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对外关系如何?奈良时代与唐朝的交流

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对外关系如何?奈良时代与唐朝的交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57 更新时间:2024/1/10 11:51:09

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ならじだい710-794),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得到大为发展,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时的日本社会俨然处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但此时对后世的积弊也在形成,班田制难以形成,天皇专职国家的经济发生动摇,中央集权体制因内讧逐渐削弱。于794年,天皇迁都于平安京标志"奈良时代"结束,开始"平安时代"

此时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

8世纪的东亚形势

8世纪前后是东亚各国相对统一的时代,各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均田制和由它脱胎而来的班田制、丁田制,先后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至8世纪中叶达到发展的顶峰。

8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它与阿拉伯帝国东西相峙,成为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与唐朝维持良好的国家关系,通过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是奈良朝和前期平安朝外交政策的核心。

67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结束了半岛上三国鼎立的时代。统一的新罗在唐帝国律令的影响下,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在土地制度上模仿唐的均田制实行丁田制;在文化上唐派出大批留学生,自觉地吸收唐文化。8世纪日本与新罗曾多次交换使节,但由于日本对新罗采取大国主义姿态,将其当作属国看待,所以双方关系恶化。

7世纪末靺鞨族首领在今中国吉林敦化县附近的敖东城建震国。713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自此震国改称渤海国。渤海国曾多次向日本派出使节。从日本史书留下的大量的渤日通聘资料来看,双方的态度是友好的,而渤海国方面尤为积极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渤日政治关系中,始终彻着这样一个矛盾,即日本以

"上国"自居,要求渤海臣服,而渤海国则坚持对等外交。

与唐朝的交流

奈良朝与唐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遣唐使来完成的。

在日本史料中,遣唐使早期称为"遣唐大使" 、"西海使" 、"入唐使"

,后来才正式称作"遣唐使"。与一切其他国家的使节一样,唐朝称之为"朝贡使"。

从630年至894年,日本遣唐使的任命次数,有18次 、19次

、20次等诸说。其阶段的划分也有两期、三期、四期等不同划分。从其派遣目的来看,两期划分法较为合适。前期从630年至669年,一般由2艘船组成,乘员约250

人左右。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力图维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派遣的。后期从702年至894年,船只增至4艘,乘员超过500人。主要是为了全面而系统地输入大唐的先进文化,以促进自己国家的迅速发展和进步。

遣唐使团成员包括:(1)官员。大使一人、副使一至二人、判官一至四人、录事一至四人。有时在大使之上另设押使或执节使一人。他们负责对唐的外交、贸易以及代表团的日生活等事务。押使、执节使、大使和副使,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人物,选任甚为谨慎。除具有外交才能外,还须有堂皇的仪表,优雅的风度,以及有关中国的知识和礼仪方面的较深修养。(2)随行人员。有留学生、留学僧、还学僧、请益生、知乘船事、译语、主神、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卜部、音声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船匠、柁师、挟杪、傔人、杂使、水手长、水手等。

遣唐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外交、学术、科技、工艺、音乐、美术、航海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完成外交使命、吸收先进的唐朝文化、提高航海的成功率。

遣唐使赴唐的航线主要有三条。前期多走北路,后期则改走南岛路或南路。(1)北路。这是自汉和三国以来,中日交通的早期航线。从难波、北部九州的筑紫起航,经壹歧、对马岛至济州岛,然后沿朝鲜半岛西南沿岸北行,自汉江口、瓮津半岛起,折而向西,横渡黄海,至山东半岛之登州或莱州登陆。或自汉江口继续北行,越过鸭绿江口,西航,到辽东半岛之南端,通过庙岛列岛,到登州。此路航期长,但多沿海岸航行,较为安全。(2)南岛路。由北九州的筑紫沿九州岛西海岸南下,经奄美岛、琉球,越东海直达长江口岸。(3)南路。由北部九州的筑紫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岸。南岛路和南路航期虽比北路短,但海难事故较多。

遣唐使团成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饱学之士,或有某种高超技艺的人才,他们将在唐期间学得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回日本,对日本的制度、法律、宗教、教育、文学、乐舞、书法、工艺美术、史学、医药、历法、建筑、体育娱乐、衣食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除了带回先进的文化技术之外,还带回了许多珍货宝物,有些现在还保存在奈良的正仓院。他们的贸易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中日物质交流。

与渤海国的往来

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在世期间,曾努力加强与唐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但在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大武艺却滋生了摆脱唐朝中央政府的倾向。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因为力主与唐朝中央政府合作而受到大武艺的迫害,不得已出奔长安。为了对抗唐朝中央政府和从背后牵制与唐和好的新罗,大武艺便试图争取与新罗交恶的日本结盟。

727年,大武艺派遣高仁义使日,希望与日本结援。

735年大武艺又与唐朝修复了关系。但是,渤海国与新罗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为了牵制新罗,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762年,唐朝册封渤海王的官爵由"郡王"升格为"国王",同时渤海王被授予同新罗王同等的官职检校太尉。渤海国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的日益好转以及东亚国际形势的趋缓,使得渤海国的对日本外交出现了转机,由政治目的转为经济目的。与前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相比,后期出于经济目的的遣使规模有所增大。渤海国的遣使赴日交易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

在奈良时代,渤海国先后派遣使节赴日,共有13次。人数最多的1次是746年,使团成员1100人,船只最多的1次是771年,325人乘17艘船抵日。

与新罗国的关系

奈良时代,新罗遣使日本22次,日本遣使新罗16次。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虽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矛盾和摩擦不断。

