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本历史:女天皇宠信和尚导致奈良时代政变!

日本历史:女天皇宠信和尚导致奈良时代政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450 更新时间:2024/1/2 12:49:49

日本奈良时代政变的起因藤原仲麿是藤原武智麿的第二个儿子,不到四十岁就跻身殿上人之列。749年七月,圣武天皇让位于有藤原氏血统的阿倍内亲王(内亲王即皇女所封之亲王),就是孝谦女帝。同月,藤原仲麿拜为大纳言,并在次月就任新设置的紫微中台的长官——紫微令中卫大将。他的权力逐渐攀升,逐渐凌驾于左大臣橘诸兄和右大臣藤原丰成(武智麿长子,仲麿之兄)之上。

藤原仲麿竭力维护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需要的律令制,时隔十四年后,再度下令班田,并且调整服役男丁的年龄,以减轻百姓负担。但对于当时的朝局来说,这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圣武天皇在位的时候就笃信佛教,下令各国都要建设国分寺和国分尼寺,在京都附近也大修寺院,建造大佛,耗费巨资,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圣武天皇虽然退位,身为上皇,这种行为却并未停止。因此藤原仲麿的执政,未必能给底层民众带来多少好处,但却得罪了相当多的贵族,尤其是新兴庄园主阶层。

一方面因为执政者的专权,反对派想要推翻执政者,另方面执政者为了镇压反对派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两方面矛盾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终于点燃了“橘奈良麿之变”的导火索。且说天平胜宝八年(756年)五月,圣武上皇去世,遗命以天武天皇之孙道祖王为东宫。然而据说这位道祖王在为上皇服丧期间私与侍童淫乐,行为举止极度龌龊并且不敬,于是次年三月即被废黜了东宫之位。

道祖王是否真的那么不堪呢?现在普遍认为,那是藤原仲麿的阴谋或者刻意诽谤所致——就象中国汉代被权臣霍光废掉的昌邑王一样。总之,为了立新东宫之事,孝谦女帝召集众臣商议,仲麿力排众议,拥戴和自己关系亲近的舍人亲王之子大炊王。最终,大炊王成为储君,仲麿的权势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他遂于第二年推动孝谦女帝下诏,施行其父藤原不比等制定但搁置了整整三十九年的《养老律令》。

这是天平胜宝八年(757年)五月间的事,到了七月,橘诸兄之子橘奈良麿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了,利用百姓苦于寺院佛像建造之机,联合对藤原仲麿不满的皇族和大伴、佐伯等氏族,策划发动政变。当时平城宫正在修缮,孝谦女帝在田村宫议政,橘奈良麿的计划是,首先在田村宫暗杀藤原仲麿,然后废黜大炊王的东宫之位,并逼女帝退位,在盐烧、道祖、黄文、安宿四王中选择一人继承天皇宝座。然而组织中出现了叛徒,山背王和中卫府舍人上道斐太先后将政变阴谋密告孝谦女帝和藤原仲麿,女帝和仲麿先下手为强,火速逮捕了阴谋策划者,将橘奈良麿和黄文王等首谋者处以极刑,将协从四百余人尽数流放。

或许是为了纪念平安度过危机,当年八月十八日,下诏改元为天平宝字。天平宝字二年(758年)八月,孝谦女帝退位出家,东宫大炊王登基,就是淳仁天皇。这时候,日本仿唐之风达到了顶点,竟然把官名也全都按照中国的习俗加以修改,藤原仲麿就被任命为左大臣,改称“太保”,还下赐了新名“惠美押胜”。两年后,他又升任为太政大臣,称“太师”。

太师惠美押胜所以能够一帆风顺、青云直上,主要靠了两个大后台的支撑,一个是圣武天皇的皇后藤原光明子,另外一个就是孝谦女帝。然而光明皇后在760年去世了,而孝谦女帝(此时为上皇)也因为僧人道镜的问题于762年开始和淳仁天皇相对立,惠美押胜站在天皇一边,结果把上皇给彻底得罪了。

道镜为河内国人,出自弓削氏,初从义渊修习法相宗,后长住东大寺。752年,他应孝谦女帝之邀入宫做道场,761年更藉看病之机受到已经退位的女帝的宠信。传说孝谦上皇和道镜的关系很不一般,这不免令人联想起武则天身边的白马寺主持薛怀义……然而就算道镜真是上皇的面首吧,以日本的婚姻习俗来说,这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大罪,然而惠美押胜偏偏极端反感道镜,数次怂恿淳仁天皇向上皇进言,要将道镜赶出京去。

有传说惠美押胜也曾是孝谦女帝的入幕之宾,因此当上皇抛弃了他,转而钟意道镜后,他才会如此愤懑不满。总之,因为道镜问题,上皇和天皇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天平宝字六年(762年)六月,上皇从隐居处迁回平城京,并宣布剥夺淳仁天皇的权力,国家大事和人事赏罚都由自己颁诏施行——退位的天皇以上皇之名重掌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日后“院政”的滥觞。

