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难道历史上的皇帝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诸葛恪专权)

难道历史上的皇帝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诸葛恪专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25 更新时间:2024/1/15 0:22:43

很多人都认为,导致东吴一代名臣诸葛恪被杀死的原因,除了他本人骄傲自负这个原因外,还源自孙峻孙亮那滴水不漏的计划。事情真的就是如此吗?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了吗?难道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了吗?在笔者看来,历史上的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至于为何,且听分析。

东兴大捷以后,诸葛恪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浮躁起来,对于敌人,少了原来那份镇定,多了些轻蔑不屑。《汉书》上曰:“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很快,诸葛恪便尝到了苦头,在新城之战中,“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葛恪传》《资治通鉴》),最后只得大败而归。孙峻趁诸葛恪民心渐失,公然“伏兵杀恪于殿堂”(《三嗣主传》)。

据史书记载,孙亮在这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在诸葛恪回来之后,“冬十月,大飨”(《三嗣主传》),被人认为是迷惑诸葛恪,致使其放松警惕。

第二件,与孙峻商议如何除掉诸葛恪,要不然史书上不会有“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诸葛恪传》)这样的记载,被人认为是颁布诏书,赞同孙峻剿杀诸葛恪。

第三件,在诸葛恪死后,《三嗣主传》上说“以峻为丞相,封富春侯”,《孙峻传》上说“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进封富春侯”,被人认为是主动满足孙峻,庆祝大功告成。

这三件事情环环相扣,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笔者认为,对于历史上的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需要从以下三个分论点进行分析。

分论一,诸葛恪专政从何说起。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孙峻想怎么摸黑,就怎么摸黑。诸葛恪已死,不可能再回到阳间与其理论。

诸葛恪专政的所谓证据。第一条,书信证明,认为诸葛恪写《诸葛恪与陆逊书》是为了警告陆逊。第二条,杀死孙弘,认为诸葛恪这样做是为了铲除异己。第三条,广施恩泽,认为诸葛恪给老百姓好处是为笼络人心,为专政寻找群众基础。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不足为据,反驳理由如下。

第一点,写书信的真实用意。诸葛恪给陆逊写这封信,是为了“知逊以此嫌己,故遂广其理而赞其旨也”(《诸葛恪传》),没有任何恐吓警告之意。再加上,“会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诸葛恪传》)这样的记载,容易让人误读,产生歧义。其实,只要弄懂“会逊卒”的“会”字为恰逢、正好之意,一切也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第二点,杀死孙弘是为了孙权。孙权去世,孙弘因平日里与诸葛恪不和,便想借机“欲矫诏除恪”(《诸葛恪传》《资治通鉴》)。孙峻在当时还和诸葛恪统一战线,便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诸葛恪这才“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让孙权一路走好,要不然指不定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第三点,立场导致不同处。“恪乃命罢视听……众莫不悦”(《资治通鉴》)。对于诸葛恪给老百姓好处这一条,人们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便会大相径庭。其实,用这一条来论证诸葛恪专政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所以,诸葛恪专政这种说法纯属有人捏造,是不能成立的。

分论二,孙峻平日多恶贯满盈。

孙峻做人真不咋地,再者对诸葛恪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有意诋毁他,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把以下三点作为依据。

第一点,玩持久战,用心良苦。孙峻嫉妒心极强,所以虽然在初期对诸葛恪是毕恭毕敬,但在阿谀奉承的同时,也翘首以盼诸葛恪轰然倒台,到时候自己也好取而代之。在当时的吴国,诸葛恪的能力是屈指可数。孙峻要想有所作为,只能让诸葛恪在自己的眼前永远消失,彻底清净。所以,在孙权重病卧榻之时,孙峻才会“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诸葛恪传》),活生生的置诸葛恪于悬崖边,让你享几天福,不久便是你的死期。孙峻此计真可谓阴险歹毒,人心真是可怕。

