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原因是什么?

太平军为什么会打赢“三河大捷”这场生死存亡之战?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30 更新时间:2024/1/23 5:36:49

1856年夏,伴随着太平军攻入清江南大营的隆隆炮声,太平天国,这个发端于两广的造反政权也迎来了其“国势”的巅峰。但是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上层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诸王之间互相攻伐的内讧惨剧。虽然这场内乱最终因为洪对大部分“当事者”的“清洗”与翼王石达开部的进京“勤王”而暂时平息,但太平天国也因此而元气大伤。不久,仅存的“首义诸王硕果”翼王石达开因不堪洪秀全的猜忌愤而率本部“离京西征”,更使这个政权变得无比虚弱。

而就在此时,在清政府一批军政要员的呼吁下,湘军统帅曾国藩重新出山,并对围剿“长毛”(即太平军)的计划进行布置。为了达到在短时间内消灭太平天国政权的目的。曾专门委派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李续宾来统领东征的湘君主力。而李显然不负其所望,不仅协助湖北清军攻破了太平军在赣北的重镇九江,还歼灭了近两万的富有作战经验的太平军精锐。

为了扩大战果,骄横的李续宾稍作休整后即率军进入皖中,企图将尖刀直插到太平天国的心脏上。但是李的这步险棋显然并未“大功告成”,反而在孤军深入中被太平军全歼于三河地区。摇摇欲坠的“天国”也因这场胜利而暂时转危为安,又苟延残喘了六年之久。那么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其是如何打赢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的呢?

防守部队的“满分配合”

先说皖中地区太平军的防御力量表现如何。安徽中部因其作为南京屏障与能够为太平军提供丰厚的钱粮的优势条件而颇受天国上层重视。虽然后来因天国内讧与继之而来的“翼王出走”而使这个地区防御力量大大削弱,但洪秀全等仍为此地区的经营煞费苦心,并在此地区屯驻了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部队,除此之外,太平军又历来以擅守闻名(极善于构筑一定技术含量的防御工事),这便更使太平天国三河守军如虎添翼。因此清军从此地区的突破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李续宾将兵锋直指皖中重镇庐州(即合肥)的同时,太平军在自身守备力量有限的前提下还派出了小股的机动部队运动至外线进行骚扰与阻滞,也为其后方的防御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在李续宾所部直接进攻皖中枢纽三河镇的时刻,太平军还专门在镇外布置了土墙配配备以防守部队以实现互为声援的防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湘军的进攻锋芒形成了减弱的作用。在后来太平军援兵开到后,守军更是在吴定规的指挥下积极出击为援兵分担压力,皖中地区的太平军防御部队这番努力可算是“满分配合”了。可是毕竟其兵力有限(又是分散防守),所以战争胜利的希望还是被寄托在了其援兵身上。

英王陈玉成可算是太平军中的风云人物了,其十二岁参军,在西征军进攻武昌时第一个杀上城头,而在后来太平军第一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役中,其凭借着孤身一人驾一小舟杀入被重重围困的镇江城送信从而使太平军里应外合大破清军的赫赫战功,在太平军经历内讧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更是成为了太平天国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

在其得知安徽中部(也是其大本营)被围后,其除第一时间率轻骑赶回皖中并布置部队包抄清军后路外,又向李秀成等部及时送出了“求救信息”,而其及时有效的部署调动也在无声无息中使三河地区的太平军与清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虽然说后来所传的10万太平军对战七千清军略有夸张之处。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兵法精髓,英王陈玉成也算是参透其中一多半了。

在陈玉成所统率的一部开抵战场之后,湘军李续宾部也察觉到了太平军援兵进入战场的动向。其当即布置“六营人马”积极出击对陈玉成部发起反冲锋。而陈玉成部此时主力因时间仓促等原因尚未拧成一个拳头,再加上太平军所部同进犯清军相比在作战经验积累与武器配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刚到达不久即陷入同清军打援部队的僵持中,英王的“口袋阵”极有可能功亏一篑,但就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秀成所部也顺势到达了战场,并在浓雾掩护下发动了攻击。

