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明以“6骑”吓退突厥十万兵的渭水之盟 为何会被称为“渭水之耻”

李世明以“6骑”吓退突厥十万兵的渭水之盟 为何会被称为“渭水之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834 更新时间:2023/12/17 17:12:50

李世民是有唐一代名君,于是,多少年来“唐粉”们为了不让李世民的一世英名受到损害,可以说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就拿史书上明明记载的“渭水之耻”来说吧,硬是被美化李世民威风凛凛只率6骑,现身渭水便桥,吓退突厥十万精锐。从此,大唐人民为他欢呼,这魄力,这胆识,霸主啊!可是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这只是说故事而已,其实真像并不是这样,据《旧唐史》记载,李世民面对突袭而来突厥大军,采用的是缓兵之计。愚以为,更值得称道的是,李世民如春秋战国时的勾践一样,卧心尝胆,最后同样是突袭战,一举灭了突厥,颉利可汗受首长安。

隋朝未年,北方突厥部落强大起来,成为中原北方、西方及东北方的主要势力。当时中原的各个军阀割据势力发展的都不充分,刘武周、窦建德、薜举、梁师都等为了在军阀混战中增加自己的外围实力,都与之有往来,并也臣服过突厥。连后被封为唐高祖的李渊也曾向突厥称臣引以为援。

等到唐朝建立后,平定的中原及南方群雄后,突厥依然屡屡寇边,侵害百姓,成为了大唐王朝最大的敌人。

武德六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领十多万突厥兵南下,竟长驱直入,抵达渭水北岸,此时,长安城内只有几万守军,力量严重不足,各地支援的部队一时也难到达。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李世民决定采用缓兵之计,他与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骑出玄武门至渭水之上,与颉利可汗隔水相谈,答应继续向突厥进贡,李世民借的是他父亲当年的牌子,李世民并没有向突厥称过臣,但此时,李世民拿他他父亲李渊说事续个话题,颉利可汗见有利可图,得到满意的答复后退兵而去,这就是史称的“渭水之耻”。

耻就是耻,不忘国耻才是硬道理。这里在突厥十多万大兵的威胁下,哪来的“渭水之盟”,盟是双方你情我愿,兄弟之好,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就如同当年的勾践一样,隐忍一时,霸气一世。

史书上载,边患之重对李世民的刺激很大。从此之后,李世民亲自训练士兵,励精图治,计划灭突厥,除毒瘤,一雪“渭水之耻”。

历史有句名言,老天要叫谁灭绝,先让他猖獗,颉利可汗由于骄恣荒淫,亲小人,远贤臣,早失去了民心,国势渐落。至唐太宗贞观三年,这年北方大雪,厚达数尺,突厥部落中由于不甘被颉利可汗压迫的小部落如薜延陀等相继叛乱,颉利可汗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此时唐朝的国力已和建国初期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决定乘大雪对突厥用兵,一雪前耻。十一月,唐朝五路大军,从定襄、金河、营州、云中、灵州出袭,由李靖为统帅,共计十五万大军。

正在都城定襄的颉利可汗及其左右忽闻唐军掩杀而至,大惊失色,闻报是以唐军主帅为李靖时,更是相顾失色,道“唐兵若不是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李靖夜袭定襄,大破突厥军,颉利可汗败逃到了铁山。

此时,颉利可汗为了避免唐军的继续攻击,就派大将到长安面见李世民,表示愿举国归附,他则愿亲自到长安向李世民请罪。

颉利如意算盘打的是,先缓兵拖延些时间,等春天大雪过去后,草青马肥时再率突厥部众逃至大漠深处去集聚力量,再起大事。

此时李靖与李世堂住兵在白道,两人商议,颉利虽败,其众不少,若逃走后,很难在追之,乘此时大唐诏使到了他们的大营中,必不防备,选精锐一万骑,带二十天的干粮,突袭之,不战可擒此人。于是,两人不顾副总管张公瑾的阻拦,连夜出发。

等到颉利可汗发现唐军时,唐军已经在帐门口了,于是又是大败,只身狼狈逃走。投奔突厥小可汗苏尼失。后苏尼失怕唐军来攻,在唐军的威力下捉了颉利送到唐营。自己也举众投降。

至此,李世民不仅为自己报了渭水之耻,同时也让太上皇李渊报了称臣之辱。史载,李渊说:当年,汉高祖困于白登,不能报仇,而今我儿子能灭突厥,报了我向突厥称臣之辱,我托付之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事情呢?