第二点,坏事做尽,丧尽天良。如果一个歪门邪道的大官在国家政权更迭之际,不趁手捞一把,那才怪呢。孙峻平日坏事做绝,做的坏事数都数不过来,按此思路推断,所以他做除掉诸葛恪这件事也极有可能用心不良。好人变坏容易,坏人变好却难,即便你真的变好了,乡亲们也不会在短时期内改变对你的不好看法。更何况,孙峻常常做坏事呢!对于这方面内容,史书上多有记载,“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孙峻传》);“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孙峻传》);“全公主谮硃公主于峻……峻遂杀硃公主”(《资治通鉴》)。要不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不会这样评价他“凶竖盈溢,固无足论者”(《孙峻传》)。孙峻一生作恶无数,所以如果说他除掉诸葛恪这件事有多么大公无私,是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的。

第三点,因果报应,说明一切。如果以上不是很让你信服的话,那就再来看一条极具说服力的史料暗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这一因果报应。孙峻的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据御军齐整……遂梦为诸葛恪所击,恐惧发病死……以后事付綝”(《孙峻传》)。即便因果报应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至少在这里,史官在向我们暗示一点,诸葛恪是被孙峻弄死的,而且还是含冤而死。如果历史上的诸葛恪真的如史料记载那般专政,如果孙峻除掉诸葛恪真的是顺天应人的话,史官就不会在此做此暗示,说孙峻因惧怕诸葛恪索命而死。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孙峻如果做人坦荡荡,不做长戚戚这样的事,就不会在睡梦中惧怕死去的诸葛恪。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现实中,孙峻确实是彻彻底底的击垮了诸葛恪,一跃成为朝中大臣。可他在获得权力、金钱、地位的同时,却也坠入了余生中那无尽噩梦里,心灵深处永远的烙上了心虚的阴影。

分论三,孙亮实属无辜多荒废。

对于除掉诸葛恪这件事,孙亮并不热衷,被扣上主谋的帽子也实属冤枉。但如果孙亮真是一代好君主,也不会给孙峻留下可乘之机,除掉诸葛恪,最终又被他的堂弟孙綝废掉。为什么孙亮实属无辜多荒废?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点,对诸葛恪无恶意。不管诸葛恪有没有兵败,他都是孙亮的几大辅佐人之一。再说失败乃兵家常事,孙亮也不会因这一次失败就处理掉诸葛恪。相反,在兵败之后,孙亮对回来的军队“大飨”(《三嗣主传》),只希望诸葛恪平心静气,不要太过于看重这次失败。

第二点,被要挟参与计划。虽然正史《三国志·诸葛恪传》上记载的是孙亮主动参与计划,如“酒数行,亮还内……‘有诏收诸葛恪!’”(《诸葛恪传》),但可信度不大,远不如《吴录》上的相关记载,“峻提刀称诏收恪,亮起立曰:‘非我所为!非我所为!’乳母引亮还内”。要不然,《三国志》的补注者裴松之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臣松之以为峻欲称诏,宜如本传及吴历,不得如吴录所言”。

第三点,被高看却多荒废。对于孙亮的聪明智慧,史书上多有表露,如远近闻名的鼠屎断案。只可惜,孙亮多是小聪明,即便有大智慧,也没有用到治国惠民的正道上,只会多荒废。这方面在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如“作琉璃屏风,镂作瑞应图一百二十种”(《古今注》),“每於月下清夜舒之,常爱宠四姬”(《拾遗录》),“尝爱宠四姬,皆振古绝色:一名朝姝,二名丽居,三名洛珍,四名洁华”(《太平广记》)。

孙亮是绝顶聪明,智商不一般,可只会贪图享受,对朝事不管不顾,更不会有杀死诸葛恪这样成熟的政治想法,若有也只会用在衣食住行和女人身上。所以,历史上的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要不然不会让孙峻得逞,再让他的堂弟孙綝得逞,而且最后还把自己给废掉了。其实,孙亮如果对朝事真动心思的话,最好的做法就是先采取制衡措施,既不杀死诸葛恪,也不整死孙峻,让他们你争我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趁双方你死我伤之际,迅速出手清理残局,重新收回自己的皇权,也好号令东吴,令臣民诚服。如果真如此的话,那历史将改写,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当然,现在再说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标签: 孙亮诸葛恪皇帝诸葛恪专权