三河守军也倾巢出动,李续宾所部终在“三方联合打击”的压力下(清湖广总督官文曾得到李续宾求救文书,但却置之不理)全军覆没。太平天国也因此而转危为安。如果说李续宾是一只骆驼的话,那么李秀成作为压垮其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丝毫不为过了。

标签: 三河大捷清朝

更多文章

  • 太平军三河大捷,清军悍将李续宾自刎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续宾,清朝,三河大捷

    正当陈玉成 、李秀成大军在江苏浦口二破清军江北大营之际,天京上游清兵在攻陷安徽太湖后,随即兵分两路大举入皖。南路由都兴阿率领进围安庆,北路由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进图庐州。1858年11月初,李续宾在连陷潜山、桐城、舒城后,率六千精兵进逼三河镇。三河在庐州西南五六十里,是庐州的咽喉,也是天京、庐州的粮食

  • 三河大捷中为何湘军精锐六千人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河大捷,清朝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前些日子打下来的大好局面迅速恶化,而他们的死对头“清妖”则大喜过望,迅速反扑,其中在长江上游的战事中,湘军一路反攻。1856年12月,汉阳、武昌陷落。随后湘军猛攻九江,虽然九江守将林启荣拼死抵抗了一年多,但终因寡不敌众,1858年5月,九江失守,林启荣及17000多九江守军无一投

  • 太平军西征为什么刚开始打得很顺后来就一路败退?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一般现在很多人人云亦云的,都喜欢说东王是太平天国的帅才,而且是唯一的帅才,东王死,太平天国后继无人所以很快衰败。其实当时太平天国最得势的时候就是占领天京,准备北伐这段时间。当时唯一提出正确方案的是丞相罗大纲,罗说:“北伐方案,首先应该平定黄河以南这片区域,然后天王率主力移驾河南,在从安徽,河南分路出

  • 湘军反攻后,太平军西征战场的胜势很快全面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太平军西征部队拿下汉阳后,分兵进攻湖南,称征湘军。同时武昌也快顺利的拿下,这时的太平天国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声威大震,翼王石达开也抵达武昌总揽全局。但是这个时候,湘军这个可怕的对手也慢慢理顺了各种因素开始进入角色。很快,湘军将领塔齐布,彭玉麟,攻克湘潭,太平军林绍璋部全军覆没,

  • 太平军西征中曾国藩为什么会被吓的直接撤退?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曾国藩,清朝,太平军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扫清长江上游的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在派出精锐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派出胡以晃、赖汉英等人(后来主将换成了石达开)带兵西征,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拿下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安庆和武汉三镇。从1853年5月到1854年2月的仅仅十个月时间,太平军西征的部队已经接连拿

  • 太平军西征——三次进入陕西,两次包围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军西征,清朝

    我们都知道,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由广西入湖南、湖北,再到江苏,定都天京,多年的南征北战,活动范围多围绕江淮一带。但今天小佛要说的,是太平天国的一支远征军,他们曾三次打到陕西,两次包围西安,最后还打到了甘肃。事情还得从1861年说起,当时安庆包围战失败,英王陈玉成被迫退守庐州城。安庆是金陵的门户,安庆

  • 陈登打过吕布气死孙策却口吐怪虫而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登,孙策平江东之战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在《三国演义》中…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

  • 三国风云:英雄孙坚、霸主孙策、帝王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坚,孙策,孙权,孙策平江东之战

    也许大家都应该清楚,江东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镇四方,尤其是“江东猛虎”的孙坚;号称“小霸王”的孙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哪个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提及这些人,人们大概往往会用一个“英雄”来形容,然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英雄”显然不足以包罗万象,因为英雄毕竟不同于政治,不同于帝王,不同于权

  •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

  •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孙策平江东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策,霸主,三国,孙策平江东之战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