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反清斗争:江阴八十一日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反清斗争:江阴八十一日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92 更新时间:2024/1/17 3:18:16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清军折损三个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清晨,方亨到庙上香,一百多名诸生以及一些老者跟了过来。大家问道:"现在江阴已经归顺,想必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说道:"只剩下剃发了。前面所派的四个满兵,就是为此而来的。"大家问道:"发可不剃吗?"方亨说道:"这是清朝的律法,不能违背。"说完,方亨就回去了。在明伦堂,有一个名叫许用的诸生说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正在这时,常州府的布告下来了,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句子。方亨命令书吏抄写,书吏将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方亨想打他,大家喧哗着出去了。

导火索

下午,北门少年素来喜好拳勇,听到这个消息愤然而起,就用纸张,上面蒙了一层棉袄,推举季世美,季从孝,王试,何常,何泰等人为首,鸣锣执械,一起到县衙前,敲三下,大家就呐喊一下。到了县衙后,也是一样。四门应声的人达万人之众。方亨还坐在堂上,装模作样,愤怒地要求衙役们收缴兵器。大家喊道:"准备兵器可以御敌。如果被收上去的话,那就会为敌人所用,就是打死也不能服从。"

这时,正好方亨的老师,也就是无锡效顺的苏提学(一作旧学使宋敦)派家人来贺喜。这些人从私署出来,在堂上骂道:"你们这些奴才,个个该砍头!"众人骂道:"你们这些才是降贼的奴才!"

大家上前去将他们打死。将他们的尸体放到空地上,准备焚毁。方亨出来了,想要亲自抓住带头闹事的。众人不服,一起上前撕裂了他的帽子和服装。莫主簿害怕了,踉踉跄跄地逃走了。方亨也害怕了,允许大家写申请请求免剃。大家这才散了开去。方亨关闭衙门,急忙写信给宗太守,并嘱咐守备陈瑞之送去,请求派兵来征剿。

到了晚上,县吏来大家告密:"自从你们散了以后,方亨就叫我写信给豫王,要派兵来杀你们呢!现在已经派人送去了。"众人大怒,就进入衙门,用布系住方亨的脖子,位住说:"你是想生呢?还是想死。"方亨说道:"任凭处置。"于是,大家把他拘在宾馆里。到了晚上,方亨向兴人夏维新紧急求救。众人怕他在夜里逃跑了,就将他交给维新看管。这天夜里,诸生沈曰敬等十三人聚在一起商量,想请方亨重新上台。方亨一心只想多杀立威,大家说不到一块去就散开了。

自八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二十九日,大雨不绝。江阴城内各处,皆能看到鸦食人心肝,狗食人肺腑的景象!此外,浮尸日益涨满,堆积数重与河水之上。有渔人捞得鳗鱼,却见其为赤色。原来此间的鳗鱼多钻入浮尸之腹中,终日以人肉为食,所以导致鱼身颜色发生了变化。

破城时清兵见人就杀,江阴城内的雌山雄山就是分别屠杀堆尸而成的小丘,直到几年前城建工程还在雌山处挖出无数人骨,时日,城中百姓杀身成仁,竟没有偷生逃走的,据载,在广济古泉排着队投井的人共有400多人。

顺治三年,有地方官刘景绰开浚城河,犹有白骨堆积于河底。

城破后,江阴城外的各个村镇内,都出现了清朝的骑兵。随后,清兵开始抢掠村庄。其间摔死了不少小孩儿,一些四五岁的小孩儿甚至被清军用长枪扎穿后挑向空中,而另一些小孩则被丧心病狂的清兵当"毽子"踢来踢去,直至小孩儿身死。

最后,他们还强抢了大批的妇女和青壮年随军前往新的目的地。这些江阴的妇女和青壮年陆续随军奔赴各地,其中赴山东、山西、辽东、盛京的最多,至河南、陕西者略少。沿路之上,各省的百姓闻听这些随军的百姓为江阴之遗民,无不聚集观看,并纷纷送上各类可以充饥的食物。

这些被抢掠而随军的江阴乡民,最后大多都没有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或因水土不服而死,或因居无定所而亡。仅有一小部分在脱逃后辗转回到了江阴。

反攻

十一月十一日,江阴又召集群众反攻县城,终因仓促起事久攻不下后逃走。巡抚土国宝又想要屠城,全靠刘知县不从命,点名将起义的人擒获;整个县城才安全。

产生影响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敌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其中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无一人降,清兵屠城,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军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军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清初,扬州、嘉定、江阴等城,发源于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华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江阴战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清军在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屠杀最烈。

标签: 江阴八十一日清朝

更多文章

  • 江阴八十一日发生于什么时候?江阴八十一日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江阴八十一日,清朝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

  • 江阴八十一日血泪抗清史:全城被屠17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江阴八十一日,清朝

    清军入关之后,整个神州大陆上哀鸿遍野,满清因为人数较少,为了能够巩固王朝避免动乱,在当时就疯狂的屠戮汉人,而江阴八十一日虽然惨痛,却是其中最有民族气节,最振奋人心的惨状事件。整个江阴城在清军围攻下无一人投降,每一个平民都拿起武器抵御外敌,最后全城殉国被屠杀17万人。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

  • 甲申国难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评价甲申国难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甲申国难,明朝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

  • 甲申国难如若张居正还活着,大明能不能不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居正,明朝,甲申国难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梁启超曾说过:“明朝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在晚明的颓世中,他重建了国家的繁荣。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也决不会再坚持了62年。这时小编心中萌生一个问题,倘若张居正出现在明末,能否逆转明朝灭亡的格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崇祯十

  •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的结果如何呢?在明清的夹缝中落败(甲申国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李自成,甲申国难

    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民团打死,李自成死后大顺军还有数十万兵马,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印迹。李自成从陕西南撤时兵分两路,李自成率领的东路军在其死后接受了湖广总督何腾蛟的改编,但是很快被何腾蛟分化,原本在大顺军中地位较低的郝摇旗等人反而成了何腾蛟的心腹,而地位较高的

  • 大藤峡之战造就了哪两个人物?一个成为帝王的生母,一个成为有名的大太监(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藤峡之战,明朝,大藤峡起义

    明朝的统治在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阶级制度森严,人民群众受到的剥削也日趋严重,导致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频发,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广西的大藤峡地区瑶、壮族人民的起义。先来说说大藤峡之战是如何引起的。何为大藤峡:大藤峡在广西桂平县西北六十里,因“峡中大藤如斗,延亘两岸”,所以被称为大藤峡

  • 大藤峡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藤峡农民起义,明朝,大藤峡起义

    大藤峡农民起义是明一代广西地区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它的范围包括平乐的府江、桂北的永富古田、宜山的怀远等大藤峡地区,是广大农民反抗明朝政府、反地主的斗争。自古以来广西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体为壮族,人数较多的有瑶族和汉族,大藤峡地区则以瑶族为主。明朝建立后,沿袭了历代王朝的制度,在当地设立

  • 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出生(大藤峡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守仁,大藤峡起义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即公元1529年1月9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

  • 什么是乙未事变?背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乙未事变(朝鲜语:을미사변)又称王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振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

  • 乙未事变——明成皇后闵兹映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乙未事变,朝鲜

    如果要问19 世纪末叶,谁是东亚最有权势的女人,那么答案毋庸置疑是中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而在与中国山水相连的朝鲜半岛,同样有一位热衷干预政治的“女强人”,她就是被今天的韩国影视剧包装为“贤良淑德”、“开化先锋”的明成皇后闵兹映。早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闵兹映便与自己的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