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卡洛登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最后结果如何

卡洛登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最后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95 更新时间:2023/12/19 8:17:42

卡洛登战役(Battle of Culloden) ,又称德拉莫西沼地之战Battle of Drummossie Moor。

1746年詹姆斯党叛乱的最后的决定性的一战。

1746年的卡洛登战役是詹姆斯党人在不列颠岛上的最后一次挣扎,也是苏格兰高地部落最后一次大规模叛乱。结果以英军对詹姆斯党人高地部落的大屠杀告终。这场战役往往被好事者渲染成另一部《勇敢的心》,是弱小的被压迫者对强大的压迫者的一次反抗,是兵器和热兵器的跨时代对抗,是苏格兰中世纪浪漫主义在18世纪的延续。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谈谈双方在卡洛登战役的兵力数量吧。簇拥在白色蔷薇旗下的军队数量达到7000多人和12门火炮,对面的英军则是8000多人和16门火炮。很显然,就双方兵力而言,哪怕不是旗鼓相当的,至少也不是力量悬殊的。关于卡洛登战役是一场冷兵器和热兵器的跨时代对抗又是弥天大谎,了解过詹姆斯党人军队构成的人绝不会相信这种无知言论。

指挥詹姆斯党人军队的美子查理斯(小王位觊觎者)不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的父亲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二世国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位波兰公主,他出生在罗马。他1745年登陆不列颠岛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乘座两艘共载炮82炮的军舰从法国返回的。随船而来的还有法国对他的支持——1000多名低地籍、法籍、苏格兰籍、爱尔兰籍的佣兵。

那些佣兵们是查理斯王子的主力。自上个世纪的英国内战结束后,大量涉嫌叛国罪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流落欧洲大陆,充当佣兵维持生计,在法国和西班牙都有成建制的苏格兰籍或爱尔兰籍的外籍步兵团,他们乐意参与任反对汉诺威王朝的一切事业,在法国的帮助下,查理三世招募到了他们。低地籍佣兵是欧洲有名的佣兵,雇佣价格比同行黑森人高得多。法国提供了一些军官和技术人员。

无论是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抑或是低地人和法国人,他们都使用火器并熟悉欧洲流行的线列战术(排队枪毙)。在查理三世登陆后不久,他还得到一些在苏格兰政府军中服役的英格兰士兵的支持。待到卡洛登战役爆发时,詹姆斯党人军队中的职业军人数量已经达到2000多人之众。

7000人减去2000人剩下的5000人是拥护查理斯王子的苏格兰高地部落武士。和大家印象中不同的是,这些骜不驯的高地部落武士装备火器的数量比他们装备冷兵器的数量多得多。

在16世纪以前,苏格兰高地部落武士习惯携带沉重的斧头和双手剑,在战场上以密集的阵型敌人发动突击。进入17世纪后,由于火器的广泛应用,高地人抛弃了沉重的斧头和双手剑,拾起了轻便护手剑和小圆盾。为了更好地应对火器的挑战,这些有着精湛冷兵器使用技巧的战士们还开始适量地装备手枪和步枪。

他们的战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以密集的步兵方阵发动突击,转而发展成一个个按亲缘关系从10几个到数十个战士组成的小编队。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装备步枪和手枪,再由这些小编队组成一个松散的大方队。

不过他们没有放弃鲁莽的习性,他们依旧酷爱突击。他们喜欢占据高地或者上坡的阵地,以便居高临下对敌人发起排山倒海式的中世纪冲锋。在他们冲到距离敌人50到60码这个火枪有效射程时,他们当中手持火枪的战士会向敌人零星射击,然后正面接受敌人一轮足以击倒数百人的齐射。通高地人如果能承受这波伤亡巨大的瞬间打击,那么他们就会如愿以偿地冲进敌军横队里,和敌人展开冷兵器格斗。在没有卡座刺刀以前,高地人的这种冲锋方式是难以抵挡的。在卡洛登战役之前,高地人曾创造了自损800斩杀2000英军的传奇战绩。

英军在卡洛登战役结束后搜寻死者(主要是高地人,他们在第一线死的人最多)战利品时,缴获了2000多个火枪枪机部件,护手剑仅缴获了190把。

那为什么同样拥有大量火器和专业战士的詹姆斯党人,会在卡洛登战役中败得如此之惨,数千人横尸荒野,英军只损失数百人?这就和詹姆斯党人的指挥官查理斯王子的愚蠢密不可分。

查理斯王子没有接受手下军官们关于撤退的正确建议。反而听从高地部落酋长要求迅速和英格兰人决一死战的意愿,把战场选择在一片墙垣、沼泽、草地交错的开阔荒野上,并把高地人部署在第一线主动进攻已经构建了完备野战阵地的英军,自己率领职业军人在二线。

这些致命的错误导致随后的惨败。犬牙交错的地形让高地人无法完全发挥高地冲锋的实力,他们只能小股股地顶着子弹和霰弹的杀伤靠近英军,然后在已经装备卡座刺刀的英军面前无计可施。溃败的高地人引起了雪崩式的效应,二线的职业军人一枪未发便被溃军冲散。

