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二·二六事件”你应当了解的十五件事

日本“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二·二六事件”你应当了解的十五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94 更新时间:2023/12/18 2:57:25

1936年2月26日清晨,超过1400名全副武装、高喊“天诛”口号的日本陆军官兵出现在东京街头,他们拉开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二·二六事件”的序幕。

关于这场兵变的过程,已有许多中书籍或者文章均不厌其烦重述过。这些士兵——他们大多来自第1师团——以“尊皇讨奸”为旗号,主张通过武装政变建立由天皇直接行使统治权的“昭和维新”。

在持续四天的叛乱中,日本的首都东京市区一度被叛军占领,陆军教育总监、大藏大臣以及首相的住宅遭到血洗。除了首相冈田介和铃木贯太郎死里逃生外,其他刺杀目标均殁于这次武装叛乱。

这一事件以天皇坚持下令平乱、叛乱组织者遭到处决为结局。这些激进的青年爱国者,感于日本的贫富分化、国际上遭受的孤立地位以及官僚主义者的强势,同时受到皇道派高层人物的挑拨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引导,掀起了一场准备不足的暴力政变,最终归于泡影。

叛乱平息后,作为叛军讨伐对象的昭和军阀更加直接的掌握了全日本的大权,而对叛乱行为拍手称快的皇道派将领被清理出陆军决策层。这场事件后,以东条英机为首的陆军统制派借机巩固地位,可以说从根本上确立了日本未来的国运。

在“二·二六事变”前后数日,日本关东地区下起了百年一遇的鹅大雪。这让不少参与兵变的军官想起来“赤穗四十七浪人”和“樱田十八士”的历史故事,加重了他们为日本前途而牺牲的信念。

早在1931年,俳句诗人中村草田男就写下了名句“降?雪や明治は远くなりにけり(雪落而明治渐远)”。后世无数人因它感慨,在中村草田男、司马辽太郎这些作家看来,1930年代的日本,早已失去了明治时代的昂扬进取、勃勃生气,也丧失了大正时代的民主政党氛围,进入了财阀与军阀联合、侵略和专制并用的黑暗时代。1936年2月的大雪与鲜血,正是为青年日本递上的最后挽歌。

但历史果真是如此吗?我们梳理了关于二·二六事件15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许会为读者增加一些看待这次事件的角度。

1.事变前,日本兴起大量恐怖刺杀活动

根据爱德华·德瑞《日本陆军兴亡史》记载,从1930年到1936年2月,日本国内发生了20起重大恐怖袭击案件、4次政治暗杀、5次有计划的暗杀、还有4次未遂政变。此外,日本军方在中国东北和华北持续开展的阴谋活动破坏了当地稳定。

2.叛乱发生的原因极为复杂

人们愿意渲染这场叛乱的理想主义情节,或者北一辉的思想宣传作用,尤以五社英雄1989年导演的电影《二二六》最为闻名,影片中的青年军官均以一腔热血的面貌出现。但事实上,叛乱的直接导火索在于驻守东京的第1师团将被调往中国东北,远离政治中心,这是皇道派人物无法接受的;同时,与统制派的斗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其时,第1师团军法处正在审理相泽三郎刺杀统制派领袖永田铁山事件。

3.事件爆发在永田铁山遇刺案审判期内

永田铁山不仅是统制派的灵魂人物,还被称作日本军中“第一大脑”,石原莞尔、东条英机均是其追随者。永田致力于改革日本陆军,并打算在未来的大战中实施长期总体战。这些主张受到皇道派仇视,被视为“官僚法西斯”的化身。

1935年,皇道派实权人物真崎甚三郎受政治打击下台,低级军官普遍视永田铁山为幕后黑手。一个月后,真崎的密友相泽三郎中佐闯入陆军省,拔刀杀死永田铁山。

有关相泽的审判在1936年进行,随着“二·二六事件”的爆发,审理一度中断,4月22日恢复审理。最终相泽三郎被处以死刑。

4.叛乱军人并非完全忠于天皇

参与叛变的皇道派官兵并非像历史上人们以为的那样完全忠于天皇。普林斯顿的历史学家Ben-Ami Shillony在他的著作Revolt in

Japan: The Young Officers and the February 26, 1936

Incident.中证实,他们曾计划若有必要,将会扶持裕仁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即位。

