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幕后真相及失败原因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幕后真相及失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036 更新时间:2024/1/13 16:40:09

导读荆轲秦舞阳到达咸阳后,荆轲首先找到了中庶子(君王的贴身随从)蒙嘉,送了他一笔巨款,请他代为引荐,向秦王通传。

蒙嘉这个人,身份一直是个谜。一种说法是,他是名将蒙骜的弟弟;另一种说法是,他是蒙武的弟弟。咱们先不管他的身份,您只要记住,他是蒙氏一族的重要成员,这就够啦。

如果没有蒙嘉,就没有未来的“秦国战神替补”李信,更没有未来的“中华第一勇士”蒙恬

一想到这三个人的烂账,就不知道从何说起。

收到荆轲的贿赂,蒙嘉很是高兴。第二天早朝,他就向秦王嬴政汇报:“奏大王,大王威名,天下无双。我国攻陷赵国后,燕国国君吓破了胆,他表示愿意投降秦朝,特派使者送来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以表诚意。”

樊於期的首级?督亢地图?真的假的!要知道,这两件东西,可是我梦寐以求、做梦都想得到的呀!

众所周知,燕国这个破地方,地处边疆,远离中原,所以秦国对于燕国的地理,几乎就是两眼一抹黑,一问三不知。所以督亢地图的获得,就意味着燕国向秦国投降了,秦王嬴政不费吹灰之力,就在统一中国的大路上,狠狠地迈进了一大步,他能不高兴吗?

至于樊於期,你终于“回来了”,这些年,寡人想死你了,咱们俩得好好聚聚……

心花怒放的秦王嬴政立刻下旨:选择良辰吉日,寡人要穿正装,用最隆重的“九宾礼”,来迎接燕国的使者。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一切准备就绪,这场迎宾大典,正式开始。

这一天,在九位迎宾司仪的导引下,荆轲手捧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副手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两人走进了这座巍峨耸立、富丽堂皇的咸阳殿。

就在这个时候,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这个“刺杀行动组”,突然出现危机。而变故者,就是那位十二岁就杀过人,整个燕国没人敢正眼看他的秦舞阳。

当看见这座雄伟的宝殿,戒备森严的武士,那位气宇轩昂、其貌不扬(峰准、长目)、彰显霸气的秦王时。秦舞阳的市井无赖本性突然爆发,难登大雅之堂的他,居然感觉到了恐惧,而在这种心理下,秦舞阳内心的勇气开始土崩瓦解,他开始不断地哆嗦。

突然看见燕国使者面如死灰,不断哆嗦,咸阳宝殿上的群臣都觉得很奇怪:这位仁兄怎么了,是犯病了,该吃药了?还是出意外了?一时间,大殿上君臣交头接耳,甚是热闹。

荆轲看着这位关键时刻掉链子,只会临阵懦弱的秦舞阳,真不知如何是好。他只能笑着敷衍秦王道:“北方蛮夷之地的粗人,不知道大王的威风,也没有见过这等威严壮观的场面,这是让大王您吓着了,还望大王您原谅他,让我们这次出使能圆满完成。”

听着荆轲的解释,秦王嬴政看着浑身颤抖、不断抽搐的秦舞阳,又看了看镇定自若、不卑不亢的荆轲。他若有所思地说道:“荆轲,你拿着秦舞阳的地图上来。”

此时的秦王嬴政不知道,这句毫无目的、不知所云的话,居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还救了自己一命。

冥冥中自有天注定,这,就是秦王嬴政的命。

听到秦王这么说,荆轲无奈,只能放下自己手中的头颅,接过秦舞阳的督亢地图,然后步伐稳重地走向宝座,开始了与秦王零距离的接触。

此时的秦王嬴政异常地兴奋,根本没有注意到荆轲的表情,只是专注地看着地图,听着荆轲精粹的讲解。

这幅地图是一个卷轴,荆轲一点一点地展开着,当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藏在卷轴末尾的那把匕首,就突然露了出来。

在“图穷匕见”的那一刻,荆轲首先发难,但见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而右手去抓那把匕首。而此时的秦王,他的反应也够快,被抓住袖子后,秦王嬴政本能地拼命挣扎,由于用力太猛,或者是衣服布料太精细,嬴政的衣服居然从肩部撕扯开来。而借助这个机会,秦王嬴政立刻挣脱了荆轲的魔爪。

荆轲一看秦王跑了,这不行呀,就立刻从后面开始追。前面一个秦王跑,后面一个刺客追,无比威严的咸阳殿,立刻变成了体育场,开始上演一场秦王与刺客的百米竞赛。

这种场面,是秦朝大臣从来没有遇见,或者是不敢遇见的。慌乱之中,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由于秦朝律法森严,殿上大臣不得携带兵器,而殿下武士没有命令,更不许持兵器上殿。这些大臣没有办法,只能屏住呼吸,继续目睹这场百米竞赛的最新进展。

大臣没有武器,可是秦王有呀。惊恐之中的秦王,本能地想拔出自己的佩剑,但是这把宝剑太长了。这把超过一米六的宝剑,平时拔出来都费劲儿。所以,慌乱之中的秦王嬴政怎么也拔不出这把宝剑。

