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基伯龙湾战役)

揭秘七年战争的原因:都为了自身的利益(基伯龙湾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12 更新时间:2024/1/25 2:53:43

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们之间的斗争,这其中的冲突大多集中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1748年结束的奥地利位继承战,让整个欧洲得到了8年的平。但是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问题,反而让大多数国家的地位受到动摇,那么七年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中每个国家参战的企图都不同,但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盟和战斗。战争的主要参战方是法国、俄国、奥地利同盟和英国、普鲁士同盟,这两个对抗方为的就是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殖民地的争抢。后来瑞典、西班牙等大多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加入了法俄奥同盟,而一些少数的德意志联邦国如汉诺威等就加入了英普同盟。这场七年战争的参战国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就像英国的图谋就是为了打击法国的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普鲁士的企图是吞并萨克森,让波兰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对立方法国想吞下英国国王统治的汉诺威,保护自己的殖民地。

不得不说的还有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国奥地利。西里西亚本来是奥地利的统治地,后来为了和平割让了西里西亚。这次战争中奥地利打算削弱对手普鲁士的力量,重新夺回西里西亚。七年战争的爆发陆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大陆,这个战场参战的大多数是普鲁士和反普同盟们,在印度以及北美的海上就是英、法两国交战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参战国家多,所以一度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各国都签订了停战协议,英国获得了在欧洲的海上霸主地位。

纽卡斯尔公爵 七年战争

公元1756年至1763年,欧洲爆发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几乎波及到欧洲的主要强国,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瑞典等国。七年战争爆发之际,英国在位的正是第四位首相纽卡斯尔公爵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那么纽卡斯尔公爵在七年战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七年战争的结局又有怎样的影响?

纽卡斯尔公爵

七年战争是由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引起的,英国和法国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贸易以及殖民地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中,七年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战争爆发后,普鲁士和英国结成联盟,法国和奥地利结成联盟,形成两两对抗局势。

纽卡斯尔公爵出生于公元1693年,七年战争爆发时他已有六十三岁高龄,三年前弟弟亨利·佩勒姆的去世,让纽卡斯尔公爵成为一位有名无权的首相。没有领导才能的纽卡斯尔公爵越发的遭到了乔治二世的遇,乔治二世离世后,乔治三世继位,由于憎恶皮特而收回了他的权利,纽卡斯尔公爵的政治生涯也越发的举步维艰,战争的不利形势令纽卡斯尔公爵产生了与法国议和的无耻想法,这个想法的暴露令他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羞辱,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的职务。英国政府并没有因为纽卡斯尔公爵的妥协而放过他,而是利用无数极小的事件激怒他,令他生气犯错。在公元1762年5月,纽卡斯尔公爵在饱受非议后终于愤而辞职,1768年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五岁。

纽卡斯尔公爵在七年战争中可以说是一个小角色,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 七年战争

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之所以能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首相之一,这与他在七年战争中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都会习惯性的想到七年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和七年战争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的。

七年战争画像

七年战争爆发之初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之下,威廉·皮特挺身而出,他决定扭转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被动的状态。1756年11月,威廉·皮特被任命为国务大臣,威廉·皮特上任后,他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来提高英国军队的战斗力。威廉·皮特先招募新兵,他用新兵组成了苏格兰高地兵。除此之外,威廉·皮特还将眼光放在了海军建设之上。

1757年,纽卡斯尔公爵担任英国首相一职,虽然纽卡斯尔公爵占据了首相之位,但是纽卡斯尔公爵却是名义上的首相,他在英国政府中负责不太重要的事务。威廉·皮特借此机会挑选了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中包括海军将领、陆军将领、驻外大使等等。在威廉·皮特的构建下,大不列颠王国正在焕发生机。在威廉·皮特的指挥下,英国军队在七年战争中频频获胜,英国不但占领了法国领地,同时还控制了整个印度。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英国政府没有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话,那么英国不可能在七年战争中获得胜利。

更多文章

  • 法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孔多塞,也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孔多塞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多塞,法国,数学家,思想家,孔多塞悖论

    孔多塞(1743.9—1794.3) 是法国18 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 米什莱)。如果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的一场实践,那么,孔多塞就是亲身参与了这场伟大实践的几乎全过程( 一般把1794 年7 月的热月政变视为法国大革

  • 投票悖论是什么?孔多塞悖论的发展与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多塞悖论,法国

    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起源历史孔多塞

  • 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孔多塞(孔多塞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多塞,吉伦特派,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孔多塞悖论

    孔多塞(Condorcet,Marie-Jean-Antoine-Nicolas-Caritat,Marquis de,1743.9.17-1794.3.29),又译康多塞。孔多塞是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政治上属于吉伦特派。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

  • 吉伦特派什么时候出现的?吉伦特派的历史意义(孔多塞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吉伦特派,法国,孔多塞悖论

    吉伦特派(Girondist),有时称"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长棍面包派"(Baguette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和国民公会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该派着名的活动人士包括雅克·皮埃尔·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罗兰夫妇、皮埃尔·维克杜尼昂·韦尼奥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纳粹党卫军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苏联,德国

    东线战场上,无论是从41年的巴巴罗莎计划再到台风计划,从库尔斯克会战再到最后的哈尔科夫战役,从柏林战役在到春醒行动,武装党卫军的表现无疑都是最出色的,在党卫军骷髅师所经历的恶战中,无疑最令该师官兵难忘的恶战就是从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的德米扬斯克战役,这场历时将近半年的恶战令骷髅师的减员数量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德国骷髅师的血腥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德国,苏联

    包围圈里,有的士兵被炸断手腕依然持续反抗,而打光了子弹的士兵甚至在撕咬对方士兵,他们用残损的牙齿和流血的躯体做着最后的冲击。不少德军士兵用刺刀发狂得戳着早已死去的敌人,这个瞬间他们已经处在了最癫狂的状态,没有人能听到四周的呼喊,也没有人能停下手中的厮杀,在这场“绞肉机”战役中,唯有献血是他们唯一的语

  • 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苏联,德国

    希特勒在1942年春季所面临的情况,已经与9个月前大不相同了。在那个时候,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他的部队在苏联境内势如破竹,英国被孤立了,美国也畏缩不前,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中立。1941年11月德军发动了旨在攻占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行动,但攻势在严酷的冬天及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军预备队前很快停滞了。德军的进

  • 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评价如何?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堂堂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轻易地在不到一个月内被苏军所打败,其军事上战败的原因实在是令人值得深思。首先,1944年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3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那群优秀低级和中级指挥官很多都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

  • 巴格拉季昂行动双方损失如何?双方装备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巴格拉季昂行动连同利沃夫-桑多梅日和卢布林-布列斯特行动一起使红军渡过涅曼河进抵东普鲁士边境,并在波兰中北部渡过了维斯拉河和Narew河。德军只在华沙和拉脱维亚成功的反击了红军,而这更多的也是因为战线过长造成的后勤困难而不是因为德军力量的强大。超过30个德国师被歼,余下的师也遭受重创。德国最大的中央

  •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

    1944年5月31日大本营下达了关于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基本指示。与此前几次攻势不同的是,该计划把各方面军限制在可实现的目标上,最初的目标是明斯克以西,据出发地域不超过150公里。而在实际进攻中,巴格拉季昂的巨大成功使苏军指挥官放松了警惕,他们不得不在战斗中修改计划以将更深远的目标包括进来。这个计划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