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3 更新时间:2024/1/13 14:21:40

导读: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王赢政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秦王灭了韩国后,要灭燕国,苦于找不到借口,赵姬出于避免战争的愿望,携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又促使太子丹派刺客刺杀秦王,争取燕国不战而降的可能。太子丹选中荆轲作刺客,荆轲因杀死盲女一家盲女自尽而发誓永不杀人,太子丹胁迫赵姬三个月内说服荆轲刺秦。赵姬进入荆轲的生活,发现荆轲是悔过自新的人,荆轲也逐渐对赵姬产生了好感。赵姬拒绝再作说客被太子丹关押起来,荆轲让太子丹放了赵姬答应去刺秦王。秦宫廷内,母后与长信侯有私情,被秦王发现;秦王镇压了长信侯的政变;长信侯道出秦王的身世,秦王大怒,车裂长信侯;放逐母后;逼亲生父吕不韦自尽身亡。秦王欲灭赵国,赵姬前往秦国阻止秦王灭掉自己的祖国,秦王背信弃义,不顾赵国军民的殊死抵抗,灭了赵国。赵姬在回燕途中看到秦军的暴行,尤其看到被秦军活埋的赵国孩子的尸体,她悲痛不已,悔恨轻信了秦王。荆轲受到震撼,决定刺秦。荆轲报着必死的决心,带着义士樊于期献出的头颅,义无反顾地去了。荆轲以献地为借口接近秦王,图穷匕首见,勇向秦王刺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标签: 荆轲赢政秦始皇秦国荆轲刺秦

更多文章

  • 《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 日本政府并未完全执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开罗宣言,日本,政府,

    70年前,即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开罗共同发表《开罗宣言》,宣示了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计划、目的及宗旨,并确定了战后对日本侵略者的处置问题。到今天,这一宣言已走过整整70年。“这一宣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国际上宣示了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通过非法途径占领的领土是无效的,必须归还领

  • 《开罗宣言》日本不服也得遵守:战后对日本的限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二战,日本,投降,,开罗宣言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43年12月1日23时30分,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会议商定的《开罗宣言》同时在重庆、华盛顿、伦敦等地正式公布。70年来,作为战后处理日本侵略问题、保证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国际文件,《开罗宣言》的意义和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深。一、《开罗宣言》体现了中、美、英、苏四大强国为首

  • 波茨坦公告的现实意义 :为战后格局提供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波茨坦公告,二战,战后格局,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在德国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确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原则。在《波茨坦公告》发表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和团体纷纷表示,《波茨坦公告》是规范战后世界秩序特

  • 学者:《波茨坦公告》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日本,学者,钓鱼岛,,波茨坦公告

    我(作者田中信幸)20岁以后刚开始懂事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抓进监狱。在狱中给父亲写了一封“我认为你们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信,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我与父亲围绕战争责任问题持续了10多年的对话。这里对此进行一个总结,也是父亲三次参与侵略战争给中国以及菲律宾人民造成过伤害的验证。作为我与父亲围绕战争责任问

  • 南海主权的依据:波茨坦公告的效力不可替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海,波茨坦公告,主权,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政府共同宣布《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下称《波茨坦公告》,也称《波茨坦宣言》),前苏联随后附署参加。发布《波茨坦公告》的目的是促令日本武装部队尽速无条件投降,以及日本投降时必须接受的各项条款。《波茨坦公告》是“公告”“宣言”,也是条约的一种表现

  • 明末三大思想家都有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

  • 黄宗羲定律是什么?积累莫返之害是什么意思?(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之害,明朝,清朝,明末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是著名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历代的税法改革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宗羲定律。那么黄宗羲定律究竟是什么呢,为何纵观历史,不管是哪朝哪代,最终都逃不掉黄宗羲定律的结果。黄宗羲定律是什么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的诗有哪些?名言有哪些?(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炎武,明末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全集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

  • 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六出逃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路易十六,法国,路易十六出逃事件

    路易十六(Louis Ⅹ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享年38岁),波旁王朝国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之子,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处死的国王。欧洲历史中被处死的国王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