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53 更新时间:2024/1/17 17:50:29

太平军西征部队拿下汉阳后,分兵进攻湖南,称征湘军。同时武昌也快顺利的拿下,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翼王石达开也抵达武昌总揽全局。但是这个时候,湘军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慢慢理顺了各种因素开始进入角色。

很快,湘军将领塔齐布彭玉麟,攻克湘潭,太平军林绍璋部全军覆没,太平军征湘计划严重受挫。这个可不是什么偶然因素救了曾国藩,曾国藩之能,在于识人,就是湘军训练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他就准确的看出了这三个人的军事能力和忠于自己的立场,由于塔齐布是满人,符合清廷严密防范汉人掌控兵权的心理,这里面就更能出曾国藩的算计和心机之深远。塔齐布很快被任命为湖南提督,杨岳斌升为守备,彭玉麟为知县,所有这些使得曾国藩站稳了脚跟,从此不再受到整个湖南官场的抵制,它可以放开手大干了。要知道他本来只是各团练大臣在湖南什么都不是,先在他开始掌控一切。

1854年六月,湘军开始反攻岳州,湘军占领了岳州门户大桥之后,彭玉麟水师进占南津,彭先在君山和雷公湖设伏,然后派一些小船前往太平军水寨挑战。太平军冲出后中伏前锋尽没。七月,湘军水陆齐进太平军畏于声势弃城而走,这战说明湘军这些将领深谙兵法,部队也训练有素,太平军其实这时就已经不是对手。

但是这时太平军兵力有湘军十倍,很快就开始展开反扑,湘军也得势不让,双方展开水师大战,彭玉麟和杨岳斌各架一队小舢板冲进太平军水寨四处放火,太平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这时清廷总兵陈辉龙也带着水军赶来,听说湘军得胜,便非常轻视太平军,他建议立刻进攻岳州城外的要害城陵矶。

杨岳斌说,先在是顺风,若是战事不利整个船队将无法撤退,建议暂缓,陈辉龙不听持意进攻,结果中了太平军的埋伏,果然顺风之势,进易退难,搞得湘军一些水师前往救援也一并被消灭在埋伏圈里,这一仗清军全部战死,彭玉麟只身逃回,而杨岳斌并没有参与救援,湘军水师就这样很狡猾的保存了下来,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是从后面湘军攻势不减可以看出,湘军水师只是拿出了一小部分救援,主力未损。

第二天,太平军乘胜分三路开始发起反击。但是湘军陆师塔齐布死战不退太平军中路受挫,主帅曾天养阵亡曾天养是太平军水师将领很能打的,这个损失很严重,导致太平军全线崩溃。太平军退到擂鼓台再战仍败,只能退守高桥

八月,湘军开始进攻高桥,时值大雨,太平军炮火无法燃放,湘军乘势连破太平军营垒十三座,一直把太平军逼退了两百里。连克羊楼峒,崇阳,咸宁,兵锋直指京口。这时,湖广总督官文也派兵进驻螺山和湘军合兵一处,准备进攻武昌。

进攻武昌有两条路线,一为洪山一为花园。花园在长江东岸,面临长江,背靠青林湖,城中长堤横跨深沟高垒,里面布满大炮,封锁长江航道,这里同时扼守水陆两路。湘军将领罗泽南率军秘密靠近突然袭击江边太平军的船队,太平军船队受袭仓促撤退,花园内的太平军军心动摇陷入混乱,湘军趁机攻入。第二天湘军大举进攻武昌城,水师官兵都站在战船甲板上面对炮火丝毫不避,这时太平军的水师又被湘军火攻烧毁,打到第七天,太平军支持不住弃城而去。

从湘军第一阶段的反攻来看,就已经和后来的凶悍不相上下了,湘军绝不是突然间那么厉害的,而是历来如此。太平军最能打的广西老兵都葬送到北伐战场上了,这边的部队人数看起来好像不少,新兵太多,石达开则心机不少勇悍不足。而湘军一干将领则都是很有军事天赋的人,观看他们用兵,即懂得使用战场上的兵势,又能很好的使用战场计谋,绝非一半流传的打呆仗。里面诸如火攻,潜进,借天时雨季废敌火炮,诱敌处理坚固阵地等等,虽然都是些初经战阵的人,但是都好像是老手一般,任何行当里都有天赋极高的人,你是生手,他拿起来就差不多会了稍微几下就是老手了,很多军事天才都是如此。这几个湘军将领就差不多这样,太平军那里也有这样的人,都在天京城里享福呢,还有被派到北伐战场送死去了。

用兵打仗这点曾国藩自己不行但是他看准的人都行,而这些人就借着曾国藩的守成就自己的功名。

标签: 太平军西征清朝

更多文章

  • 太平军西征中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吓的直接撤退?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曾国藩,清朝,太平军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扫清长江上游的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派出精锐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派出胡以晃、赖汉英等人(后来主将换成了石达开)带兵西征,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拿下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安庆和武汉三镇。从1853年5月到1854年2月的仅仅十个月时间,太平军西征的部队已经接连拿

  • 太平军西征——三次进入陕西,两次包围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我们都知道,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由广西入湖南、湖北,再到江苏,定都天京,多年的南征北战,活动范围多围绕江淮一带。但今天小佛要说的,是太平天国的一支远征军,他们曾三次打到陕西,两次包围西安,最后还打到了甘肃。事情还得从1861年说起,当时安庆包围战失败,英王陈玉成被迫退守庐州城。安庆是金陵的门户,安庆

  • 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登,孙策平江东之战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

  • 三国风云:英雄孙坚、霸主孙策、帝王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坚,孙策,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也许大家都应该清楚,江东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镇四方,尤其是“江东猛虎”的孙坚;号称“小霸王”的孙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哪个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提及这些人,人们大概往往会用一个“英雄”来形容,然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英雄”显然不足以包罗万象,因为英雄毕竟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帝王,不同于权

  •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

  •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策,霸主,三国,孙策平江东之战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

  • 曹操与袁绍对战时孙权与孙策是怎样占据江东的(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三国,袁绍,孙权,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

    正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方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占据了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就是由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的东吴江山。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大军。父亲死后,孙策便带着一路人马,投奔了袁术。袁术虽然非常欣赏孙策这位少年英雄,但他对孙策存有戒心,一直没有

  • 董卓之乱的背景 董卓是如何夺得大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卓,东汉,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到192年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3年时间虽短,社会却经历了

  • 谁是东汉末年遗臭万年的祸国大盗? 董卓之乱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董卓,董卓之乱

    谁是东汉末年遗臭万年的祸国大盗?东汉末年,王朝衰落,军阀割据,群雄逐鹿。董卓就是这一时期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军阀。公元189年,他带兵入洛,专断朝政,擅自废立,成为汉末军阀混战的导火索。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当时,临洮县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是一个防御羌人的

  • 董卓之乱:董卓乱政挑起三国乱世的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董卓之乱,董卓,三国人物

    导读: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到192年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3年时间虽短,社会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