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索不达米亚有着哪些艺术成就?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有着哪些艺术成就?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6 更新时间:2024/1/15 21:19:51

尼罗河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荒蛮落后的欧洲。

天文历法

两河文明的历法很有特色。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制定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定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并发明闰月,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开始依靠经验置闰,后来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把一小时分成60分。在亚述时期,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行星,还观察到黄道。

算术与语言文字

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巴比伦人书写数字的方法,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们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60进制),希腊人、欧洲人在16世纪亦将这系统运用于数学计算和天文学计算中,直至60进制仍被应用于角度、时间等记录上。

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许多泥书板中载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普林顿322号),记录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其中有两组数分别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和一个直角边边长,由此推出另一个直角边边长,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巴比伦的几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我们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几何学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的代数性质。例如,涉及平行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横截线问题引出了二次方程;讨论棱椎的平头截体的体积时出现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早期文明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积累的知识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还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苏美尔语是一种孤立语言,它不与任何其它已知语言相近。将苏美尔语与其它,尤其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联到一起的企图都没有成功。苏美尔语是一种黏着语,也就是说,它的词由粘在一起的词段组成。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之一。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复制(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非常困难,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的语法结构。

建筑和科技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模模建设,使巴比伦城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其中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皮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桶、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

1.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

2.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3.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拉

医学与化学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药剂分为内服酊剂、外敷膏剂、外搽洗剂、混合剂、吸剂、熏蒸消毒剂、泥腌剂、灌肠剂和栓剂。并懂得在药瓶上贴标签,写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医嘱。苏美尔人的药物从二三味到六七味不等,亚述时期上升到十来味。解剖学因宗教禁忌,仅限于献祭动物的解剖。有文字资料记载前18世纪在马里,人们已经有预防传染病的卫生观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鞣皮制革、蜡的制作使用、洗涤用品的制作尤其是香水调制和玻璃制造方面使用的化学方法。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将皮革原料分为不同种类,经过不同的加工和染色,制成包、囊、衣服、鞋子甚至皮筏等各种产品;在各类鞣剂中,最常见的是明矾和油。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医疗、宗教、巫术和化妆中需要大量香水,他们的香水制作过程估计有十几到二十道工艺,此间熟练运用了纹火和烈焰,并大量使用了蒸馏、萃取、升华和提取技术,而且在化学过程中没有提到任何形式的神的示或劝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用石头和植物的灰制造玻璃,在烧制过程中根据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并懂得加入铜的化合物得到蓝色玻璃;在前第二千纪中期,他们开始用更先进的玻璃来模仿宝石。明矾、石膏、盐、苏打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常用的化工材料。

农业、经济贸易、军事与文化宗教等:

农业

苏美尔人种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麦、鹰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麦、芜菁、枣椰、洋葱、大蒜、苦菜花、韭菜和山葵,他们的牲畜包括牛、绵羊、山羊和猪。家牛是他们主要的负物牲畜,驴是主要的运输牲畜。苏美尔人还打鱼和猎鸟。苏美尔农业依靠巨大的灌溉系统。其灌溉系统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水渠和运河必须常常修补,清除淤泥。政府有专门管理水渠和运河的人,富人则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水渠。农民使用运河来淹他们的地,然后将水排掉。然后他们用牛来践踏农田和杀草。然后他们使用鹤嘴锄来挖地。地干后他们锄地、耙地和用铲将土壤松散开来。苏美尔人秋季收割,收割是他们组成三人一组的队。收割后使用碾石分离谷粒和茎,使用打稻棍来分离谷粒及麸皮,最后使用风吹开来分离谷粒和麸皮。

