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孔多塞,也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孔多塞悖论)

法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孔多塞,也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孔多塞悖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602 更新时间:2023/12/26 22:27:33

孔多塞(1743.9—1794.3) 是法国18 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

米什莱)。如果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的一场实践,那么,孔多塞就是亲身参与了这场伟大实践的几乎全过程( 一般把1794 年7

月的热月政变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终结)

的唯一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法国巴丹德夫妇在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夕发表的这部著作,正是从这个重要的历史连接点上,人们绘制出一幅知识分子从政的悲壮画卷:一个在抽象思维世界中致力于哲学思辨的知识分子卷入现实的政治斗争,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法国大革命前夕,让·安托万- 尼古拉·卡里塔·德·孔多塞处于颇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他出身于外省一个小贵族家庭,25 岁时已成为著名数学家,32

岁时担任了法国科学院任秘书,39

岁时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他享有盛名,兼任柏林科学院和彼得堡科学院的院士,同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均有来往。他于1785

年发表的《简论分析对从众多意见中作出决断的概率的应用》,是在概率论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卓越论。作为伏尔泰和达朗贝尔的亲密朋友,他参与了启蒙运动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首次增补工程。他是达朗贝尔、伏尔泰和蒂尔戈的“精神之子”:百科全书派的主将达朗贝尔启发了他的科学天才和大公无私;他从伏尔泰身上学到了为社会正义而斗争;他参与了重农学派经济学家蒂尔戈(

经济学界译作杜尔哥或杜阁) 主持的经济政治改革,在蒂尔戈的感染下,他对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多塞虽然处境优越,却总是站在弱者一边,追求社会正义。对于朝末期司法上的许多错案,他都坚决地与之斗争;他是黑人的朋友,反对贩卖黑奴和奴隶制度;他是新教徒和犹太人的朋友,为他们的公民权得到承认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为妇女争取同男人的平等权利而大声疾呼,是第一个也许也是当时唯一的“女权主义者”;他反对死刑,是最先主张废除死刑的思想家之一。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了政治斗争,属于自由派贵族的极左翼。作为一个具有数学家头脑的哲学家和具有贵族气质的革命家,他试图重新规划人类社会生活。在制宪议会时期,他是首先提倡共和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立法议会时期,他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一个世纪之后,法国公立教育的创立者们正是从他这里受到了启示;在国民公会时期,他主持起草了一部其时最民主的宪法。在对路易十六的审判中,他从自己的废除死刑的信念出发,毅然投票反对处死国王。在政治斗争中,他竭力主张共和派联合。他虽然同吉伦特派接近,但当他们热衷于宗派斗争时,他疏远了同他们的关系,却又不因此而跟山岳派结盟。

在山岳派掌权的“恐怖时期”,他遭到追捕,被迫隐居巴黎达9个月之久。这期间,他凭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记忆力,写出了后来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阐述了人类能够无限完善自身的进步思想,对19

世纪的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界认为,该书中许多闪光的新思想为后来的卡尔·马克思和实证哲学家孔德等所汲取。

随着山岳派推行的“恐怖政策”日甚一日,孔多塞为了给妻子和女儿留条生路,与妻子协议离婚;为了不至殃及其女保护人,他偷偷离开藏身地而流落荒郊,旋即被捕入狱,两天后死于囚室,时年51

岁。他是中风而死还是服毒自杀,至今还是个谜。

孔多塞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的思想是符合人类进步潮流的。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均通过后来的1848

年革命实现了。早期的法国社会主义者让·饶勒斯说,孔多塞的思想是共和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竭力反对的死刑也在两百年后,即1982

年的法国得以废除。而将他这一主张变成法律的正是本书的作者之一、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大律师、教授,时任司法部长、现任宪法委员会主席的罗贝尔·巴丹德。本书引用孔多塞的一句话作卷头语,似可理解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出发点:“任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更多文章

  • 投票悖论是什么?孔多塞悖论的发展与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多塞悖论,法国

    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起源历史孔多塞

  • 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孔多塞(孔多塞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多塞,吉伦特派,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孔多塞悖论

    孔多塞(Condorcet,Marie-Jean-Antoine-Nicolas-Caritat,Marquis de,1743.9.17-1794.3.29),又译康多塞。孔多塞是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政治上属于吉伦特派。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

  • 吉伦特派什么时候出现的?吉伦特派的历史意义(孔多塞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吉伦特派,法国,孔多塞悖论

    吉伦特派(Girondist),有时称"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长棍面包派"(Baguette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和国民公会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该派着名的活动人士包括雅克·皮埃尔·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罗兰夫妇、皮埃尔·维克杜尼昂·韦尼奥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纳粹党卫军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苏联,德国

    东线战场上,无论是从41年的巴巴罗莎计划再到台风计划,从库尔斯克会战再到最后的哈尔科夫战役,从柏林战役在到春醒行动,武装党卫军的表现无疑都是最出色的,在党卫军骷髅师所经历的恶战中,无疑最令该师官兵难忘的恶战就是从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的德米扬斯克战役,这场历时将近半年的恶战令骷髅师的减员数量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德国骷髅师的血腥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德国,苏联

    包围圈里,有的士兵被炸断手腕依然持续反抗,而打光了子弹的士兵甚至在撕咬对方士兵,他们用残损的牙齿和流血的躯体做着最后的冲击。不少德军士兵用刺刀发狂得戳着早已死去的敌人,这个瞬间他们已经处在了最癫狂的状态,没有人能听到四周的呼喊,也没有人能停下手中的厮杀,在这场“绞肉机”战役中,唯有献血是他们唯一的语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苏联,德国

    希特勒在1942年春季所面临的情况,已经与9个月前大不相同了。在那个时候,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他的部队在苏联境内势如破竹,英国被孤立了,美国也畏缩不前,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中立。1941年11月德军发动了旨在攻占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行动,但攻势在严酷的冬天及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军预备队前很快停滞了。德军的进

  • 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堂堂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轻易地在不到一个月内被苏军所打败,其军事上战败的原因实在是令人值得深思。首先,1944年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3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那群优秀低级和中级指挥官很多都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

  • 巴格拉季昂行动双方损失如何?双方装备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巴格拉季昂行动连同利沃夫-桑多梅日和卢布林-布列斯特行动一起使红军渡过涅曼河进抵东普鲁士边境,并在波兰中北部渡过了维斯拉河和Narew河。德军只在华沙和拉脱维亚成功的反击了红军,而这更多的也是因为战线过长造成的后勤困难而不是因为德军力量的强大。超过30个德国师被歼,余下的师也遭受重创。德国最大的中央

  •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1944年5月31日大本营下达了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基本指示。与此前几次攻势不同的是,该计划把各方面军限制在可实现的目标上,最初的目标是明斯克以西,据出发地域不超过150公里。而在实际进攻中,巴格拉季昂的巨大成功使苏军指挥官放松了警惕,他们不得不在战斗中修改计划以将更深远的目标包括进来。这个计划包含

  • 巴格拉季昂行动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先前已证明自己是难以对付的,这在苏军在火星行动中战败已可证明,但在1944年6月,虽然战线已被缩短,但中央集团军群因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夏未、秋及冬季分别于库尔斯克会战、解放基辅及解放克里米亚中崩溃而被暴露——称为伟大解放战争第3阶段,苏沃洛夫行动是于1943年秋季令德军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