722年,新罗在京城的南部建伐郡城,以截断"日本贼路"。731年4月,日本兵船三百艘,越海侵入新罗东部边境,两国在海上交战。738年、742年、743年新罗的三次遣日使均在大宰府被阻。

759年,大权在握的藤原仲麻吕开始计划征讨新罗,企图重温侵略朝鲜半岛的迷梦。6月,他命令大宰府制定征讨新罗的作战书,9月又命令各道在三年内制造

500艘战船。761年,命美浓、武藏两国的40名少年学习新罗语,此后又在各道任命节度使,积极为征讨新罗做准备。后来由于藤原仲麻吕的势力下降、民意不从等原因,最终征讨新罗计划废止。

由于奈良时代日本和新罗关系的不断恶化,进入平安时代不久的799年后,日本与新罗的官方往来正式中止,取而代之的是商人的民间往来。

标签: 奈良时代日本

更多文章

  • 奈良时代的第一位女天皇:元明天皇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明天皇,日本,奈良时代

    元明天皇是日本第43代的天皇,奈良时代的首位天皇,女帝。在位年自707年8月18日(庆云4年7月17日),至715年10月3日(和铜8年9月2日)。元明天皇本名阿倍皇女,和风谥号是"日本根子天津御代丰国成姬天皇"。元明天皇是草壁皇子之妃,文武天皇之母。因草壁皇子、文武天皇先后早逝,元明天皇继承皇位。

  • 奈良时代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奈良时代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奈良时代,日本

    710年,日本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开始日本历史上知名的"奈良时代"(ならじだい710-794),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得到大为发展,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时的日本社会俨然处于国

  • 日本历史:女天皇宠信和尚导致奈良时代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日本,日本历史,日本天皇,奈良时代

    日本奈良时代政变的起因:藤原仲麿是藤原武智麿的第二个儿子,不到四十岁就跻身殿上人之列。749年七月,圣武天皇让位于有藤原氏血统的阿倍内亲王(内亲王即皇女所封之亲王),就是孝谦女帝。同月,藤原仲麿拜为大纳言,并在次月就任新设置的紫微中台的长官——紫微令中卫大将。他的权力逐渐攀升,逐渐凌驾于左大臣橘诸兄

  • 三河大战——湘军吏上最大的一一场败仗(三河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河大战,清朝,三河大捷

    1858太平军和湘军激战三河的三河大战是太平军后期的一一次重要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吏上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有名战例,乜是中国近伐吏上的一一次著名战役.三河镇莅于安徽合肥市界河(令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西面和南面有小南河、杭埠河洨错,周边是大片的圩田,一一望无垠,是庐州(令合肥)西南的重要屏障.

  • 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河大捷,清朝

    1856年夏,伴随着太平军攻入清江南大营的隆隆炮声,太平天国,这个发端于两广的造反政权也迎来了其“国势”的巅峰。但是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上层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诸王之间互相攻伐的内讧惨剧。虽然这场内乱最终因为洪对大部分“当事者”的“清洗”与翼王石达开部的进京“勤王”而暂时平息,但太平

  • 太平军三河大捷,清军悍将李续宾自刎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续宾,清朝,三河大捷

    正当陈玉成 、李秀成大军在江苏浦口二破清军江北大营之际,天京上游清兵在攻陷安徽太湖后,随即兵分两路大举入皖。南路由都兴阿率领进围安庆,北路由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进图庐州。1858年11月初,李续宾在连陷潜山、桐城、舒城后,率六千精兵进逼三河镇。三河在庐州西南五六十里,是庐州的咽喉,也是天京、庐州的粮食

  • 三河大捷中为何湘军精锐六千人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河大捷,清朝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前些日子打下来的大好局面迅速恶化,而他们的死对头“清妖”则大喜过望,迅速反扑,其中在长江上游的战事中,湘军一路反攻。1856年12月,汉阳、武昌陷落。随后湘军猛攻九江,虽然九江守将林启荣拼死抵抗了一年多,但终因寡不敌众,1858年5月,九江失守,林启荣及17000多九江守军无一投

  • 太平军西征为什么刚开始打得很顺后来就一路败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一般现在很多人人云亦云的,都喜欢说东王是太平天国的帅才,而且是唯一的帅才,东王死,太平天国后继无人所以很快衰败。其实当时太平天国最得势的时候就是占领天京,准备北伐这段时间。当时唯一提出正确方案的是丞相罗大纲,罗说:“北伐方案,首先应该平定黄河以南这片区域,然后天王率主力移驾河南,在从安徽,河南分路出

  • 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太平军西征部队拿下汉阳后,分兵进攻湖南,称征湘军。同时武昌也快顺利的拿下,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翼王石达开也抵达武昌总揽全局。但是这个时候,湘军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慢慢理顺了各种因素开始进入角色。很快,湘军将领塔齐布,彭玉麟,攻克湘潭,太平军林绍璋部全军覆没,

  • 太平军西征中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吓的直接撤退?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曾国藩,清朝,太平军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扫清长江上游的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派出精锐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派出胡以晃、赖汉英等人(后来主将换成了石达开)带兵西征,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拿下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安庆和武汉三镇。从1853年5月到1854年2月的仅仅十个月时间,太平军西征的部队已经接连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