5.士兵声称没有拒绝加入叛乱的

据信夫清三郎写作的《日本政治史·第四卷》描述,参与判断的士兵基本都是新兵,他们中70%的人接受军事训练不到一个月,并且大部分士官在事后都辩解称自己根本没有拒绝加入的余地。他们在事变爆发前几个小时才被上级告知真实的计划。

事实上,在叛变发生后,这些士兵既没有去动员市民阶层或郊区农民,也对激进军官的种种口号感到漠然。

6.《朝日新闻》社在事件中受到打砸破坏

在2月26日上午,栗原安秀中尉率领近卫步兵第3连队士兵来到朝日新闻社总部,命令职员离开,栗原还吆喝道:“国贼朝日新闻多年来标榜自由主义,拥护重臣集团,此次行动乃天诛。”接着他们破坏了印刷用的活字板以阻止了报纸的发行。叛军随后散发了檄文《蹶起趣意书》。

7.叛乱者得罪了海军势力

在“二·二六事件”中遭遇刺杀的元老重臣里,冈田启介、斋藤实、铃木贯太郎都是海军将领出身,这使得海军省对于陆军的行为感到愤怒。于是,米内光政海军大将迅速下令海军陆战队严守海军省大楼,并在东京湾集结军舰,协助平乱。

8.陆军中仍存在第三大派系

在一般读者所接触到的关于“二·二六事件”的文章中,陆军内部的斗争普遍被简化成统制派与皇道派的二元对立。根据川田稔所著《日本陆军的轨迹:永田铁山的构想及其支脉》记载,在1935年至1936年,陆军内部最有势力的政治团体分为3派:以永田铁山为首的统制派、以真崎甚三郎为首的皇道派、以南次郎为首的宇垣派。

当永田遇刺后,皇道派被痛失核心的统制派赶出陆军中枢,但宇垣派并未趁势崛起。而当“二·二六事件”被平息后,宇垣派和皇道派一道被统制派彻底清除,其主要人物如南次郎、阿部信行等都被编入预备役。

9.皇道派与统制派领袖原为志同道合好友

1921年,在德国南部的温泉疗养地巴登巴登,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四位青年军官暗中结盟,提出了以改造日本陆军、建立现代化“总体战”体制为目标的“巴登巴登密约”。随后他们先后成立了二叶会、一夕会等少壮派军官团体。

1932年,已经成为皇道派核心人物的小畑敏四郎在陆军领导权上与永田铁山、东条英机决裂。而此时思想日渐成熟的永田则被后起的少壮派军人视为“官僚法西斯”代表。

10.叛乱彻底葬送大正民主

大正时代被视为日本政党政治的黄金时代,那一时期日本推行对外不干涉的政策,与中国、苏俄修好。192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泡沫、股市大跌、关东大地震影响,产生了“昭和金融恐慌”。同时,少壮派军人开始不定期在中国东北大暴走,议会内阁制在日本变得岌岌可危。

从1931年开始,三月事件、十月事件、血盟团事件、五一五事件,滨口雄幸、犬养毅等政治家们相继遇刺身亡。“二二·六事件”后,政党政治家人材耗尽,贵族出身的军国主义者近卫文麿上台,大正时代的民主气氛彻底消亡。

11.恢复佩戴日本刀、使用“皇军”一词均出自皇道派领袖

明治政府在1876年下令禁止佩戴日本刀,此后自1889年起陆军军官使用的都是法式军刀。这直接削弱了日本传统刀具工匠的技艺。

皇道派领袖、陆军大将荒木贞夫在1931年就任陆军大臣后,大力鼓励恢复日本传统。1933年,一家铸刀坊在靖国神社开业,次年,荒木修改了行业规定,要求所有刀具都要回归镰仓时代的样式标准。同一年,荒木下令中队级军官恢复佩戴日本刀。

除此以外,荒木还在全军中推广“皇军”、“皇国”这些词汇。

12.受叛乱牵连的失败者开启了台湾“皇民化”运动

“二·二六事件”后,海军大将小林跻造被认为在事件中负有责任,被编入预备役,后来被派往台湾,成为第十七任台湾总督。小林跻造在台湾实施开启了“皇民化运动”,开始强烈要求台湾人说国语(日语)、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弃台湾民间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并参拜神社、同时也要每日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1940年,更是颁布更改姓名法,推动台湾人废除汉姓改日本姓名的运动。

