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50多年前的伦敦雾霾竟然是这样治好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揭秘50多年前的伦敦雾霾竟然是这样治好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66 更新时间:2024/2/21 8:49:43

半个世纪前的某一天,1952年12月5日。

清晨,伦敦城的空气寒而新鲜,但已经有薄雾弥漫。从北极南下的寒潮先后到来,气温低到了极点,而在降温过去后,风停了,一轮反气旋造访了无风的伦敦,形成了冷而停滞的空气,受困于一层暖气团之下。

逆温层笼住了这个城市,一层看不见的透明罩子,落在了伦敦市民的头上。

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毫无察觉。

为了取暖,成千上万吨未经过脱硫处理的煤,被投入家庭煤炉市区内的小火力发电厂的火炉里。

同时,从这些 地方的排气口里,数千吨煤灰、焦油和混杂着二氧化硫等各种有害化合物的气体,被源源不断的排放到大气之中。

“雾”越来越浓了。

风扑在脸上,虽然感觉不到尘土的存在,却会引起过敏反应。空气里混杂着一种奇怪的味道,像是稀释的浓烟,又像是厨房里的焦味。许多人开始咳嗽,即便坐在家里,依然能看到一层灰蒙蒙的雾气,浮在房间里。

到了12月6日清晨,人们出门时惊讶的发现,能见度已经不到10米。警察们着简易口罩站在路中央指挥,伦敦市中心的Sadler's

Well剧院宣布停演,因为人们看不清舞台。煤烟中的焦油颗粒使得雾霾拥有黄黑的颜色,“豌豆浓”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到了12月7日和8日,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已经高达3.83mg/m³。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其他氮氧化物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硫酸盐。当含有稀酸的浓雾微粒蒸发时,酸雾就笼罩了整个城市。

寂静的,杀人于无形的死亡之雾。

毒雾之下,大量的人感到呼吸困难,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极端天气期间的死亡率是平时死亡率的3到4倍,伦敦官方发布的,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75人,一般认为这是低估了实际死亡人数。

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参加救援的医生Horace Pile回忆到,他曾经想把一个患者送到医院救治,但是医院里因为大雾来就诊的人太多,所以根本无法收治。

“终于有医院同意接收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当我冲到后面,把救护车门打开时,却看到那个人已经过世了。”

就像世界上所有力求稳定的政府一样,对于1952年的伦敦雾霾,英国政府一开始是消极应对的。它否认人们的健康问题和极端天气相关,而是归咎于病人们本身就患有呼吸道疾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无烟煤尚未普及,并且价格昂贵。想要改造居民的暖炉,限制火力发电厂的发展,还要清洁能源,就势必要掀起一场价格高昂的能源革命,而刚刚在二战后喘过气的英国政府很难负担。

这时候,有一群人站出来了。

他们的代表,是供职于杂志《Arthur Guinness, Son and Co Ltd》的主编休·比弗爵士(Sir Hugh

Beaver)。这本杂志就是日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前身。

在1952年伦敦雾霾爆发的这段时间,他是粉尘监测站委员会的主席。

他在战后为重建英国而奔走运动,在首都遭受污染之际依然不忘自己的职责。

同时,伦敦地方议会(成立于1889年)在1953年1月也出了一篇报告,明确指出12月5日这场毒雾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迫于巨大的压力,英国政府同意成立调查委员会,由休·比弗爵士任主席,调查雾霾事件的起因和对人体的实际伤害。

委员会在成立四个月后就拿出了一份中期报告,一年之后,又发布了一份最终报告。

在报告里,他们指出:“绝大部分的污染源,直接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委员会为如治理伦敦雾霾给出了很多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经过处理的能源(无烟煤等),政府应当为人们发放补贴以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在都内规定无烟区,禁止燃烧会带来大量污染的能源,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灶具,减少煤炭的用量……等等。

这些建议,最后都成为了1956年英国《空气净化法案》(Clean Air Act 1956)的内容。

《法案》出台后,伦敦的空气情况开始好转。清洁能源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

重污染企业也相继搬迁。1967年,休·比弗爵士因病去世。

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政府部门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无烟控制区的权力。

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燃料中硫的含量。

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现在是2017年了。

中国官方称,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不达标天数167天),共发生重污染39天,其中PM2.5重污染38天,较2015年减少7天。

更多文章

  • 解密:“雾都”伦敦是六十年前是如何治理雾霾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雾霾,雾都,伦敦,,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早上一打开微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朋友圈被一条条雾霾的消息刷屏,使人顿生怜悯,有一条如是调侃道:“相比于鲁霾的沉重,冀霾的激烈,沪霾的湿热和粤霾的阴冷,我更喜欢京霾的湿冷,它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具体……”哭诉了一系列具体的遭遇后,最终总结道:“这是人类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霾是帝都重,

