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被骂了几千年,唯独修灵渠无人敢黑

秦始皇被骂了几千年,唯独修灵渠无人敢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33 更新时间:2024/1/26 1:54:53

2000年来,秦始皇基本上是被骂的多,褒的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膨胀了,越来越残暴,做了很多错事。不过我们在罗列秦始皇罪行的时候,也要认识到他其实还做了很多好事的,而且有些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甚至于可以说是推动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好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开拓岭南地区,同统一大中华。然而在攻打岭南的统一过程中却遇到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军需物资运输是个大问题,这也导致秦军久久攻打不下来那些军事力量落后的岭南土著。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命人在广西兴安县附近的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将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用来运载粮饷——这就是灵渠。而灵渠一修通,确实收到奇效,很快秦始皇就统一了岭南地区。

灵渠的修通拓展了华夏明区域,帮助秦朝扩大了版图,可谓是功在当代。不仅如此,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成一气,使得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水系发生了关系,中国南北水路又多了一条沟通途径,有利于统治,也有利于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的交流。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是命一个叫“禄”的监御史来修建灵渠。至于这个“禄”到底姓什么,没人知道,史书都没有记载,太遗憾了。所以现在我们一般称他为史禄,人为的加了一个姓。

湘江和漓江两条河流的流并不相同,要在这两条河之前开凿出一条渠,必须选择两条河相距最近的点开凿。史禄发现广西兴安县附近正是两条河相距最近的点,于是选择了这个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出秦朝时候人们,对湘江和漓江的水文已经非熟悉了。

灵渠其实是由两条渠组成的,北渠和南渠,这是史禄的天才之处。史禄先是在湘江中筑起一道石堤,将湘江一分为二,一部分水流入北渠,一部分水流入南渠,通过南渠注入漓江。北渠很短只有两公里多,而南渠则有33公里,所以我们一般习惯性就直接把南渠称为灵渠了。

史禄真正的天才之处是发明了斗门(运河的船闸),这样可以使船只轻松从河的下游开到上游。平时用船闸将灵渠的水分段储存起来,像阶梯似的一级一级储存。每当船只向上游开时,先关闭后闸,开前闸,让水流平,这样船只就可以轻松行驶了。灵渠就靠这种方法让船只“上台阶”,这样来实现由地处向高处走。如果是船只从高处往低处走,就采用相反的方法,先开启前闸,让水流平,再关闭后闸。好像现在长江上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吧。

灵渠对我们今天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奇迹,可是在当时绝对是天才的构想。可惜的是史禄我们连他的姓都不知道,而灵渠背后的“投资人”秦始皇我们也只记得他焚书坑儒和残暴,忘了他干的这一件伟大事业。

标签: 灵渠

更多文章

  • 秦朝沙丘之变指的是什么?沙丘之变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事件,沙丘之变与秦始皇有着不小的关系,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沙丘之变指的是什么秦始皇出游随行的还有胡亥、赵高、李斯。他们离开咸阳后到达云梦,然后是浙江,江苏,到达平原津的时候皇帝病倒了,经医治无好转,终于熬到了沙丘,秦始皇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才让赵高写遗诏给扶苏,让扶苏回咸阳给自

  • 河北的这个不出名的小村子,居然见证了两位帝王的末路(沙丘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沙丘,沙丘之变

    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有个名为大平台村的小村庄,虽然今天提及它,几乎无人知晓,可是一旦让它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还着实令人大吃一惊。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短短八十多年内见证了两位在历史上

  • 沙丘之变:赵高李斯篡改诏书处死扶苏拥立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胡亥,扶苏,李斯,赵高,秦始皇,沙丘之变

    秦始皇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

  • 揭秘秦朝沙丘之变的背景 沙丘之变的真实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的背景,沙丘之变是秦始皇死后赵高拉拢李斯密谋篡改遗书,害死扶苏,扶胡亥上位的一次政变。那么沙丘之变的背景是什么呢?秦始皇出游,途中病逝。赵高害怕天下因皇帝逝世发生变故,没有对外宣扬;并且他想借此机会让胡亥登基,于是便有了沙丘之变。胡亥像沙丘之变的背景也包括赵高的家庭背景和蒙毅的恩怨恩怨。赵高

  • 逍遥津之战简介 逍遥津之战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魏名将,张辽,孙权,合肥之围,三国,凌统,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步卒逆袭孙权,继而打败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于逍遥津(合肥境内),从而解除了合肥之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随后,又击溃了孙权、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断后的军队,差一点生擒孙权。《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记述的就是这次战役。历史背景东汉末

  • 逍遥津之战为什么回事孙权最屈辱的一次 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权,逍遥津之战,张辽,刘馥

    历史上孙权曾经六次进攻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这场据说“八百破十万”的逍遥津之战是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也是孙权最屈辱的一次,被张辽以少胜多的打败,在这次战役后还被人取了“孙十万”的外号,可以说是很惨了。其实这次张辽能赢主要凭借的一点是奇袭,当时的情况这样的,张辽带着八百死士(酒足饭饱后),趁天亮之时(吴

  • 逍遥津之战,是孙策率军,结果会怎么样呢?张辽能赢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策,张辽,项羽,三国,孙权,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结果被张辽率七千人打的落花流水,狼狈而逃,孙权甚至差点被活捉。张辽亲自带八百敢死队,一直杀到孙权的跟前,要跟孙权单挑,孙权吓得不敢动。这一战,孙权丢人现眼,张辽名扬天下,连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哭了。试想,如果逍遥津之战,是孙策率军,结果会怎么样呢?张辽能赢

  • 汉朝郡国制是怎么诞生的?意义作用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郡国制

    西汉(前202年~8年)两百年间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五岭以南为赵佗所割据(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地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全境只有四十余郡,其中大部分郡属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诸侯王国所有,汉初诸侯王国地位

  • 郡国制和郡县制有什么区别?两者分别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郡国制

    汉代郡国制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

  • 秦朝二世而亡的最大原因:超越时代的郡县制(郡国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朝,郡国制

    作者:长乐夜未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施政主要有以下几点致命弊端,导致了关东六国皆反,秦朝二世而亡:首先、在统一后并未休养生息,百姓并未真正从秦的统一中获得免于战争后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被秦国的徭役征发弄得欲仙欲死,对百姓无恩,苛待百姓,则百姓愿意反秦。其次、 当时秦国根本不该搞彻底郡县制。 群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