为了掩护秦王,这些大臣只能赤手空拳地去抵挡荆轲,没有武器的他们,自然不是荆轲的对手。就在这危难之际,负责替秦王看病的御医夏无且解下自己身上的工具包(药囊),冲着荆轲就扔了过去。

正在专心致志追赶秦王的荆轲,突然发现有东西向自己飞来,他立刻凭借自己的本能,躲开了这个不明飞行物。虽然这个药囊没有打中荆轲,但就是这么一下,给秦王嬴政争取来了几秒钟的宝贵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这些大臣终于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们齐声大喊道:“王负剑,王负剑。”他们这么一齐声呐喊,太像摇旗助威的拉拉队了。这倒好,运动员有了,拉拉队也有了,堂堂的大秦咸阳宝殿,彻底改“鸟巢”了。

所谓“王负剑”,就是让秦王嬴政把宝剑推到背后去。这样一来,剑鞘朝上,剑柄朝下,就有足够的空间抽剑了,再加上宝剑的重力和地球的吸引力,这把宝剑想不掉下来都难。

“王负剑”后,秦王嬴政就能顺利地拔出宝剑了。

秦王嬴政一拿出宝剑,形势就彻底逆转了。秦王的这口宝剑,名为“辘轳大宝剑”,它原是大将白起的佩剑,白起死后,它就被秦氏一族所把持,成为了历代秦王的佩剑。

当然了,这把剑绝对配得上帝王,此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同时也价格惊人,足以卖“万金”。这次事件后,为了纪念它护驾有功,后世的史官称此剑为“乾坤宇宙锋”。

这把“乾坤宇宙锋”的威力,不是荆轲小作坊的“徐夫人匕首”抵挡得了的。几个回合后,秦王嬴政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断了一条腿的荆轲只能瘫倒在了地上。无力反击的他,只有选择孤注一掷,荆轲奋力地将匕首投向秦王,但是由于距离太远,秦王很容易就躲开了,匕首只是击中了秦王后面的柱子。此时的秦王怕荆轲还有什么秘密武器,就立刻冲了上去,玩儿命地连刺荆轲八剑,这才住手。

此时的荆轲浑身是血,再无力气。他只能倚靠在身边的柱子上,叉开双腿(根据古代衣服的形式,这种姿势代表着走光),用这种最侮辱人的方式,对秦王大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你小子今天能活命,是因为我想抓活的,逼你立个盟约,以回报燕国太子……”

荆轲还没有骂完,那些缓过神来的殿前武士立刻一拥而上,杀死了已经身负重伤的荆轲,还有那个在下面只会哆嗦的秦舞阳。

公元前227年,中国第一个“恐怖分子”荆轲,命丧于秦国咸阳殿,享年不详。

这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最后以荆轲的惨死、秦王的侥幸逃生而告终。

标签: 荆轲嬴政荆轲刺秦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荆轲,赢政,秦始皇,秦国,荆轲刺秦

    导读: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

  • 《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 日本政府并未完全执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开罗宣言,日本,政府,

    70年前,即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开罗共同发表《开罗宣言》,宣示了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计划、目的及宗旨,并确定了战后对日本侵略者的处置问题。到今天,这一宣言已走过整整70年。“这一宣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国际上宣示了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通过非法途径占领的领土是无效的,必须归还领

  • 《开罗宣言》日本不服也得遵守:战后对日本的限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二战,日本,投降,,开罗宣言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43年12月1日23时30分,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会议商定的《开罗宣言》同时在重庆、华盛顿、伦敦等地正式公布。70年来,作为战后处理日本侵略问题、保证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国际文件,《开罗宣言》的意义和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深。一、《开罗宣言》体现了中、美、英、苏四大强国为首

  • 波茨坦公告的现实意义 :为战后格局提供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波茨坦公告,二战,战后格局,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在德国波茨坦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确定了日本的侵略罪行及战后对日本的处理原则。在《波茨坦公告》发表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和团体纷纷表示,《波茨坦公告》是规范战后世界秩序特

  • 学者:《波茨坦公告》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日本,学者,钓鱼岛,,波茨坦公告

    我(作者田中信幸)20岁以后刚开始懂事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抓进监狱。在狱中给父亲写了一封“我认为你们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信,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我与父亲围绕战争责任问题持续了10多年的对话。这里对此进行一个总结,也是父亲三次参与侵略战争给中国以及菲律宾人民造成过伤害的验证。作为我与父亲围绕战争责任问

  • 南海主权的依据:波茨坦公告的效力不可替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海,波茨坦公告,主权,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政府共同宣布《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下称《波茨坦公告》,也称《波茨坦宣言》),前苏联随后附署参加。发布《波茨坦公告》的目的是促令日本武装部队尽速无条件投降,以及日本投降时必须接受的各项条款。《波茨坦公告》是“公告”“宣言”,也是条约的一种表现

  • 明末三大思想家都有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

  • 黄宗羲定律是什么?积累莫返之害是什么意思?(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之害,明朝,清朝,明末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是著名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历代的税法改革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宗羲定律。那么黄宗羲定律究竟是什么呢,为何纵观历史,不管是哪朝哪代,最终都逃不掉黄宗羲定律的结果。黄宗羲定律是什么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的诗有哪些?名言有哪些?(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炎武,明末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全集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