军事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文化宗教

苏美尔人相信人是为了服侍神而降生的,国是神明在世界上的代理人,人必须服从神,否则必受惩罚,因此建造高耸的塔庙,展现人神之间的关系。

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也发生变化,因此无法说苏美尔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拥有多神,同时拥有一个主神教。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伊南娜,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锌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通道,通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苏美尔传统中的“冥界”正式名称为“阿普苏”(Apzu/Apsu),Ap/Ab在苏美尔语中是深渊,“阿普苏”在苏美尔神话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淡水深渊之神”阿普苏原为初六代的苏美尔神祇之一,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冥界。统治阿普苏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之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兹(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其姊姊伊瑞绮嘉拉。

恩基的说法可能来自于他在灭世战时将阿普苏监禁至死,所以恩基的守护城市埃利都被认为就是阿普苏的原型。伊瑞绮嘉拉比较特别,不但确实居住在阿普斯苏的,而且不能够离开阿普苏到人间去,其他的神也没办法进入阿普斯,因为一旦死亡就不能再回到人间(伊南娜故事中的角色却例外)。而杜姆兹则是在《伊南娜与杜姆兹》的故事中被抓到阿普斯,每年要和其姐在阿普斯轮流各待六个月。

阿普斯和基督教观念中的地狱不同,虽然肮脏阴暗又充满了恶魔鬼怪,但并不是一个专供罪人受罚的洗罪所。无论是神或是人,死了以后都会依据生前的作为,在“阿普苏”中得到不同的待遇。

学校图书馆

最早的学校

出土的泥板学生作业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的学校初具雏形,到前第三千纪中期,出土的泥板教科书表明学校开始开始遍及于苏美尔,大约前第三千纪下半期,苏美尔的学校制度成熟和繁荣起来。在马里考古学家发掘出约前2100年的学校,其中包含一条通道和两间教室,大房间44尺长,25尺宽;小房间面积约为大房间的1/3。房间内有供习作用的石凳、泥板和水槽,附近有泥板书出土。出土的学校的遗址分为三类:分别位于王宫附近、神庙附近和书吏居住区附近。同时亚述书吏自带学生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自带午饭,从早到晚在学校学习,放学后回家,学校不留宿。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学校通过教授语言课程、计算测量和各种专业名词和文学创作课程,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同时也培养了商业贸易方面的私人书吏。苏美尔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富裕家庭,并且均为男性,女书吏的名字在浩瀚文献中仅偶有出现。

最早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产生时间与学校大体相当。考古学家在尼普尔发现了神庙图书馆,时间约前第三千纪初期,在乌尔发现的神庙图书馆大约为前3000年左右,王室图书馆占有重要地位,在汉谟拉比时代国王拥有很多图书馆,分散在几乎每座重要城市;亚述时期的私人图书馆出土丰富,尤为重要的是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前668年-前627年)图书馆。该图书馆由英国考古学家莱亚德于19世纪中期首次发现,当时在尼尼微王宫中发现了多个房间,其中放有大量刻有王家档案的泥板书,还有许多巴比伦文学作品的抄本,在这个曾遭遇火灾的宫殿中,经清理共发现了约2.4万块泥板书,当时这些文献的出土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者们破解楔形文字。亚述巴尼拔命人从各地收集有价值在泥板,再由亚述书吏整齐抄录,书吏还常常在原文毁坏的地方留白,并注释“我不懂”或“原缺”。该图书馆的藏书包括哲学、数学、语言学、医学、文学和占星学。而且图书馆有馆藏图书分类和书目,登记了全部图书目录供读者查找。所有图书都盖有印章——“天下之王,亚述王亚述巴尼拔宫廷”这些文献使得后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有较连续的了解。

雕刻

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也受到原料的限制,但是那里的陶制品、壁画、玻璃器具、滚筒印章、象牙雕刻、石雕、镶嵌画、青铜器、金银工艺品和琉璃砖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苏美尔人的圆雕和浮雕体现出古朴浑厚的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带来了艺术上的飞跃,阿卡德统治者的青铜头像和纳拉姆辛征服者石碑展示了这一成就。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艺术几乎完全丧失了阿卡德时期的活力和自由,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风格,当时滚筒印章千篇一律的“参见”内容尤其反映了这一点。