悔恨不已的查理斯王子抛弃了他在不列颠的支持者,灰溜溜地逃回法国,结束了这场闹剧。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詹姆斯党人再也没有能力掀起像1745年这样的叛乱了,汉诺威王朝的地位安泰。

标签: 卡洛登战役英国

更多文章

  • 小王位觊觎者是谁?小王位觊觎者生平简介(卡洛登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小王位觊觎者,英国,卡洛登战役

    小王位觊觎者(1720年12月31日一1788)即斯图亚特家族的查理·爱德华·斯图亚特Charles Edward Stuart,又称“小王子查理”,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长子,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孙。自称理查三世,他领导了著名的1746年苏格兰叛乱,虽然最终于卡洛登战役失败,但其表现的浪漫英雄主义长久

  • 关于汤迪比战役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汤迪比战役,摩洛哥

    “汤迪比战役”对西非历史影响甚大。随着摩洛哥占领桑海王国的心脏地区,原来许多依附于桑海的君侯国纷纷自立。桑海既无力驱逐摩洛哥,也无力羁縻各君侯国。至于摩洛哥人,在西苏丹各族人民看来,它是异族入侵者,因而也不愿屈服。摩洛哥人的政权是建立在异族征服基础上的军事专制政权,与西非固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之间没有什

  • 汤迪比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汤迪比战役,摩洛哥

    1590年,曼苏尔任命朱达尔帕夏为远征军司令,率军从马拉喀什出发。阿斯吉亚·伊夏克二世得悉摩洛哥入侵的情报后,并没有及时派兵阻击,同时对填塞撒哈拉沙漠中的水井、断绝敌军水源的措施犹豫不决。朱达尔得以迅速进军,于1591年2月底到达尼日尔河的卡拉巴拉。当摩洛哥军队向加奥进击时,伊夏克二世才急忙集合部队

  • 汤迪比战役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汤迪比战役,摩洛哥

    1578年,摩洛哥军队为捍卫民族独立同葡萄牙军队在马哈赞河畔进行决战,葡军全军覆没,史称“三王之战”,亦称马哈赞河之战或葡摩战争。战后,摩洛哥的发展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三王之战后艾哈迈德一跃成为摩洛哥的君主,并号称“曼苏尔”(常胜者)。曼苏尔学识渊博,被称为“哈里发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哈里发”,善于治

  • 曼齐刻尔特战役:拜占庭的帝国末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拜占庭帝国,曼齐刻尔特战役,塞尔柱突厥人

    11世纪时的小亚细亚地区,正是拜占庭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两大强权的争雄之地。彼时的拜占庭帝国已有700余年历史,在与两代西亚王者萨珊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时期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在与周边民族漫长的交战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组织有序的步骑兵奉行

  • 曼齐刻尔特战役拜占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战后情况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拜占庭帝国,曼齐刻尔特战役,塞尔柱突厥人

    在这天的战斗中,罗曼努斯违背了“智者”利奥在《战术学》中规定的与突厥人作战的原则,因而注定要失败。诚然,罗曼努斯尽力按第一个原则,即要尽快从正面与敌交战的原则去做了,然而,未等罗曼努斯赶到,塞尔柱人早已乘快骑撤退到几英里以外。与此同时,他们以骚扰战术猛击罗曼努斯的两翼。由于罗曼努斯的大部分步兵已被塔

  • 曼齐刻尔特战役: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拜占庭帝国,曼齐刻尔特战役,塞尔柱突厥人

    曼齐刻尔特战役,为公元1071年8月26日发生的一场拜占庭-塞尔柱战争,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其中拜占庭决定性战败和其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导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安那托利亚和亚美尼亚的统治权。此役为拜占庭帝国带来了持久的灾难,它成为了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并使拜占庭国内的冲突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

  • 曼齐刻尔特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拜占庭帝国,曼齐刻尔特战役,塞尔柱突厥人

    曼齐刻尔特会战爆发前的半个世纪是拜占庭帝国极其强大的一段时期。巴西尔二世不仅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而且是个富有才干的统帅。他曾灭亡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因此得到一个贴切而不文雅的绰号:“保加利亚人的屠夫”。但当他于1025年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不久,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便趁拜占庭军队士气低落和战

  • 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的背景(吉伦特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路易十六出逃事件,法国,吉伦特派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The Flight to Varennes,1791年6月20-21日)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化的事件之一,对大革命的发展和法国王室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易十六的出逃对法国历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若他当时决定留在巴黎支持宪法,法国很可能会沿着君主立宪制的方向发展,

  • 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布里索的生平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法国大革命,吉伦特派,布里索

    雅克-皮埃尔·布里索, 法国政治家,记者。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早年当过律师事务所职员。曾因出版反对专制政体的小册子而被囚禁。后去英国旅行。在英国曾为《欧洲通讯》编辑部撰稿。布里索1754年1月15日出生在沙特尔城附近的瓦维尔村,是小饭馆主人的第十三个儿子。他曾在沙特尔市某律师事务所任职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