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统治下为何最终失去安南?真相是什么?(统治安南)

朱棣统治下为何最终失去安南?真相是什么?(统治安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530 更新时间:2024/1/21 4:06:39

虽然大明在对阵安南时,不乏胜利,甚至实行了“郡县交趾”,将其纳入大明版图,但安南叛乱屡禁不止,大明朝一直陷在安南战争的泥潭里——为了跟安南打仗,大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交趾内属者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餽饷至百余万,转输之费不与焉。”

这里就会有个疑问,为何朱棣张辅等人率领80万大军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迅速地平定安南之乱,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安南却屡平屡反。

在《明史》里有一个解释,说:“交人故好乱”,意思是安南人不老实,喜欢作乱,这种说法听着有些肤浅,欠妥。其实,永乐朝在安南问题上实行“郡县交趾”政策起,就陷入了被动。相比之下,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要精明很多了,洪武四年,“上(朱元璋)御奉天门谕省、府、台臣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图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明太祖实录》)尽管朱元璋老农民出身,但在对待远夷问题上那是相当会算计:发动对外战争,占人家的地还不够你供给他们吃用的,得了他们的百姓还不一定听你使唤,帝国的版图不是越大越好,老百姓一旦疲于奔命没有好日子过,那才是国家动乱的根本。

显然朱棣在对待远夷问题和民生问题上比起“乃父”来要略逊一筹,他开始当政时,安南已经乱糟糟一团了,黎季犁父子果然不是什么好鸟,而朱棣则打铁榔头不硬,所以一开始就忍了,或者说是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自从黎氏当着大明使者的面劫杀自己的国陈天平后,一心要打造“万国来朝”光辉业绩的“圣明天子”朱棣坐不住了,这是要骑我脖子上拉屎啊。更是有安南黎氏好像是有意的克隆朱棣的做法,弑主犯上,鬼话连篇,不断的使奸耍滑,进而一次次无意识地触及到了朱棣心中之隐痛。朱棣是天才皇帝,是政治野兽,也是魔鬼,魔鬼发怒,小妖小怪在劫难逃。因此从整体上说,朱棣大举出兵安南,、“郡县交趾”是非理性的,是带着个人情绪的。最后会失败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自五代十国到明初期,安南已经独立了400多年,有着极其强烈的“离心力”,朱棣想通过设置郡县,把它整合到大一统的明帝国,这几乎不太可能。譬如说:简定原本与大明关系相当不错,后来看到大明没有复立陈氏后代为安南王,他就走上了反叛之路。

二:自“郡县交趾”起,朱棣在构建交趾地方行政、司法等机制的同时,将大明永乐一朝“阳光下的罪恶”也带到了交趾当地。《明史纪事本末》说:“先是,彬代张辅镇交趾,中官马骐为监军,定岁贡扇万柄,翠羽万簇。骐墨而残,交人苦之,三年间叛者四五起,而黎利最剧。”

朱棣派出的宦官监军把在大明本土的作恶魔爪又伸了安南,使得本来人心不稳的安南滋生出抵抗情绪。此外张辅还胡乱杀人,“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人,悉坑之,筑尸为京观。”还将不少当地男童掠去阉割了,送给朱棣使唤,女孩被马骐掠走当奴婢,黎利9岁的女儿就是这样的命运,因此黎利不造反才怪。

三:官非其人。已是朱棣打下安南的第13个年头了,到当地巡视的御史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永乐朝派往安南出任地方官的,都是两广、云南的举贡生,也就是说这些原本都是地方官里的“孩子”,他们不懂得社会和人心,不熟悉大明律法,如此之官治理一方,怎么能治好呢?”派遣这样初出茅庐的书生去安南当官,缺乏经验,能不出问题吗?