古地亚之后的汉谟拉比时代继承了前者的雕塑风格,从《汉谟拉比法典》的雕像和古地亚雕像的对比可以看出。乌尔王陵出土的众多艺术品堪称宝库,其中的包金牛头竖琴、灌木丛中的山羊和乌尔的军旗为其代表作品。1989年在尼姆鲁德亚述王室陵墓出土的金冠、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多镶嵌光玉髓、玛瑙、天青石及绿松石,被英国考古学家乔治娜·赫尔曼评价为“其做工精美绝伦,它的标准在今天都是难以达到的。”

更多文章

  • 美索不达米亚出现过哪些文明国家?哪个国家最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主要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

  • 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

  • 古代门阀士族的权利有多大?最后是怎么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门阀士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中的"王谢"是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门阀士族琅铘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两大门阀士族在东晋时期是浙东最大的财阀,势力也是极大的,面对这两大士族,皇帝都只能听之任之。琅铘王氏,中国古时期以琅铘郡为郡望的王姓士族,始祖王

  • 门阀士族是什么?中国门阀士族简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门阀士族

    我们常说的门阀士族,是指在官职爵位不能世袭的社会中那些长期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这些家族并不如那些外戚一样只在一朝显贵,而是长期掌权,换个皇帝对他们的冲击远没有那么大,甚至到了后来,就连改朝换代对他们的影响都不是非常大。门阀士族萌生于汉朝,形成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衰落也自此始,在隋唐时期有过短暂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哪个朝代的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门阀士族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特权阶层,虽然陈胜吴广也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悲壮宣言,但是“王侯将相”本身就是特权阶层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读书人或者说世人,一辈子努力打拼,挤破头赔上身家性命去争取的就是能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中各朝各代的特权阶层。两汉、魏晋南北朝

  • 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阀士族,门阀士族

    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求得用词的一致,一是由于这两个名称反映现实比较准确。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 日韩合并条约是什么时候失效的?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后续《日韩合并条约》其实是秘密签订的,签订后这一条约在韩国并未公开,因此绝大部分韩国人还不知道亡国的消息。1910年8月25日,警务总监明石元二郎召见各社会团体负责人,命令他们在一星期内解散本团体,并宣布以后不准再组织任何的结社或集会。一进会也不例外,遭到了解散。8月29日,纯宗皇帝李坧颁布了让与诏

  • 日韩合并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日韩合并条约是用汉字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按:《日韩合并条约》共计八条,原文为国汉文(韩文和汉文混写)和日文两种文本,现经编者将其内容直译为汉文。现代汉语版本参见参考资料二的链接。韩国皇帝陛下及日本国皇帝陛下顾念两国间之特殊而亲密之关系,欲增进相互幸福,永久确保东洋平和,为达此目的,确信不如并合韩国于日本国者,两国间兹决定缔结并合条约。为此

  • 日韩合并条约的缔结过程是怎样的?朝鲜从此变成了日本殖民地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韩合并条约,韩国

    前奏事实上,日本政界长期以来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一派是以山县有朋、寺内正毅为代表的“强硬派”(又称“武断派”),一派是以伊藤博文、井上馨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文治派”),“强硬派”主张尽快吞并朝鲜半岛,而“稳健派”则对合并持慎重态度,比如伊藤博文主张应先对韩国进行“抚慰”,以获取他们的

  • 日韩合并条约背景:日本希望彻底吞并朝鲜半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日本,朝鲜,明治维新,,日韩合并条约

    日本和韩国是亚洲东部两个隔海相望的邻国,历史上纷争不断。到了近代,日本从1868年起实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而韩国尚处在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那时的日本扩张欲望非常强烈,准备吞并朝鲜,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军中国,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大陆政策”。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征韩论”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