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三晋伐齐之战)

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三晋伐齐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934 更新时间:2024/1/24 20:28:13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涵义

得名由来: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史书记载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寓意演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后来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唐朝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朝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冲寒到, 中州冒暑回。"

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而三晋的文字属于北方晋系,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化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北方系的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过去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是后人摘抄《淮南子》凑成的篇章。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1995年公布。竹简共227枚2700余字。竹简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体地浮出历史水面。与郭店本《老子》显示的老子之学的基本倾向一致,《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及主在人后的宗旨出发,推阐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而且,据魏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更多文章

  • 三晋伐齐之战:战国初期的大规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国,齐国,魏国,韩国,三晋伐齐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後耗时2年,以三晋胜利而告终。是役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封三晋为诸侯。次年,九鼎声响,三晋成为了诸侯。1. 战争背景前405年,齐国卿大夫田悼子去世,齐国发生内乱,田布杀死了公孙孙,田会就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

  • 三家分晋之后的黄金期:魏国借三晋之势称霸中原(三晋伐齐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魏王,三家分晋,魏文侯,,三晋伐齐之战

    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智氏,从此三家开始独立发展。随后魏国出了个魏文侯,在他的治理下,魏国迅速蹿红,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一方诸侯。随着各国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国力的变化,新一轮的争夺开始了。在消灭中行氏和范氏的战斗中,在消灭智氏的战斗中,在削弱晋君的战斗中,三驾马车始终并肩作战,有福同享

  • “三晋”、“三秦”是指哪些地区?三秦的由来(三晋伐齐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城市,古都,三晋伐齐之战

    “三秦”的由来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经过春秋时期一系列战争,许多国家消亡。到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秦王嬴政在位时,从公元前230年至

  • 魏灭中山之战简介,战役进程中山国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魏灭中山之战

    从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国连年向秦进攻,至十六年,已占领繁庞等地,确立了优势地位,遂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他任命名将乐羊为主将,又向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交涉借道。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鲜虞建立的国家,都城设在顾。十八年,魏已完全占领了秦的河西地

  • 战国时期五次大战,使魏国登上了顶峰!(魏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魏灭中山之战

    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魏文侯执政的前二十二年时间里,魏国还不强大,史书关于魏氏这一时段的记载也基本上是空白。因为当时赵襄子(前475年——前425年在位)为晋国正卿,所以魏氏和韩氏是受赵襄子领导的。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去世,赵氏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魏文侯执

  • “五国相王”中最会玩的中山国 国力弱小却热衷于称“王”(魏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中山国,魏灭中山之战

    公元前323年,魏国权臣公孙衍发起一个倡议,联合韩,燕,赵和中山国等国的国君一起称王,虽然这个提议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这让齐国深感不安,中山国的国君称王更让齐威王不能接受。中山国一直以来都依附于齐国,如果五国相王的提议最终成立,中山国等于背叛了齐国,因此,齐威王声称,如果中山国称王,则自己要联

  • 战国时期传奇中山国,国土虽小几次被灭却几次复兴,最后毁于...(魏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山国,魏灭中山之战

    战国中山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先后与晋国、魏国、齐国、燕国、赵国等大国持续征战,国运历经风雨,几次亡国,又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复兴,并屡克劲敌,跻身强国之列。在战国那样群雄争霸的年代,中山国虽小,却能在列强的夹缝间顽强生存、开疆扩土,甚至称王称霸,其原因何在呢?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是

  • 魏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究竟哪一个才是乐毅的祖国呢?(魏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乐毅,魏灭中山之战

    原文: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史记·乐毅列传》译文: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

  • 盐铁之议的结果跟影响如何?后世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盐铁之议,汉朝

    会议结束后,朝廷仅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贤良文学,应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会议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

  • 什么是盐铁之议?汉朝盐铁之议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盐铁之议,汉朝

    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