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布勒森战役的详细作战过程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德布勒森战役的详细作战过程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98 更新时间:2024/1/16 2:38:07

德布勒森战役,发生于1944年10月6日——28日,在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匈牙利尼亚境内实施的进攻战役。

10月6日,苏联红军开始进攻,首先实施了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第53集军和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兵集群进攻第一日即突破了要防御地带,第三日日终前北推进100

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加强1个步兵军)的行动却不那么顺利。它未能从行进间攻占奥拉迪亚。于是,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主力被调来配合该集团军行动,该集群从西北面向奥拉迪亚实施突击。

10月12日,奥拉迪亚终于在获得解放。此前,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粉碎德布勒森方向和塞格德方向之敌,肃清了德布勒森以南蒂萨河左岸匈牙利领土的敌军,解放了塞格德,而在右翼攻占了克卢日市。右翼军队向萨图马雷、乔普方向推进,配合乌克兰第4方面军(令为彼得罗夫大将)在喀尔巴阡山的进攻(参见东喀尔巴阡战役)。航空兵对进攻军队进行了很大的支援。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10月20日攻占德布勒森。

10月22日,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戈尔什科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各兵团亦已转隶该集群)攻占尼赖哈佐市,其先遣部队进抵蒂萨河,切断了德军克卢日—塞格德集团(匈牙利第1、第2集团军和德军第8集团军)的退路。

德军为避开合围,以3个军和1个坦克军向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两翼实施反突击,切断了它在尼赖吉哈佐以南的交通线。苏联红军经过5天的艰苦战斗,于10月27日放弃尼赖吉哈佐市,与方面军主力会合。

至10月底前,方面军以其右翼包围了尼赖吉哈佐地域之敌,在中央则进抵蒂萨河并在右岸攻占了一个登陆场,而左翼各集团军则在蒂萨河及多瑙河之间向布达佩斯推进。

10月28日,方面军受领了准备布达佩斯战役的任务。

在23天的进攻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重创“南方”集团军群,在右翼推进230—275 公里,在中央和左翼推进130—150

公里,为粉碎布达佩斯地域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布勒森战役最重要的结果,是从德国占领者手中解放了几乎整个蒂萨河左岸地区(占匈牙利面积的29%,人口约占25%)和北特兰西瓦尼亚。苏联红军前出多瑙河中游平原和攻占德布勒森,对匈牙利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了反法西斯运动。

德布勒森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过程中组织并顺利实施了两个方面军的战役战略协同。由于全体人员在解放德布勒森作战中战功卓著并发扬了英雄主义,24个部队和兵团被以“德布勒森”命名,13个被以“塞格德”命名,10个被以“克卢日”命名。随后,在德布勒森举行了临时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为建立新生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机关奠定了基础。

更多文章

  • 德布勒森战役战前背景是怎样的?战前部署又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德布勒森战役,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

    德布勒森是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布达佩斯),豪伊杜-比豪尔州首府,位于布达佩斯以东约220千米的匈牙利大平原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布勒森几乎被摧毁:70%的建筑物受损、50%完全倒塌。1944年10月,一场主要的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在当地附近发生。同年,该城的重建工作展开,并再度短暂成为匈牙

  • 英帕尔战役:日本陆战史上悲惨的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英帕尔战役,英国,日本

    1944年春夏之交,日本投入驻缅方面军主力,向驻印度盟军发动攻击—— 英帕尔会战:日军十万重兵一半送命! 1942年8月,日本南方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在河内命令第15军制定针对印度阿萨姆邦的有限进攻计划。该计划因美军在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获胜而几度搁浅,但1943年6月日本重组南方派遣军,素

  • 英帕尔战役:英国人狼狈逃窜,跑死了5万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英帕尔战役,英国,日本

    在1944年的3月份,日军当时集结了10万人的兵力,越过了印度边境,开始向印度境内的英军发动了进攻,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当时在印度的英军被日本人打怕,这些英军本身就是从缅甸被日军打出来的,所以说,听到日军10万人,来势汹汹的进攻他们,于是英军他们撒腿就跑,他们一跑,日本日本军队也就在后面穷追。可是

  • 英帕尔战役英日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谁?这次战役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英帕尔战役,英国,日本

    斯利姆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891年8月6日生于布里斯托尔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斯利姆决心参与军事事务,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

  • 英帕尔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英帕尔战役,英国,日本

    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日军代号:ウ号作戦,1944年3—7月),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于1944年3~7月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

  • 明末党争源于京察:揭示了什么样的官场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末党争,京察

    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一场接一场的内部斗争逐渐拉开了帷幕,在每场战争中,都是所谓的正邪之争,其实在正邪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阴谋……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前四年,朝政还算是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

  • 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明朝京察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京察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

  • 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京察斗争

    明代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明末持续五十多年的党争,到最后弄得腥风血雨,“东林党”的名号也普及到了市井乡野的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起因就在于六年一次的“京察”。追了个讲政治圈游戏的美剧《纸牌屋》,腹黑男主有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

  • 清朝“顶戴花翎”,帽子后面的每一根羽毛都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在清朝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大臣犯了错,在没有进行详细审问、定罪之前,皇帝就会当朝宣布摘除其顶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曾经误以为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一顶帽子,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一目了然,区

  •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独特年代的见闻,今天读来,让人大长见识。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官帽容易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