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拿破仑金字塔大战:扫清了法军通往埃及障碍(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扫清了法军通往埃及障碍(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91 更新时间:2023/12/19 1:32:38

金字塔战役,是拿破仑进攻埃及的重要一战,这次战役后,法军通往埃及的障碍被扫清了,那么金字塔战役简介是什么呢?

拿破仑进军埃及

1798年7月,拿破仑率领法国远征军进攻埃及。远征埃及是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拿破仑经的梦想,因此对于这次远征,拿破仑极为重视,所挑选的法军都是精兵强将。埃及方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马木留克兵是埃及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他们骑的都是最珍贵的拉伯马,使用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同时马木留克骑兵骑术精湛,军事素质高,善于单打独斗,具有极高的战斗力。

网络配图

交战国的两支精锐部队,就在埃及的金字塔下相遇。1798年7月13日。金字塔战役开始。

马穆鲁克军与法军的第一战,以法军的初步胜利而结束。虽然马穆鲁克骑兵舍生忘死地冲锋,但还是被法军的枪炮逼退。法军追击至尼罗河,双方在金字塔群附近集结。旌旗蔽日,烽火连天。

1798年7月20日,规模浩大的金字塔战役正式爆发。马穆鲁克军队杀气腾腾地法军进攻。虽然阵势浩大,但是拿破仑发现了马穆鲁克骑兵薄弱之处。法军有枪声炮火,回击着进攻的马穆鲁克骑兵。几轮下来,埃及人损失惨重。

最终,发生在金字塔下的一场大战,以法军的大胜而告终。拿破仑扫清了通往开罗道路上最后的屏障。金字塔战役,为接下来的进军开罗,奠基了战略基础。

金字塔大战过程

拿破仑有名的战役之中,金字塔大战也绝不可忽视。以下所述的就是金字塔大战的过程。

网络配图

在1798年7月1日凌晨2点,金字塔群附近之开阔地带可谓是旌旗蔽日,杀气腾腾,法军与穆拉德军均摆开阵势,准备好决一雌雄。

这场著名的金字塔大战终于拉开序幕。这是一月的跋涉之后,拿破仑挺进埃及的第一场大战。战争开始前夕,拿破仑携参谋至前沿观察与分析,很快发现敌军弱点,于是下达具体作战方案,即由每个师团组成方阵,五个师团直面敌军一字排开。同日上午11点左右,战鼓声与军号声相继响起。法军之狄舍师团首先向前缓慢移动。几分钟之后,其他几个师团也开始动身。刹时沙土飞扬,马蹄声震天,马穆鲁克兵发出狂野呼喊,排山倒海地扑向法军方阵。

法军即刻停止前进。他们举枪瞄准,由后面士兵迅速传递装满弹药的步枪。乌马穆鲁克骑兵冲至距离法军500米之处时,法军指挥官立即下令,密集的子弹一同发出。不过几分钟,马穆鲁克之骑兵已被大量杀伤。仅少数骑兵奋不顾身突入法军方阵,成功砍倒几个法军士兵,但随后就丧了命。马穆鲁克兵伤亡愈加严重。法军方阵岿然不动。残存的骑兵后撤之时,拿破仑挥军前进,迅速截断部分敌骑兵的退路,将他们消灭。左翼法军则迅速突入敌步兵军团阵地,敌人走投无路,成群跳入了尼罗河之中,无数士兵溺死,其他则均遭法军杀戮。穆拉德贝伊只得率残兵仓皇逃走,易卜拉欣贝伊也率军撤往叙利亚。两个小时的苦战之后,马穆鲁克兵大受惊吓,称拿破仑为"炮火之"、"上帝之鞭"。自此,拿破仑之威名传遍东方。通往开罗的障碍也被扫除了。

通过金字塔大战在过程,可以知道,当历史眷顾一个人在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最终都会赢得胜利。

拿破仑的金字塔大战,是远征埃及的关键一战。在这一战中,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战役开始之初,法军和马穆鲁克军队从战斗力来说应该算是不分上下。但是结果却是法军胜利。主要原因是拿破仑根据战场形势,能够随时改变阵型,随机应变。马穆鲁克最精锐的部队应该是骑兵,由12000人组成。骑兵个个身穿白袍,头盔上插着羽,手中的剑寒气逼人,身下是名贵的阿拉伯马。且个人战斗力十分强悍。这支部队,被埃及放在最中央。骑兵军团的右翼力量,是2万的土耳其和阿拉伯人组成的步兵军团。左翼是几千个阿拉伯游牧民族部落的士兵。相对于中路和右翼,这左翼的军队参差不齐,有徒步的有骑马的,甚至还有的骑骆驼,武器的种类也各不相同。

