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李鸿章到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起了什么作用(伊犁危机)

解密:李鸿章到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起了什么作用(伊犁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1/14 21:27:24

1881年曾纪泽与俄国交涉而改订的《伊犁条约》,在商务、界务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争取了利益。其实李鸿章在此次交涉中扮演着幕后决策的关键角色,考诸李鸿章未刊书札及相关史料,曾纪泽可谓是李鸿章的代言人。

书札往来

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及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藏李鸿章未刊书札来看,李鸿章与曾纪泽的关系非同一般。据统计,1879年底至1880年6月间,李鸿章致曾纪泽书累达九封(据国家图书馆藏《李鸿章书札册》“李鸿章致曾纪泽书”七通手稿和《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统计)。与此同时,曾纪泽致李鸿章书多达十通(据国家图书馆藏《李鸿章书札册》“李鸿章致曾纪泽书”手稿统计),书信往来颇为频繁。由此似可看到李鸿章对曾纪泽所施加的影响,以及李、曾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一致性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1881年签订的《伊犁条约》的核心内容,早在1880年6月曾纪泽抵俄之前,李、曾已大致拟定了。

曾纪泽赴俄之前李鸿章的作用

第一,关于左宗棠“主战”问题

李鸿章在崇厚之狱兴起后,即多次致书曾纪泽,认为左宗棠主战,纯系“不知彼己,不顾后艰”的鲁莽行为。曾纪泽与李鸿章的看法大体一致,曾氏在《敬陈管见疏》驳言战者,以“大兵履险地以犯强邻”。他指责左宗棠“以前事得手,遂以轻戎戎首,盖亦一隅之见,未尝统筹全局耳”。

第二,关于“主守”问题

曾纪泽对李鸿章在商务上的主张完全赞同。但在界务问题方面,曾纪泽与李鸿章略有差异。李氏认为收回伊犁全境与否,与中国并无实济。曾纪泽则认为:伊犁“非仅西域之门户”,且为“镇守新疆一大炮台”。鉴于这种分歧,李鸿章借清廷和洋人“主和”之意,向曾纪泽施加影响,使得曾氏向着“主守”思想靠拢。李、曾之见与左宗棠“次决之以战阵”的主张相去甚远。

第三,关于谈判要略的确定。

李鸿章主张对丧权辱国的《崇约》(即《里瓦几亚条约》),进行局部重点改约而反对朝野清议主张的全面驳改。其意见包括:(1)“将伊犁南边帖克斯川让我,城内彼此界限画清”;(2)“新疆各城通商,照陆路章程,减清税则,不许全免”;(3)“汉中、西安只准一路行走”。除此数大端,余皆照行,曾纪泽对李氏意见基本同意。

赴俄交涉之前,曾氏电致总署,提出与李鸿章略同的交涉要节。内容包括:(1)界务方面,力争“索伊犁全境”;(2)商务方面,“商务系俄人所最重者,必不能全行驳改”,仅择数要端权益,力争索回;(3)赔款方面,“兵费不能不加”除此之外,“似宜从权应允”。曾纪泽的交涉要点,得到清廷的认可。

从李鸿章到曾纪泽,再到总署,最后到朝廷,已经大致拟定了改约的基本内容,而曾纪泽赴俄改约不过是相机实施罢了。据此,李鸿章的主张对改约的实现以及最后结果,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曾纪泽赴俄之后李鸿章的内外行动

在曾纪泽赴俄之后,李鸿章一面叮嘱曾纪泽,“议论情形,望随时详示”;另一面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外交、军事、舆论措施,为曾纪泽的交涉及其最后签定《伊犁条约》,做了重要支持。

首先,在外交方面争取主动。俄廷利用崇厚下狱事,借机阻挠改约。对此,曾纪泽认为“惩使愈重,则辱俄愈甚,改约愈难”。李鸿章促使清廷将崇厚“加恩即行开释”。这争取了外交方面的主动,为改约交涉的展开,扫清了障碍。

其次,妥筹京畿海防。清廷为防范俄国侵略,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性军事布署。左宗棠主西北伊犁、曾国荃主山海关(因体衰多病由李鸿章兼顾)、而李鸿章则主津塘沽。

最后,消除舆论干扰。1881年2月上旬,《伊犁条约》法文底稿拟定。李鸿章闻知底稿取得最佳结果,颇感满意。但清朝政府尤其是清议派如张之洞等仍不满,张氏甚至弹劾曾纪泽丧权辱国。李鸿章针锋相对,在国内力敌清议,宣扬《曾约》(即《伊犁条约》)的成功。最终促使中俄双方于1881年2月下旬签订《伊犁条约》。