四:大明帝国上下骨子里都有“天朝上国”高人一等的意识,使得受到贬斥的远夷在绝境中奋起反抗。明代人留下这样一段记载:“安南陪臣来朝贡,道出汉阳宿邮亭时,亭中芙蓉盛开,亭长诳之曰:‘此花名一丈红,请咏之。’陪臣佯为不知,赋诗曰:‘原来不是芙蓉树,花与芙蓉却一般。五尺阑干遮不尽,尚留一般给人看。’太守闻之,以亭长不诚于远人,乃诟而杖之。”你看看,明明是芙蓉,以为人家是蛮夷,偏告诉人家是一丈红,结果自己吃了一丈红。

标签: 安南明朝统治安南

更多文章

  • 明武宗为什么要打着平叛的名义南巡?(武宗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武宗,明朝,武宗南巡

    乾隆六下江南,成为历史佳话,虽然有游乐的性质,但也有探察民情,巩固统治的需要。在明朝,明武宗也想南巡,玩乐的性质却是占第一位的,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他也最终去了南方。那么,喜爱游玩的明武宗为什么最终去了江南呢?明武宗,也就是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的第10位君主。他在1505年即位,年龄比较小,只有1

  • 明武宗​南巡为何被骂?没有皇帝该有的职业操守(武宗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宗​南巡,明朝,武宗南巡

    明武宗的后世都说明武宗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昏庸无道的程度让他那群道貌岸然的文官和无法无天的宦官都无法忍受,明朝在他的手中慢慢的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昏庸无道的君主不见得就是无能的君主,明武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在武功方颇有建树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几场战争都打赢了,他甚至还御

  • 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为何受到如此巨大的阻力?(武宗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武宗,明朝,武宗南巡

    所谓下江南的“阻力”,大概只有正德十四年三月一群小臣伏阙、上疏谏止被打死十一个那次吧。后来亲征宁王因为是真正的军机,并没有太大阻力,甚至有官员认为就该皇帝亲征,否则谁来担责?要说原因的话,近忧是江南是明朝财赋所出的根本之地,不容武宗前去骚扰;远虑是怕武宗直接在路上被人杀了,还没儿子继承。首先来看内阁

  • 亦思巴奚兵乱的背景是什么?亦思巴奚兵乱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亦思巴奚兵乱,元朝

    民族压迫公元13世纪到14世纪上半叶的元代中前期时福建的海外贸易极端发达,泉州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 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其人口规模超过了作为福建行政中心的福州, 阿拉伯人将泉州称为刺桐,此名称被欧洲等地商人沿用。当时泉州的人口超过20万,城墙长度达30里,

  • 什么是亦思巴奚兵乱?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亦思巴奚兵乱,元朝

    亦思巴奚战乱又称为亦思巴奚兵乱、亦思巴奚之乱,是元朝末年的1357年至1366年间在福建泉州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持续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严重地破坏了福、兴、泉沿海一带的社会秩序、

  • 元朝最后的忠臣,一代枭雄陈友定(亦思巴奚兵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亦思巴奚兵乱

    元朝的疆域之广一直令人艳羡,但是相对于满清的统治能力其却相差甚远,同样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国祚仅仅持续了97年,而满清国祚却差不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二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不过尽管元朝统治不得人心,但是还是有不少汉人忠于它的,其中一个名为陈友定的人就始终对元室不离不弃。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此

  • 行省制度与郡县制度的区别在哪里?哪一个更有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朝,中国,制度,郡县制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行政模式是行省制,全国分省(直辖市、特别区)、市、县(区、县级市)、镇(乡)等几个地方行政单位。前几日有人问我,行省制度与郡县制度有什么区别,想来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故特撰此文,概说此中关系。先从历史说起,周朝建立,分封各大诸侯,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以下的士大夫,也有封地

  • 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君王集权的手段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郡县制,分封制

    分封制即分邦建国,盛行于奴隶社会,主要在周朝和西汉初年时实行。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的基础之上,按地域划分,彼此之间毫无血缘关系,盛行于封建社会。分封制分封制中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亲属或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臣子,每一块封地就是一个诸侯国,也就是

  • 秦朝郡县制是什么样的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郡县制

    周朝地方诸候的势力大于中央的事件重演,废除了分封制,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为避免周朝地方诸候的势力大于中央的事件重演,废除了分封制,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由于历史原因,各类史籍对于秦朝设立的郡县数量的说法都不

  • 郡县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郡县制,秦始皇,秦朝

    郡县制的核心是皇权专制。秦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废除分封制,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于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从秦朝正式实行后,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皇朝。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里程碑,从中央到地方的直线管理模式,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和调动,加强了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