  • 猛将矶野员昌简介:他曾是姉川之战的前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矶野员昌,日本,姉川之战

    矶野员昌(いその かずまさ ?-?),浅井家臣,近江佐和山城城主,原名宫沢平八,从浅井亮政时期起就以年轻的勇士出名。姊川合战时担任浅井军先锋,率1千5百精锐将织田军2万3千之13段阵备突破了整整11段。浅井本队败走之际,矶野部被织田军断去后路,但矶野员昌丝毫不惧,竟率众正面突破织田军3队,带领残兵三

  • 姉川之战的过程打了多久?姉川之战的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姉川之战,日本

    姊川之战(日语:姉川の戦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场战役,织田、德川联军与浅井、朝仓联军于元龟元年6月28日(1570年8月9日)在近江国浅井郡姊川河原(今滋贺县长滨市野村町附近)会战。过程姊川,位于琵琶湖的东北。发源于近江北境的金粪川,一直流到伊吹山以西的尚西流入琵琶湖为止,传说是阎魔大王姐姐龙王的居

  • 姉川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姉川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姉川之战,日本

    姊川之战(日语:姉川の戦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场战役,织田、德川联军与浅井、朝仓联军于元龟元年6月28日(1570年8月9日)在近江国浅井郡姊川河原(今滋贺县长滨市野村町附近)会战。据各方的文献记载,当时织田家与浅井家称此次会战为"野村合战",朝仓家则称为"三田村合战","姊川之战"是后来统一天下的

  • 焦山之战:南宋王朝与蒙古的最后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焦山之战,南宋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南宋反抗蒙元征服的最后一战,发生1279年的崖山。但对于当时的小朝廷而言,这样的挣扎已是无奈的最后一拼。早在整整四年前,他们就已经在一场反击战中,消耗了自己全部的军事资源。战场绝非兵力稀缺的南部海岸,而是在可以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关键节点--焦山。绝望中的回光返照面对元朝的进攻 南宋

  • 焦山之战中元军运用了什么战术 该战术是如何运用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吕文焕,刘整,伯颜,李庭芝,焦山之战

    1273年2月,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坚守六年后,终因外援断绝,只得开城向元军投降。元军在占据长江上游后,积极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准备与南宋王朝做最后的决战。1274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兵分两路南伐宋朝:左路军由博罗欢、董文炳以及降将刘整率领,攻取两淮;右路军由伯颜、降将吕文焕率领,顺江而下。27

  • 岑港之战:戚继光对倭寇的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岑港之战,明朝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朝地方大员胡宗宪调集大军,准备攻打那些退缩、驻守在浙江岑港(地名)的汪直余党、倭寇团伙。同年冬季,胡宗宪给了戚继光三千名浙江绍兴籍的士兵,供给戚继光训练成军。一开始,胡宗宪有些急于求成,他对戚继光提出:目前,杀灭倭寇、贼人才是当务之急,戚将军(此时的戚继光官职为参将

  • 岑港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岑港之战,明朝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以参将职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是年秋,倭寇龙山,大掠乡民,戚继光先后与参将卢镗、俞大猷等协同作战。龙山初战,兵多怯阵,戚继光身先士卒,以“擒贼先擒王”、“三箭射三酋”,威退倭兵。龙山三战三捷,戚继光崭露头角,威名三军。战后,戚继光针对明军在龙山作战中暴露出的军令不行

  • 岑港之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岑港之战,明朝

    岑港之战发生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此战明军以上万大军击败了东南的一千武装走私军,耗时半年。最终以明军伤亡三千余人,敌军伤亡不到千人,且有部分倭寇突围逃窜而落下帷幕。这是明朝历史上代价最大的胜绩。嘉靖朝倭寇的猖獗明嘉靖年间,倭患东南,海盗蜂起,舟山一度成之倭盗盘踞之地,也因此成为平倭的重要战场。

  • 穿鼻条约为什么会是一个假的条约 假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英国,琦善,穿鼻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晚清的一大土特产。在所有条约中,或许《穿鼻条约》是最特殊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个条约清政府不承认、英国政府也不承认。很多人不解,既然是双方签订的条约,那为何都不承认呢?因为,《穿鼻条约》就是一个假条约,就从来没有签订过,又何谈承认呢。签订条约的逻辑是,双方都认可才会签字。所以,“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