道理。隋太祖杨忠(507~568),表字揜(yan)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历侍北魏、西魏、北周三朝皇帝。杨忠生于南北朝乱世,效力多位主人也是

  • 一个开国便是盛世的朝代,可谓百战百胜,为何后世的评价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隋朝在一开国就是说鼎盛,基本上百战不殆,但为何后人点评不高?隋文帝在平定战争后总有了开皇之治,为以后的隋朝的发展趋势拿下牢靠的基本。但是在隋炀帝上位后,却开始衰败,说到隋炀帝,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昏君。但是说到隋炀帝的统治,其实看出来他的功绩是比罪过还要大的。隋炀帝打败契丹,并且高句丽,之后让王朝的

  • 古代土匪打家劫舍为什么还会饿肚子呢 看完别再被电视剧被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土匪,历史解密

    土匪,是我国古代以打家劫舍为生的不法武装团伙。他们啸聚山林、为非作歹,别管是过往的客商还是附近的地主富户,他们谁都敢抢,有什么抢什么,抢来的金银财宝会运回山寨慢慢享乐。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土匪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场面,他们过的是那么潇洒快活。然而,事实上,当土匪并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么逍遥快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