李鸿章的消极影响

第一,李鸿章自始至终认为,伊犁全境收回与否,无碍大局。

第二,李鸿章始终向曾纪泽灌输兵单将寡、线长饷绌的观点。

第三,李鸿章主“和局”,甚至要求清廷承认《崇约》。

这些消极方面的主张,也影响了曾纪泽的外交工作。

总之,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李鸿章的作用尤其是其积极方面长期被忽略。本文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李鸿章致曾纪泽未刊书札并参证其他史料,阐述了李氏在此事中的历史作用。

标签: 清朝李鸿章新疆伊犁危机

更多文章

  • 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伊犁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阿桂,清朝名将,名将,伊犁危机

    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清廷统治新疆初期,由于此前大小部落间连年混战,伊犁人烟罕至,一片荒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清政府决定在此驻军,但是伊犁距内地千里之遥,又有戈壁荒漠阻隔,部队的吃饭穿衣如何解决?此时,刚刚以参赞大臣身份参加完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阿桂向乾隆提出:派部分士兵

  • 阿桂简介 伊犁屯田的创始者阿克敦之子阿桂(伊犁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阿桂,清朝名将,名将,伊犁危机

    阿桂简介 伊犁屯田的创始者阿克敦之子阿桂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将。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一生屡统大军,运筹决策,用兵持重,为清帝所器重,

  • 揭秘三国残暴亡国之君孙皓:杀人手法多如牛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乃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孙权百年之后,幼子孙亮即位,当了六年皇帝被废黜了。孙权的另一个二子孙休登基,不过六年之后也逝世了。当时孙休的儿子都太小了,难以继承皇位。在当时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听到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事果断,是个君主之才,于是推荐他做了东吴的第四任皇帝。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东吴历史!在

  • 揭秘东吴暴君孙皓为何会对司马炎口出狂言(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三国孙皓,肯定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单看这姓氏,便能看出其中一二的玄机,在三国之中,孙属于大姓,如无意外他必归属于吴国,经查阅史记后,更加印证了孙皓之身份。孙皓,三国时代吴国人,身份尊贵无比,乃是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于三国的孙权,他的君主之位来之不易,其父孙和本是太子后因种种缘故被废,后

  • 三国残暴亡国之君孙皓:杀人手法多如牛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乃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孙权百年之后,幼子孙亮即位,当了六年皇帝被废黜了。孙权的另一个二子孙休登基,不过六年之后也逝世了。当时孙休的儿子都太小了,难以继承皇位。三国孙皓在当时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听到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事果断,是个君主之才,于是推荐他做了东吴的第四任皇帝。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东吴

  •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便被拥立继位。

  • 东吴暴君孙皓竟把大臣王蕃的脑袋当球踢(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是东吴的一位暴君,暴君本来并非暴君,之所以会成为暴君,和身边众人的长期呵护是分不开。不过这里我们不讨论孙皓成为暴君的原因,就单讲一个叫做王蕃的东吴名士的坎坷人生,就可以知道孙皓为什么被称为暴君了。王蕃的列传王蕃本是一文艺青年,码字功夫高超,不但会做诗词歌赋,对学术也颇为懂行。东汉的科学大佬张衡曾

  • 难道历史上的皇帝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诸葛恪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亮,诸葛恪,皇帝,,诸葛恪专权

    很多人都认为,导致东吴一代名臣诸葛恪被杀死的原因,除了他本人骄傲自负这个原因外,还源自孙峻与孙亮那滴水不漏的计划。事情真的就是如此吗?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了吗?难道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了吗?在笔者看来,历史上的孙亮根本不想杀死诸葛恪。至于为何,且听分析。东兴大捷以后,诸葛恪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

  • 诸葛恪是个怎样的人:文能治国武能领军(诸葛恪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恪,诸葛恪专权

    诸葛恪是个怎样的人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的人,效忠吴国,一生侍奉吴国的两位君主,孙权和孙亮,一生立下不少功绩,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诸葛恪画像诸葛恪从性格层面来看,是一个情商智商俱高之人,最难得是此人还颇有胆量和见识,有一定的责任心,但随着功劳的累计,军功的上升,诸葛恪也慢慢开始骄傲放纵起来,自恃有

  • 揭秘:诸葛恪死于谁之首?诸葛恪的谋略如何(诸葛恪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恪,孙皓,三国,诸葛恪专权

    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的人,效忠吴国,一生侍奉吴国的两位君主,孙权和孙亮,一生立下不少功绩,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诸葛恪从性格层面来看,是一个情商智商俱高之人,最难得是此人还颇有胆量和见识,有一定的责任心,但随着功劳的累计,军功的上升,诸葛恪也慢慢开始骄傲放纵起来,自恃有功,便开始冒进攻魏,但一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