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敏中(唐朝宰相)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贡献?(白氏七贤)

白敏中(唐朝宰相)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贡献?(白氏七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11 更新时间:2023/12/23 0:40:38

【人物简介】

白敏中(公元792 —

861年),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白敏中少孤,承学诸兄,唐穆宗长庆(821—824年)初中进士,初由义成节度使李听用为僚属,入朝为右拾遗,改殿中侍御史,后出任邠宁节度副使,因政绩显著,御史中丞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转左司员外郎。唐武宗素闻白居易大名,欲以重用,宰相李德裕上奏白居易患有脚病,力不胜任,言白敏中文词类居易而器度见识过之。于是,命白敏中为知制诰,翰林学士。

唐宣宗即位,白敏中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小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因与李德裕往来密切,又受其引荐,被视为李德裕党。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白敏中为保其官爵,极力排斥诋毁李德裕,受到众人的谴责。李德裕被贬后,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真谓官运亨通,但不久就遭到崔铉和郑颢的排挤。离京充任地方官。历邠宁、剑南、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执政后,白敏中重新得到重用,被召还入朝,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未几又给白敏中加官中书令。咸通初年,白敏中虽已年迈,朝廷又命为凤翔节度使。白敏中三次谢绝,最后除东都留守,以太傅退离政界。

【主要贡献】

白敏中辅政期间,在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关系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作为镇抚大

臣,前去安谕党项,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宁节度、招抚制置使。临行时,唐宣宗亲自在安福楼为他饯行,颁玺书慰劳,赐通天玉带,以神策军护送,允许开府命士,礼遇如同裴度平淮西。军至宁州,诸将已破党项及羌,白敏中征求军士们意愿,可弃战为农,从南山并河按置屯保,连绵千余里,又开通萧关至灵威的交通要道,且耕且战。白敏中徙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发展当地骡子军,修复关碍,使山河完整,加强了西南边区的防御,治蜀5年,因劳加兼太子太师。咸通二年(861年),西南蛮族侵扰,唐懿宗派人挟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计议。

白敏中一生身居要职,在处理民族关系和恢复、发展边地经济作出一定贡献,后由于足疾自请退出。只是诬陷李德裕一事,给自己的声望造成一个阴影。

【四辅之首的宰相】

白敏中自幼好学,不善言谈,承学诸兄,擅长诗文。长大后,诚信笃实,看重友情。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六位皇帝,位及宰相,在治国、治军上都有杰出的建树。

长庆元年(821),于寒门好友贺拔(基)一同考取进士,任殿中侍御史。不久征召到义成节度使李听府衙,李听面见后,非常满意。迁右拾遗,出任河东、义滑、邠宁三府掌书记试大理评事,辅助李听,以办事干练闻名。御史中丞高元裕荐为侍御史,再转左司员外郎。大和七年(833),白敏中丁母忧,退居下邽故里。唐武宗久闻白居易之名,急欲召用。当时白居易患病,宰相李德裕极力反对武宗重用白居易。乘机向武宗奏道:“白居易有病,不便朝事,其堂弟白敏中文辞类其兄居易,重友情,且有器识。宜召用。”武宗允准,即诏令白敏中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累至学士承旨,兵部侍郎。

会昌六年(846),白敏中出任同平章事(宰相),迁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集贤史馆大学士。大中元年(847)唐宣宗即位,加拜白敏中为尚书右仆射,授金紫禄大夫,封太原郡开国公。李德裕嫉贤妒能,积怨甚多,宣宗深恶之。白敏中力助宣宗将李德裕贬崖州刺史(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其党羽贬出京师。当时授到不少人非议,但白敏中深得宣宗信任,五年十三次升迁,位居四辅之首。一天,宣宗欲知百官名数,便问令狐陶(任翰林学士)。令狐陶答道:“六品以下官员,官卑数多,皆由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官员,则由朝廷制授,名有籍册,名曰‘具员’。”于是,宣宗命白敏中作《具员御览》。白敏中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编撰成《具员御览》五卷