标签: 唐朝渭水之盟渭水之耻

更多文章

  • 渭水之盟受到的评价到底为什么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渭水之盟,李世民

    唐太宗渭水之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众所周知的是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着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引起了外族突厥的侵犯。唐太宗渭水之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个传颂万世的事迹。李世民画像在玄武门事变之

  • 渭水之盟:盛世大唐崛起前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渭水之盟,大唐,李世民,

    过好日子,除了要搞好内部团结外,还要注重邻里关系的和睦。这不,太宗刚刚登基,邻居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送来贺礼: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多万军队攻击泾州,毗邻的长安城立刻进入紧张的戒严状态。自有书面记载以来,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战争就从未真正间断过。犬戎、匈奴接连进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国破身死

  • 解析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 十月革命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发生在俄国的一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917年11月7日,因为当时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可以说打响了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枪,鼓舞了世界上的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决心与信心,对俄国和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做一下十月革命简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的10月25日,因此被称为十月革命,这次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为主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之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十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十月革命的爆发有着深刻的背景,下面就介绍一下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客观原因:首先在经济上

  • 历史上的今天11月7日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11月7日,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07日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97年前的今天,1917年11月7日 (农历九月廿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1月6日,革命的枪声在彼得格勒打响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 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

  • 历史解密: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国矿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俄国,十月革命,矿工

    1915年,20岁的张川林因赤贫如洗,应征到俄国做苦工。张川林来到乌克兰哈尔科夫附近的一家煤矿当矿工。1917年冬的一天,矿上来了一个俄国人。他用通俗易懂的俄语,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矿工进行宣传,他说天下工人是一家。此人原来是布尔什维克党员,他动员工人参加布尔什维克,帮助俄国工人推翻克伦斯基资产阶级临时

  • 白起是不是白乙丙的后代?两人有关系吗(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起,白氏七贤

    今人多以为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大将、“人屠”白起是秦穆公时期白乙丙的后代。这似乎很好理解:两人都姓“白”,都是秦国赫赫有名的战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些人的想当然。首先,《史记》等史书没有任何记载白起是白乙丙的后代,我们不能凭臆想去“创造”历史,最起码说白起是白乙丙的后代没有证据可持。其次,白乙丙不

  • 白敏中(唐朝宰相)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贡献?(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敏中,白氏七贤

    【人物简介】白敏中(公元792 — 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白敏中少孤,承学诸兄,唐穆宗长庆(821—824年)初中进士,初由义成节度使李听用为僚属,入朝为右拾遗,改殿中侍御史,后出任邠宁节度副使,因政绩显著,御史

  • 秦昭襄王嬴为何要自毁长城逼死白起?只因為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白起,秦昭襄王,嬴稷,白氏七贤

    如果要问到战国时期战功最显赫名气最大的名将,此人非白起莫属:白起自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以来,连战连胜,可以用六国闻之丧胆来形容,长平之战时赵括都说过如果秦军主将不是白起的话,他有把握战胜。白起战功赫赫成为秦昭襄王嬴稷手中的利器,兵锋所指六国拜服。与此同时如果问到战国死得最冤枉的名将,白起

  •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 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白氏七贤

    秦将白起为秦国的统一建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为了秦国是鞠躬尽瘁,但是晚年却不得善终。他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且看被誉为秦国“屠夫”和“不败将军”的白起,是如何走下神坛的?秦国历史上有两次杀人最多的记录,第一次就是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这两场战役的将领都是白起,一共死了六十四万人,用屠夫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