更多文章

  • 诸葛恪是个怎样的人:文能治国武能领军(诸葛恪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恪,诸葛恪专权

    诸葛恪是个怎样的人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的人,效忠吴国,一生侍奉吴国的两位君主,孙权和孙亮,一生立下不少功绩,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诸葛恪画像诸葛恪从性格层面来看,是一个情商智商俱高之人,最难得是此人还颇有胆量和见识,有一定的责任心,但随着功劳的累计,军功的上升,诸葛恪也慢慢开始骄傲放纵起来,自恃有

  • 揭秘:诸葛恪死于谁之首?诸葛恪的谋略如何(诸葛恪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恪,孙皓,三国,诸葛恪专权

    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的人,效忠吴国,一生侍奉吴国的两位君主,孙权和孙亮,一生立下不少功绩,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诸葛恪从性格层面来看,是一个情商智商俱高之人,最难得是此人还颇有胆量和见识,有一定的责任心,但随着功劳的累计,军功的上升,诸葛恪也慢慢开始骄傲放纵起来,自恃有功,便开始冒进攻魏,但一次次

  • 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何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孙权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关羽,孙权建国

    喜欢关羽的人,我们总会为其忠义所叹服,“千里走单骑”更成为其忠义的伟大证据。然而,在三国中,关羽的忠义似乎很特别,让人琢磨不透,说其忠吧,他可是投降过曹操的人,说其不忠吧,他又不投降孙权,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谜。那么,关羽为何宁愿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呢?对此,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 孙权竟将文臣扔到江里喂鱼 武将发配蛮荒之地(孙权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孙权建国

    陆逊上疏要求回京,当面“论嫡庶之分”,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当时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吴大帝孙权,让自诩英雄的曹操、刘备二人无可奈何!然其晚年,把才俊之士杀的杀、贬的贬,等到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历史上的南鲁党争,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孙权独宠王夫人,对王夫人所出的孙和、

  • 揭秘孙权为顺利称帝曾长时间向曹操阿谀奉承(孙权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孙权,曹操,孙权建国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了10年之久从211年-219年,建业作为东吴都城的试用期有9年,期间孙权夺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那么,他到底在磨叽什么呢?如果用

  • 三国中曾说孙权金发碧眼,难道他真的是混血儿?(孙权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孙权建国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都对吴国的皇帝记忆很深刻,因为他的外貌与常人不一样。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许多人会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人物描写肯定有不少夸张的成分,那么,如果具有较高历史的《三国志》也这样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网络配图 《三国志》中描写孙权的外貌,方颐

  • 三国名将孙权怎么带兵的:用兵要狠 爱兵要深(孙权建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孙权建国

    孙权这个人,很有手段,又很有魅力。他刚接班的时候,内部有人不服,外部有人惦记,但他一出手就把事情一一摆平,那时他才20岁不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有多深的诚府、多高的手段?其实都是从各种斗争中边学习、边锻炼、边成长起来的。在如何带兵方面孙权也很有一套,他用兵时很严格,甚至有些严厉,但爱兵又很深切,很感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北伐,三国,原因,诸葛亮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

  • 揭秘三国中张飞关羽为何对刘备不离不弃?(刘备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刘备称帝

    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对于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一番相遇之后,三人都觉得意气相投,决定在桃园结义为三兄弟。其中,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小弟。自桃园三结义后,关羽和张飞至死都跟随着刘备。那么,是什么原因支撑着他们不畏生死,颠沛流离中守护在刘玄德身边的呢?网络配图首先,数十

  • 赵云很早追随刘备才能也获首肯为何不被重用?(刘备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云,刘备称帝

    在《三国志》中,赵云身着白袍,武力甚强,与刘备是一见如故,便投入刘备帐下,南征北战,于长坂坡万敌群中救出后主刘禅,保护刘备顺利迎取孙尚香,后来,又是他出面,拦下被孙尚香带走的阿斗。在汉水之战时,赵云更是用空营计吓退曹操追兵,刘备称他浑身是胆。当攻下益州后,赵云发挥他的敏锐政治目光,劝阻刘备收揽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