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口之战中,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湖口之战中,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925 更新时间:2023/12/18 2:57:34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真的是命运多舛。清朝末年,灾害连年,盗匪猖獗,统治者没想着安抚百姓,反而增收苛捐杂税,每天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终于百姓在压迫下爆发了,他们想要天下太平,过平安的生活,于是命名太平天国,起义军也叫天平军。初期清军没有准备,被太平军打的连连败退,引起重视后,朝廷于是命曾国藩带领湘军击退太平军。曾国藩是朝廷有名的将领,他带领的湘军经过了专业训练,使用的兵器在当时也是先进的,于是太平军的起义遭遇强烈的打击。

这次曾国藩决定攻下太平天国占据已久的田家镇,湘军最近几场对战太平天国的战役中已经取得了几场胜利,正是士气大振的时候,所以曾国藩才下的这个乘胜追击的决定。果然没过多久,已经经历了几场战争打击的太平军再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湘军击溃了。要知道田家镇可是太平军的重要军事据点,太平军在此苦心经营很久才有了现在的效果,却没有经受住湘军一个月的攻击,这对太平军的打击很大。

再次取得胜利的湘军将士气势更胜,群情激荡的往太平军镇守的九江、湖口而来。太平军在九江与湖口的镇守将军是石达开,他收到了太平军田家镇败退的消息,心里很沉重,在湘军的打压之下太平天国已经丢了很多地方了,九江和湖口不能在丢失了。但是清军的船坚炮利,太平军只有大刀和长矛,怎么跟清军对抗?不管结果怎样,绝不能不战而败,石达开暗暗地想。

为了能够迎接住清军的攻击,石达开开始对敌我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军队气势来看,清军刚打完胜仗,气势肯定高昂,而我军则是气势低迷,这方面清军胜,但也不是不可扭转,老话也有说骄傲的士兵会打败仗的。从军队装备来看,清军的船舰是咸丰皇帝下令为湘军专门督造的,质量那是没得说的,体型也是很大,而太平军只有一些小船,而且还数量有限,这可是致命的弱点了。

在地势方面,太平军在九江、湖口经营良久,对各地的地形很是清楚,而来攻打的清军则是对这一片的地势的了解不如我们,这一点就是我们的优势,可以好好利用。再者是人和方面,我们在这与当地的百姓已经接触更多,百姓更信任我们而不是清军,当然会帮着我们,这方面也是我们有利。石达开分析出天时不利、地理有利、人和也有利这方面的情况,便明白这场仗难胜,但不是不能胜,于是便开始一一做部署。

我们虽然没有兵器,但可以学习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向清军借就好了。石达开把目光放在了潘阳湖内赵如胜看守的船舰,石达开派兵攻打赵如胜,接着他退败,然后再派人偷袭,赵如胜便放弃船舰逃走了。这次战斗很顺利,太平军也终于又一些可以与清军战斗的兵器了。虽然清军有大炮对太平军建立的防线有毁灭性破坏,但石达开还是积极组织将士建立好防线,果然这次的防线不没有拦住清军。

石达开又命令将士用小船混入清军,攻击清军的船舰,让湘军暂时退后,但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石达开感觉湘军士气很高,于是又用一招迷惑湘军,他让小船出击引诱湘军,把湘军引诱到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陷阱中,给湘军以致命的一击。这次战役让湘军损失惨重,石达开便立马让太平军追击湘军,在第二天中再次战胜湘军的南部,湘军的一大半军队已经败退,石达开接着对曾国藩的其他湘军进行追击。

太平军终于保护住了九江与湖口,这是太平军长久败仗以来终于迎来一次胜利,大大的鼓舞了士气。为什么在清军船舰坚固、大炮凶猛的情况下,太平军还能取得胜利。这与石达开冷静的战场指挥分不开,在面临清军强势的攻击下,石达开并没有放弃,而是沉着理智的分析敌我优势,把敌我优势分析清楚后,再根据我方劣势地方做出部署,为己方战斗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第二个原因则是湘军这边已经经过了多场胜利,他们太骄傲了,认为太平军不过是一群农民临时组成的散漫军队,他们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稳赢不败的,轻视了敌人的他们,在地形不熟悉,不了解敌军情况的时候,强行攻击太平军,怎能不一败涂地。

标签: 湖口之战清朝

更多文章

  • 湖口之战中,石开达是怎么逼的曾国藩跳河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开达,清朝,湖口之战

    在太平天国攻下南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定下了西征和北伐的战略。其中北伐就是从南京出发,途径直隶直接攻击清廷的核心腹地,瓦解清朝的统治。西征则是从南京出发,向长江上游攻击,夺取长江的制江权,缓解南京的军事压力。其中太平天国的西征军攻势十分凌厉,三军用命,一路沿着长江而上,先

  • 湖口之战——太平军扭转战局的关键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湖口之战,清朝

    湖口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确保天京的安全,组织开展北伐和西征的军事行动。其中西征初期,形势非常有利于太平军,他们溯长江而上,先后攻取安庆、九江和武汉。1854年曾国藩统率湘军攻取武汉之后直逼九江。九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湖口则是长江主航道和鄱阳湖口之间的枢纽。湘军统帅曾国藩、太平军西征主

  • 戊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戊辰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本,明治天皇,孝明天皇,戊辰战争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

  • 戊辰战争后续介绍 戊辰战争后续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奥羽越战争,长冈争夺战,戊辰战争

    江户开城幕府分裂德川庆喜逃回江户后,幕府内分裂成“恭顺派”和“主战派”。德川庆喜最后接受了恭顺派的主张,解雇了支持“主战派”争取法国援助进行决战主张的法国军事教官歇多万。任命日本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主张“绝对恭顺”的胜海舟为陆军总裁,主持幕府事务。但“恭顺派”并不是准备无条件投降。他们不过是要以温和的

  • 戊辰战争过程简介 戊辰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倒幕派,戊辰战争

    鸟羽伏见之战倒幕军队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市医出生熟谙西

  • 揭秘:八里桥之战背后的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可谓内外交困。南方的天平天国依然没有被剿灭的趋势,几年前对进京换约的外国船队的突袭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一场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战役就此打响。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然而这场战役前后的一系列表现却反映了当时的清

  • 为什么说八里桥之战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八里桥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清军用人肉抵挡入侵者的洋枪洋炮,清军几万人,入侵者几千人,结果清军全军覆没,死伤无数,而入侵者只死了几人!这结果令人难以形容,这完全都是蛮清愚昧无知自大落后造成的。今天我们谈论这段历史首先就应该清楚明了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落后就

  • 揭秘:八里桥之战有多惨?2万比12的伤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里桥之战,清朝

    1860年9月,在北京东郊八里桥附近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此战过后,咸丰皇帝逃离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无数奇珍异宝流失海外。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这场屈辱性的战役被史学界称为八里桥之战。八里桥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距离,此桥若被拿下,则清政府的管理机制将成为任由英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苻健(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的故事 苻健的趣闻轶事有哪些(苻健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苻健,皇帝,五胡十六国,苻健称王

    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永和六年(350年),苻洪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351年),僭称天王,建立前秦,年号皇始。永和八年(352年),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