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战伊始,日本军部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震惊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二战伊始,日本军部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震惊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64 更新时间:2023/12/18 2:57:30

二二六事件发生在1936年2月26号,所以称为二二六,是皇道派的青年法西斯军官制造的军事政变,也是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的一次对决。政变的起因是因为皇道派的青年将校受到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鼻祖北一辉

思想的影响。

北一辉这个人物很不简单,他原本只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后来全靠自习进而成为了善于冒险的三流落魄作家而已,但是却因为1919年8月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所公寓里面完成了一本名字叫做《日本改造方案》的书而一举成名。这种感觉就好像-

-一个二三流的作家,在网上发表一篇爱情小说从而开始出书炒作自己是一个道理。不过他比起这些网上作家来说,更融入了一种极端的愤青主义,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蔓延,他怕他自己的祖国日本也出现什么社会主义之类的玩意儿,于是四处游说那些日本军人有有志之士,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动军事暴动,夺取政权,从而达到改造日本建立军部独裁政权的目的。

也许是北一辉的书正好触动了当时非常苦闷彷徨的日本少壮军人。于是他们纷纷将北一辉书中奉行的主张视之为经典、金科玉律,他们把北一辉奉为教祖。不过三流作家必竟是三流作家,功底不够又怎么能出来卖弄?混得了一时混不了一世,一本《日本改造方案》发展下去终会力不从心,好在中国化佛道儒法占卜术数等博大精神,也被这人学了点皮,于是就开始装神弄鬼了,这一招最能骗人了。他骗别人说自己的妻子神灵附体。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想北一辉是许人也,一个流落在上海的落魄书生罢了,又能有又作为?却不料有这么一个叫大川周明的人物,此人正是日本右翼理论家,他觉得北一辉不错,非常有利用价值,于是立马亲自来上海把北一辉接回了日本,参加右翼革新团体"犹存社",这一招恰到好处,马上就让右派的势力大了起来。

这两个巴掌一拍,"啪"的一声,响了。于是决定策动日本的暴力革命来,当年日本的少壮军人分为"统制派"和"皇道派"。统制派强调稳重,而皇道派则比较激进。统制派尊军务局长永田铁山中将为首,皇道派的首脑是参谋次长真崎甚三郎大将。

在昭和9年,也就是1934年11月23日的时候,正当日本的内阁们在讨论预算案时,10多名青年军官们冲进了首相冈田介的官邸中,要求增加陆军预算。不过这一皇道派的小阴谋并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昭和肃军”,

1935年陆军大臣林铣十郎把真崎甚三郎大将给撤了。这下可不得了,马上就发生了“相泽事件”,何为相泽事件?当时皇道派的相泽三郎中佐深信,把真崎炒鱿鱼的主谋一定就是军务局长永田铁山,于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冲进军务局长室一刀就把永田铁山给做了。

而此时的大川周明却和北一辉分手了。因为两个人的立场不同,大川支持“统制派”,在军部内部的权力非常重。可这北一辉则是被皇道派奉为了教祖,又怎么能甘心落后?北一辉这人活动能力极强,常和政府首要财阀巨头们关系密切(又是拉关系,经常他们提供政治方面的意见,传达军部要人意向,妖言惑众。

终于,在昭和八年(1936年)2月26号。著名的“二二六”事件暴发了。那天清晨,安藤辉三、村中孝次和栗原安秀等皇道派军官,伙同步兵第一、三连队、近卫步兵第三连队的22名少壮军官,抽调大约1400左右的士兵在东京起事,高喊着“昭和维新”、“尊皇讨好”等口号,袭击政府首脑们的官邸或家里,一口气干掉了内阁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和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重伤待从长铃木贯太郎,误杀了冈田启介首相的秘书,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总理大臣官邸、警视厅及附近地区,并要求陆军首脑果断实行国家改造,任命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以压制苏联,逮捕或“统制派”军官。