13.裕仁天皇表示从不后悔

昭和天皇在二战后曾对此事做出回应:“我只有两次积极地执行自己的注意,一次试这件事(指“二·二六事件”),一次是终止战争。”

14.二·二六事件在战后讳莫如深

在二战战败前,日本政府禁止被处刑者父母、遗孀、子女以各种形式纪念被处死的叛军成员。二战后,描述这一事件的文学作品开始涌现,例如1950年代出版的《叛乱》、《贵族的楼梯》,三岛由纪夫对于这个话题尤其感兴趣,先后创作了《忧国》和《英灵之声》。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导演试图还原这一事件,小林恒夫、森谷司郎、五社英雄均有作品问世。但由于涉及昭和军阀时代,以及有严重的军国主义内容,有关“二·二六事件”的文艺创作远不及《忠臣藏》。

15.阿部定与《感官世界》的故事在同一时期发生

在“二·二六事件”被镇压后的1936年5月18日,东京仍然处于戒严中。日本爆发了中野地区“吉田屋”女侍者阿部定杀死情夫石田吉藏事件,阿部定在杀死石田后还割下其生殖器。这一案件轰动日本,阿部定在被逮捕后露出的灿烂笑容让日本国民深受震动。后世许多电影导演对这一命题进行挖掘探讨,最有名的则是大岛渚的《感官世界》。

标签: 日本二战二·二六事件

更多文章

  • 二战伊始,日本军部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震惊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日本,二战,二·二六事件

    二二六事件发生在1936年2月26号,所以称为二二六,是皇道派的青年法西斯军官制造的军事政变,也是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的一次对决。政变的起因是因为皇道派的青年将校受到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鼻祖北一辉 思想的影响。北一辉这个人物很不简单,他原本只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后来全靠自习进而成为了善于冒险的三流

  • 湖口之战中,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湖口之战,清朝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真的是命运多舛。清朝末年,灾害连年,盗匪猖獗,统治者没想着安抚百姓,反而增收苛捐杂税,每天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终于百姓在压迫下爆发了,他们想要天下太平,过平安的生活,于是命名太平天国,起义军也叫天平军。初期清军没有准备,被太平军打的连连败退,引起重视后,朝廷于是命曾国藩带领

  • 湖口之战中,石开达是怎么逼的曾国藩跳河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开达,清朝,湖口之战

    在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定下了西征和北伐的战略。其中北伐就是从南京出发,途径直隶直接攻击清廷的核心腹地,瓦解清朝的统治。西征则是从南京出发,向长江上游攻击,夺取长江的制江权,缓解南京的军事压力。其中太平天国的西征军攻势十分凌厉,三军用命,一路沿着长江而上,先

  • 湖口之战——太平军扭转战局的关键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湖口之战,清朝

    湖口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确保天京的安全,组织开展北伐和西征的军事行动。其中西征初期,形势非常有利于太平军,他们溯长江而上,先后攻取安庆、九江和武汉。1854年曾国藩统率湘军攻取武汉之后直逼九江。九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湖口则是长江主航道和鄱阳湖口之间的枢纽。湘军统帅曾国藩、太平军西征主

  • 戊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戊辰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明治天皇,孝明天皇,戊辰战争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

  • 戊辰战争后续介绍 戊辰战争后续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奥羽越战争,长冈争夺战,戊辰战争

    江户开城幕府分裂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幕府事务。但“恭顺派”并不是准备无条件投降。他们不过是要以温和的

  • 戊辰战争过程简介 戊辰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倒幕派,戊辰战争

    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队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市医出生熟谙西

  • 揭秘:八里桥之战背后的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可谓内外交困。南方的天平天国依然没有被剿灭的趋势,几年前对进京换约的外国船队的突袭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一场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然而这场战役前后的一系列表现却反映了当时的清

  • 为什么说八里桥之战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八里桥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清军用人肉抵挡入侵者的洋枪洋炮,清军几万人,入侵者几千人,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死伤无数,而入侵者只死了几人!这结果令人难以形容,这完全都是蛮清愚昧无知自大落后造成的。今天我们谈论这段历史首先就应该清楚明了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落后就

  • 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1860年9月,在北京东郊八里桥附近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此战过后,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这场屈辱性的战役被史学界称为八里桥之战。八里桥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距离,此桥若被拿下,则清政府的管理机制将成为任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