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河大捷中为何湘军精锐六千人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

三河大捷中为何湘军精锐六千人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57 更新时间:2024/1/19 1:36:39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前些日子打下来的大好局面迅速恶化,而他们的死对头“清妖”则大喜过望,迅速反扑,其中在长江上游的战事中,湘军一路反攻。1856年12月,汉阳、武昌陷落。随后湘军猛攻九江,虽然九江守将林荣拼死抵抗了一年多,但终因寡不敌众,1858年5月,九江失守,林启荣及17000多九江守军无一投降,全部丧生。10月,天京上游最后一个屏障安庆也被湘军围困。

而在天京外围,1856年钦差大臣德兴阿攻占了扬州,重建了江北大营;1857年钦差大臣和春和帮办大臣刘国梁重新建立江南大营,12月打下了镇江,1858年初,兵峰直接抵达天京城的雨花台,太平军此时最后两员大将,陈玉成李秀成则准备天京破围,在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深入安徽。安徽清军完全不是太平军对手,8月23日,太平军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

趁此机会,湘军准备继续东进,曾国藩派遣悍将李续宾带领6000大军一路东下,目的是驰援安徽战场,李续宾一路猛进,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多地,可谓是高唱凯歌,忘乎所以的李续宾的下一个目标是庐州的三河镇。

三河镇离皖北庐州不足百里,是水陆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是太平军在安徽北部的重要军事据点和军火物资补给站。李续宾希望打下这里,堵住这里的太平军。

然而李续宾显然是低估了太平军的机动力,在打破江北大营之后,太平军骁将陈玉成立刻挥师西进,包抄到了三河的后路;同时,庐州的守军也联合北边的捻军一起南下,李续宾的部队成了孤军,接着李秀成也带兵来了,十几万太平军陆续汇集三河,李续宾这6000人完了。

此时的李续宾发现自己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反包围了,他立马请求九江和桐城派遣援军,但同时他也是个冒进的人,其没有听从建议先进撤退到桐城,而是准备独自进攻!

1858年11月15日凌晨,李续宾主动发起攻击陈玉成军,结果此时突然起了大雾导致敌我难分,而陈玉成和李秀成的主力迅速赶到并痛打湘军,三河镇的太平军守将吴定归也率军出击,攻破李续宾的多座营垒。

李续宾不愧是悍将,这种情况下还连续冲击数十次并杀死2000多名太平军,然而却无法冲出重围。

接下来,各路太平军陆续汇达,李续宾成了瓮中之鳖。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之后,湘军6000余人全军覆灭,李续宾,曾国藩弟弟曾国华以及大小官员400余人全部丧生,皖南大定。

标签: 三河大捷清朝

更多文章

  • 太平军西征为什么刚开始打得很顺后来就一路败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一般现在很多人人云亦云的,都喜欢说东王是太平天国的帅才,而且是唯一的帅才,东王死,太平天国后继无人所以很快衰败。其实当时太平天国最得势的时候就是占领天京,准备北伐这段时间。当时唯一提出正确方案的是丞相罗大纲,罗说:“北伐方案,首先应该平定黄河以南这片区域,然后天王率主力移驾河南,在从安徽,河南分路出

  • 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太平军西征部队拿下汉阳后,分兵进攻湖南,称征湘军。同时武昌也快顺利的拿下,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翼王石达开也抵达武昌总揽全局。但是这个时候,湘军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慢慢理顺了各种因素开始进入角色。很快,湘军将领塔齐布,彭玉麟,攻克湘潭,太平军林绍璋部全军覆没,

  • 太平军西征中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吓的直接撤退?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曾国藩,清朝,太平军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扫清长江上游的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派出精锐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派出胡以晃、赖汉英等人(后来主将换成了石达开)带兵西征,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拿下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安庆和武汉三镇。从1853年5月到1854年2月的仅仅十个月时间,太平军西征的部队已经接连拿

  • 太平军西征——三次进入陕西,两次包围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我们都知道,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由广西入湖南、湖北,再到江苏,定都天京,多年的南征北战,活动范围多围绕江淮一带。但今天小佛要说的,是太平天国的一支远征军,他们曾三次打到陕西,两次包围西安,最后还打到了甘肃。事情还得从1861年说起,当时安庆包围战失败,英王陈玉成被迫退守庐州城。安庆是金陵的门户,安庆

  • 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登,孙策平江东之战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

  • 三国风云:英雄孙坚、霸主孙策、帝王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坚,孙策,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也许大家都应该清楚,江东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镇四方,尤其是“江东猛虎”的孙坚;号称“小霸王”的孙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哪个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提及这些人,人们大概往往会用一个“英雄”来形容,然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英雄”显然不足以包罗万象,因为英雄毕竟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帝王,不同于权

  •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

  •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策,霸主,三国,孙策平江东之战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

  • 曹操与袁绍对战时孙权与孙策是怎样占据江东的(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三国,袁绍,孙权,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

    正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南方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占据了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就是由孙策、孙权两兄弟打下的东吴江山。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大军。父亲死后,孙策便带着一路人马,投奔了袁术。袁术虽然非常欣赏孙策这位少年英雄,但他对孙策存有戒心,一直没有

  • 董卓之乱的背景 董卓是如何夺得大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卓,东汉,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到192年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3年。3年时间虽短,社会却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