陆军当局本已预计到发生兵变的可能,希望利用这一机会建立新体制,因此颁布《戒严令》。但政界、财界和海军部不支持政变,民众也逐渐了解事件的真相,事态的发展遂转向武装平叛。2月29日,陆军首脑正式下达镇压命令,调遣地方部队抵达东京。叛军首脑有二人引咎自杀,其均囚禁于代代木监狱。真崎大将等人亦因涉嫌叛乱暂遭监禁。3月4日陆军部遵照天皇敕令特设特别军事法庭,在不公开无辩护的情形下,一审判决,村中、矶部等13名低级军官,以及幕后主持人北一辉等被判处死刑,但被认为背后策划者真崎大将被判无罪,多方庇护叛军的香樵、山下奉文等将领未受审判逍遥法外。

上起裕仁天皇,下迄日本平民,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被“二·二六事变”的暴行所震惊,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日本的舆论工具也不敢向这些跋扈嚣张的少壮军人公然挑战,各报纸各电台只对此不幸事件略表遗憾,《朝日新闻》说了几句公道话,马上就受到袭击。从此以后,日本军部控制了全国舆论。

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少壮军官发动的最后一次军事政变。以该事件为契机,冈田启介内阁辞职,军部以血腥的镇压手段加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广田弘毅组阁后,在陆军大臣侯选人寺内寿一大将的强硬要求下,同意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皇道派和统制派开始进行了融合最终统一在了一起,军人遂掌握了随时可以使内阁倒台的大权。此后,日本迅速走向军部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而在1937年7月7号,就暴发了卢沟桥事件。(附:近代中国屡受日本欺凌,然而国人对于日本历史,尤其是近代日本历史知之甚少,相反日本对于中国的研究却非常细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不安于室的东邻,我们当少一些无意义的谩骂,多做一些有用的研究,以期将来不致重蹈覆辙。

标签: 日本二战二·二六事件

更多文章

  • 湖口之战中,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湖口之战,清朝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真的是命运多舛。清朝末年,灾害连年,盗匪猖獗,统治者没想着安抚百姓,反而增收苛捐杂税,每天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终于百姓在压迫下爆发了,他们想要天下太平,过平安的生活,于是命名太平天国,起义军也叫天平军。初期清军没有准备,被太平军打的连连败退,引起重视后,朝廷于是命曾国藩带领

  • 湖口之战中,石开达是怎么逼的曾国藩跳河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开达,清朝,湖口之战

    在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定下了西征和北伐的战略。其中北伐就是从南京出发,途径直隶直接攻击清廷的核心腹地,瓦解清朝的统治。西征则是从南京出发,向长江上游攻击,夺取长江的制江权,缓解南京的军事压力。其中太平天国的西征军攻势十分凌厉,三军用命,一路沿着长江而上,先

  • 湖口之战——太平军扭转战局的关键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湖口之战,清朝

    湖口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确保天京的安全,组织开展北伐和西征的军事行动。其中西征初期,形势非常有利于太平军,他们溯长江而上,先后攻取安庆、九江和武汉。1854年曾国藩统率湘军攻取武汉之后直逼九江。九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湖口则是长江主航道和鄱阳湖口之间的枢纽。湘军统帅曾国藩、太平军西征主

  • 戊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戊辰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明治天皇,孝明天皇,戊辰战争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

  • 戊辰战争后续介绍 戊辰战争后续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奥羽越战争,长冈争夺战,戊辰战争

    江户开城幕府分裂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幕府事务。但“恭顺派”并不是准备无条件投降。他们不过是要以温和的

  • 戊辰战争过程简介 戊辰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倒幕派,戊辰战争

    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队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市医出生熟谙西

  • 揭秘:八里桥之战背后的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可谓内外交困。南方的天平天国依然没有被剿灭的趋势,几年前对进京换约的外国船队的突袭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一场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然而这场战役前后的一系列表现却反映了当时的清

  • 为什么说八里桥之战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八里桥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清军用人肉抵挡入侵者的洋枪洋炮,清军几万人,入侵者几千人,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死伤无数,而入侵者只死了几人!这结果令人难以形容,这完全都是蛮清愚昧无知自大落后造成的。今天我们谈论这段历史首先就应该清楚明了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落后就

  • 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1860年9月,在北京东郊八里桥附近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此战过后,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这场屈辱性的战役被史学界称为八里桥之战。八里桥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距离,此桥若被拿下,则清政府的管理机制将成为任由英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苻健(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