网络配图

拿破仑看到这个情况,很快发现了马穆鲁克军的弱点:虽然骑兵力量强大,但是两个步兵军团混乱不堪;他们的铁炮,被安置在无法移动的海军式炮架上,灵活性大大降低;还有就是马穆鲁克的土垒防御工事非简陋,用步兵的冲击就可以将其攻破。针对这几点,拿破仑很快调整战斗序列。法军的五个师团向敌军一字排开,每个师团组成一个方阵。等到马穆鲁克骑兵进攻的时候,法军第一排士兵卧倒,第二排士兵蹲下,第三排士兵直立,三排火力同时向马穆鲁克骑兵发射。同时后面的法军装填弹药做好准备。

正是在这个轮番发射的火力下,马穆鲁克骑兵损失惨重。法军乘胜追击,最终占领了埃及的首都开罗。

拿破仑金字塔大战,将马穆鲁克骑兵消灭殆尽。至此以后,拿破仑带领着法国,逐渐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更多文章

  • 拯救奥地利帝国三元勋是哪三元勋?三位人物的事迹简介(拯救帝国三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拉德斯基,约西普·耶拉契奇,温迪施格雷茨,奥地利,拯救帝国三元勋

    拉德斯基,约西普·耶拉契奇总督和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并称拯救奥地利帝国三元勋。 奥地利陆军元帅,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1784年加入陆军。参加过奥土战争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战争。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指挥作战,1809年起作为参谋长辅佐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击退拿破仑,1814年作为

  • 拯救奥地利帝国的军政三巨头之一:温迪施格雷茨的生平简介(拯救帝国三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温迪施格雷茨,奥地利,陆军元帅,拯救帝国三元勋

    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德,温迪施格雷茨亲王(AlfredCandidusFerdinandzuWindischgrätz,1787.05.11~1862.03.21)奥地利陆军元帅。在1848年革命期间拯救奥地利帝国的军政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位是拉德斯基元帅和克罗地亚总督约西普·耶拉契奇)。生

  • 奥地利陆军元帅:拉德斯基,曾赢得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拯救帝国三元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拉德斯基,奥地利,诺瓦拉战役,拯救帝国三元勋

    奥地利陆军元帅,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1784年加入陆军。参加过奥土战争和第二次同盟反法战争。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指挥作战,1809年起作为参谋长辅佐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击退拿破仑,1814年作为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策划了莱比锡战役、发展了重兵集团大规模围攻战术。

  • 库拉湾海战第二次交火是怎么发生的?最后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库拉湾海战,美国,日本

    虽然“海伦娜”号的中雷让美军队形一度混乱,但是转向完成后的美军舰队立即重新组织了战斗队形。此外,虽然“海伦娜”号的沉没给了安斯沃思少将一个警告,但是他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这件事,他首先要考虑抢占积极的阵位,攻击新出现的日军目标。2时07分,率舰队东向航行的安斯沃思少将右转30°取航向142°,7分钟

  • 库拉湾海战美军是怎么和日军交火的?双方损失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库拉湾海战,美国,日本

    发现日军编队后的几分钟里,美军编队没有立即开火,一个问题困扰着战斗情报中心专家。因为科隆班加拉岛上高耸的山坡回波掩盖了目标,他们无法判断面前究竟有多少艘敌舰、分别是什么级、如何配置和航向如何,也无法区分第2运输队的4艘驱逐舰。此时,一切就看指挥官的临场判断了。1时49分,安斯沃思少将断言有2队敌舰,

  • 库拉湾海战第一次夜战的经过是怎样的?战斗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库拉湾海战,美国

    早在美军登陆伦多瓦岛之时,日本海军东南方面舰队就多次派遣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编队进攻伦多瓦岛附近的美军水面舰只。但是,由于气候不良等多种因素未取得值得称道的战果(据日方记载,击沉2艘PT鱼雷艇,而美方记载认为这2艘艇是因触礁而被放弃的)。在接到运输陆军的命令之后,它们又迅速活跃起来。第3水雷战队制

  • 古代的秀才一年能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会那么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元璋,秀才

    在各种电视剧中,那些考中科举的进士们非常显眼。但是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之下,真正能够考中科举的文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垫脚石。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文人的惨状。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秀才到底一年能挣多少银子?为何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其实秀才的禄米很少,依靠这点家底,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苦。首先

  • 宋代如何有效地防范了落第秀才的造反作乱:科举扩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代,秀才

    宋代科举屡次“扩招”,不仅“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网络配图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开宝二年(969

  • 古代科举神秘规定:妓女和优伶后代不许考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科举,作弊,清代,秀才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

  • 古代考上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只有考上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科举制,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