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统一战争:建立初期为时最长的一场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建立初期为时最长的一场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5 更新时间:2024/1/16 11:12:27

明朝统一战争是公元1368年到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统一全国而进行了一系列作战。明朝统一战争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先是派兵推翻元朝的统治,再消灭各地的割据政权,最后打击元朝残余势力,维护明朝的统一。

网络配图

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其中最著名的农民起义队伍是红巾军。朱元璋就是红巾军的首领之一,从起义爆发到1367年,朱元璋带领的义军连续攻灭了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统一了江南。之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准备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夺取全国的统治权。

朱元璋让徐达和常遇春二人率领军队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其中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为了减少北伐阻力,朱元璋让他们二人打出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受到许多汉族人民的支持,因此北伐也算是比较顺利。而南边则是汤和与胡廷瑞,二人均被朱元璋封为征南将军。汤和负责消灭浙东的割据势力,胡廷瑞负责攻取福建。另外广西方面是交给了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人。

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出去的各路大军都接连获胜,捷报频传。于是朱元璋在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登基即帝位,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但是明朝统一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范围更加广泛,之后还有攻取四川、统一云南、统一东北、管理边疆地区等一系列作战。

明朝统一战争的过程

明朝统一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明朝统一战争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发生了这样的一系列作战:攻取河南、山东;攻取河北;攻占大都;攻取山西与陕甘,统一西北;攻取福建,平定闽广;攻取四川,统一云南,统一东北,管理边疆地区。

网络配图

攻取河南、山东,还有攻取河北、攻占大都这些都是明朝著名将领徐达和常遇春两位的北伐军参与作战的。他们二人平定了山东、河南等地之后,开始孤立大都。大都与外界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再与朱元璋商量之后,徐达率军直取大都。这一战为朱元璋统一中国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统一西北的战争是各方协作的结果。先是徐达和常遇春挥师西向,同时冯胜、汤和渡河北向,辅助主力军。这几场战争基本完成了朱元璋之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而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浙东和福建的一些割据势力。汤和在消灭了方国珍势力后,就出兵福州,大破延平陈友定的军队。胡廷瑞则是克建宁、兴化,招降汀州及泉州以南州县。李文忠率部进入福建,歼陈氏余党金子隆等部,占领了福建。之后又平定了广西、广东等南部沿海地区。

朱元璋南郑北伐都取得了胜利之后,乘机向四川、云南、东北招降。结果遭到了拒绝,于是决定出兵。边疆地区则是进行精心管理,以防暴力事件频发。

明朝统一战争的结果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朝建立初期为时最长的一场战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明朝统一战争的结果。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意味着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结束。但这并不代表这元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它盘踞在北方,仍旧时不时的窥视着中原,想要再次卷土重来。

网络配图

除了元朝这个敌人之外,在东北、四川、云南还有秦、晋、关、陇地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朱元璋最主要的任务自然就是继续征战,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1371年,汤和、傅友德奉命率军分成两路进击四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重庆、成都等地区就被轻易攻下,夏主明昇投降,四川的割据势力覆灭。

19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一起率军出征云南。三个月后,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攻下乌撒,当地的割据势力首领在逃亡的途中自缢身亡。第二年二月,大军又攻下了大理,平定了云南全境。1387年,朱元璋派出二十万大军,任命冯胜为大将军,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面对二十万的明军,纳哈出自知不敌,于是投降,就此东北的割据势力被消灭。

1388年,蓝玉奉了朱元璋的命令带领十万大军进入漠北,主要是追击元朝的残留势力。在捕鱼儿海附近,杀元太尉蛮子,元后主也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部将所杀。蓝玉大军彻底消除了北元对明朝的威胁。经过了20年左右的时间,明朝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全国统一。

标签: 明朝明朝统一战争

更多文章

  • 明朝统一战争是如何打的?朱元璋的能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统一战争

    元末农民起义战争后期,朱元璋势力日益强盛,先后攻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政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这时,元朝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已经四分五裂,朱元璋决定北伐南征同时并举:命徐达、常遇春率军北进中原,攻取元大都;命汤和率军南征,进军浙东,消灭方国珍;命胡廷瑞率军攻取福建;命杨靖率军攻占广西。至正二十

  • 后晋灭后唐之战后唐为什么战败?后晋灭后唐之战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五代十国,后晋,后唐,后晋灭后唐之战

    清泰初,潞王李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末帝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州(今

  • 后晋攻打后唐之战,尽管援军诸将各怀异志,不战而降,终究还是灭亡了。(后晋灭后唐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五代十国,耶律德光,,后晋灭后唐之战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即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末帝李从珂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

  • 红巾军起义在哪个朝代 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红巾军起义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发生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活动叫做红巾军起义。这次的起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也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之所以被称为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在这次活动参与人员中,许多人都头裹红头巾,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标识,因此人们便用了这个称呼来指代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香军,这是因为他们每次起义前都要点香。说

  • 红巾军起义历史意义:打击蒙古贵族促进新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红巾军起义,红巾军

    红巾军起义中的红巾军在民间又被叫做红军,他们是由当时比较盛行的三大民间宗教合在一起组成的。他们在起义的时候准备出战的时候总是打着红旗,额头上绑着红色的布巾。那么导致红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呢?红巾军起义的原因还要从元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开始说起。在元朝的后期蒙古族贵族对待他们眼中的汉人如同对待家畜。他们用

  • 红巾军起义是因为元朝灭亡吗 红巾军起义旧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红巾军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朝代更替,有朝代建立就有朝代灭亡。而元朝的毁灭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在元末时期发生了非常著名的红巾军起义。这次运动对元朝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打击性,甚至有人因此认为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那么这样说红巾军是正确的吗?那么到底红巾军起义是元朝灭亡的原因吗?油画《红巾军起

  • 他是知识渊博的翰林学士却为何最终被流放海(翰林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学士,翰林院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本来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赵匡胤也没有交代其他的特别任务。可是卢多逊临回来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跑去跟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书,而且是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希望李后主能够多多支持宋朝的文化事业。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是一流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翰林院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

  • 明朝时期为什么建立翰林院?其作用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翰林院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 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今天的科学院院士的?不才如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种史料、轶闻。用钱捐官,乃是在一个轻商、抑商的时

  • 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古自由学派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李贽,泰州学派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