淳仁天皇和惠美押胜为了反击上皇的专断,开始秘密策划,由押胜一族控制了禁卫军的指挥权以及近畿地区数国的行政权。天平宝字八年(764年)九月,淳仁天皇任命惠美押胜为都督四畿内、三关、近江、丹波、播磨国兵事使,并命令以上地区每国征召二十人以充禁卫。押胜秘密下达了每国征集六百人的动员令,以演习为名聚集和训练士兵,准备起事。

惠美押胜犯了一个大错误,想要打击上皇势力,早在孝谦上皇返回平城京的时候就该动手了,等到上皇重掌政权两年以后再想发动政变,时机已经错失,人心早就转向。果然,计划被告发,上皇立刻派山村王到中宫院夺取了御玺,旋即宣布押胜为逆贼,剥夺其官位和俸禄。这是九月十一日的事情,当晚,惠美押胜逃出平城京,首先想要逃往近江,后又转道越前,都被上皇派人截断了去路,他进退失据,最终于十八日在高岛郡的胜野鬼江附近被逮捕,就此人头落地。

押胜一族及其党羽被孝谦上皇斩杀殆尽,就连淳仁天皇也无法幸免,十月九日遭到废黜,随即被流放去了淡路岛。上皇再次登上天皇宝座,史称称德女帝。随着惠美押胜之死,藤原南家也就此衰弱了。

更多文章

  • 三河大战——湘军吏上最大的一一场败仗(三河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河大战,清朝,三河大捷

    1858太平军和湘军激战三河的三河大战是太平军后期的一一次重要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吏上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有名战例,乜是中国近伐吏上的一一次著名战役.三河镇莅于安徽合肥市界河(令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西面和南面有小南河、杭埠河洨错,周边是大片的圩田,一一望无垠,是庐州(令合肥)西南的重要屏障.

  • 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河大捷,清朝

    1856年夏,伴随着太平军攻入清江南大营的隆隆炮声,太平天国,这个发端于两广的造反政权也迎来了其“国势”的巅峰。但是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上层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诸王之间互相攻伐的内讧惨剧。虽然这场内乱最终因为洪对大部分“当事者”的“清洗”与翼王石达开部的进京“勤王”而暂时平息,但太平

  • 太平军三河大捷,清军悍将李续宾自刎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续宾,清朝,三河大捷

    正当陈玉成 、李秀成大军在江苏浦口二破清军江北大营之际,天京上游清兵在攻陷安徽太湖后,随即兵分两路大举入皖。南路由都兴阿率领进围安庆,北路由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进图庐州。1858年11月初,李续宾在连陷潜山、桐城、舒城后,率六千精兵进逼三河镇。三河在庐州西南五六十里,是庐州的咽喉,也是天京、庐州的粮食

  • 三河大捷中为何湘军精锐六千人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河大捷,清朝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前些日子打下来的大好局面迅速恶化,而他们的死对头“清妖”则大喜过望,迅速反扑,其中在长江上游的战事中,湘军一路反攻。1856年12月,汉阳、武昌陷落。随后湘军猛攻九江,虽然九江守将林启荣拼死抵抗了一年多,但终因寡不敌众,1858年5月,九江失守,林启荣及17000多九江守军无一投

  • 太平军西征为什么刚开始打得很顺后来就一路败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一般现在很多人人云亦云的,都喜欢说东王是太平天国的帅才,而且是唯一的帅才,东王死,太平天国后继无人所以很快衰败。其实当时太平天国最得势的时候就是占领天京,准备北伐这段时间。当时唯一提出正确方案的是丞相罗大纲,罗说:“北伐方案,首先应该平定黄河以南这片区域,然后天王率主力移驾河南,在从安徽,河南分路出

  • 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太平军西征部队拿下汉阳后,分兵进攻湖南,称征湘军。同时武昌也快顺利的拿下,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翼王石达开也抵达武昌总揽全局。但是这个时候,湘军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慢慢理顺了各种因素开始进入角色。很快,湘军将领塔齐布,彭玉麟,攻克湘潭,太平军林绍璋部全军覆没,

  • 太平军西征中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吓的直接撤退?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曾国藩,清朝,太平军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扫清长江上游的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派出精锐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派出胡以晃、赖汉英等人(后来主将换成了石达开)带兵西征,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拿下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安庆和武汉三镇。从1853年5月到1854年2月的仅仅十个月时间,太平军西征的部队已经接连拿

  • 太平军西征——三次进入陕西,两次包围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我们都知道,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由广西入湖南、湖北,再到江苏,定都天京,多年的南征北战,活动范围多围绕江淮一带。但今天小佛要说的,是太平天国的一支远征军,他们曾三次打到陕西,两次包围西安,最后还打到了甘肃。事情还得从1861年说起,当时安庆包围战失败,英王陈玉成被迫退守庐州城。安庆是金陵的门户,安庆

  • 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登,孙策平江东之战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

  • 三国风云:英雄孙坚、霸主孙策、帝王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坚,孙策,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也许大家都应该清楚,江东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镇四方,尤其是“江东猛虎”的孙坚;号称“小霸王”的孙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哪个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提及这些人,人们大概往往会用一个“英雄”来形容,然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英雄”显然不足以包罗万象,因为英雄毕竟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帝王,不同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