,置于宣宗案上,供宣宗考察大员时参阅。

大中五年(851)二月,唐宣宗以南山、平夏党项叛乱久未平息,颇厌用兵,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辅政大臣崔铉建议,宜遣大臣镇抚,宣宗允其言。三月,任命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南北两路供军使,兼邠宁节度使。白敏中奏请参考裴度故事。裴度,唐朝大臣。宪宗派他宣谕田弘正归顺后,督师攻破蔡州(治年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河北藩镇相继臣服,平息了藩镇割据。以此事为例,择廷臣为将佐,镇抚党项,恩威并用,宣宗允准。遂以左议大夫孙景商为左庶子,充邠宁行军司马;知制诰蒋伸为右庶子,充节度副使,发兵征讨党项。

这年初,宣宗命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婿,白敏中举荐新科进士郑颢。当白敏中得知郑颢成卢氏婚将授室时,立即作罢。郑颢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郑颢心中非常怨恨敏中,由是数毁白敏中于朝廷。白敏中在赴镇统兵讨党项前,对郑颢毁谤心中不安,向宣宗奏道:“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京师,无如臣何;今臣外出,郑颢必借机中伤中我,臣死无日矣!”宣宗道:“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耶!”遂命左右于禁中取出一小柽函,授予敏中,说:“此皆郑颢诬陷卿之书笺也,朕若相信,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心中乃安。回到府中,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一日,宣宗御驾安福楼,为白敏中出镇颁玺、书谕,饯行,礼如裴度讨淮西时一样。白敏中率军行至宁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三交谷,与党项叛军交战,歼敌9000余众。对迫于饥寒出山、穷无归所愿革新向化的兵卒,奉谕于银夏境内授予闲田,抚如赤子,从前恶行一概不予追究。若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并对灵、夏、邠、鄜四道百姓,减免租税三年,惠及广大百姓。八月,白敏中奏报南山党项请降。时用兵岁久,国用颇乏。宣宗诏赦南山党项,使之安业。白敏中受降后,说服党项将卒,皆弃兵择业安居。

党项叛乱平息后,免去白敏中都统职务,出任邠宁节度使。次年四月,又调白敏中为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到任后,增加骡军,修复关壁,用心治理西川,功绩卓著。宣宗加封白敏中为太子太师,徙荆南。大中七年(853),特进白敏中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大中十一年(857)二月,白敏中任检校司徒平章事,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咸通元年(860),唐懿宗即位,白敏中从西川召回京城。懿宗拜白敏中为司徒,门下侍郎,还平章事,复辅政侍中。一日,白敏中在上朝时,不幸跌倒于宫殿的台阶之上,腰部受伤,行动不便,不能上朝议事参政。他为了不影响国事,曾三次上表辞位,愿归乡以守祖茔,懿宗不允。四五月间,右补阙王谱上疏说:“陛下理政之初,乃宰相尽心之日,不可暂缺。白敏中自正月卧疾,今已四个月了,陛下虽与相坐说话,未尝三刻,天下之事,陛下常无暇与之讲论。臣请罢去敏中相位,另访硕德大才之人,以佐朝政。”懿宗遂命众大臣讨论,大家认为王谱侵害了白敏中,乃贬王谱为阳翟令。白敏中辞位之事被搁置下来。九月,白敏中第四次上表辞位,懿宗诏命白敏中为司徒,中书令,减少其担负的一些事项。

咸通二年(861)二月,南部边陲一些少数民族闹事,懿宗召白敏中入朝议事,派人挟持敏中上殿,白敏中坚持不愿为相入朝,固辞求免。懿宗尊重白敏中的意愿,命白敏中兼中书令,出任凤翔节度使。未几,懿宗颁诏,白敏中五奏愿归乡以守祖茔,除都留守不致拜,准以太傅致仕。诏书尚未到达,白敏中已溘然长逝。随后,白敏中被册封为太尉,葬下邽白氏坟茔。其坟茔位于今渭南市临渭区龙背乡北程村北。白敏中的墓冢及唐时所立的神道碑仍保存完好。

标签: 白敏中白氏七贤

更多文章

  • 秦昭襄王嬴为何要自毁长城逼死白起?只因為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白起,秦昭襄王,嬴稷,白氏七贤

    如果要问到战国时期战功最显赫名气最大的名将,此人非白起莫属:白起自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以来,连战连胜,可以用六国闻之丧胆来形容,长平之战时赵括都说过如果秦军主将不是白起的话,他有把握战胜。白起战功赫赫成为秦昭襄王嬴稷手中的利器,兵锋所指六国拜服。与此同时如果问到战国死得最冤枉的名将,白起

  •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 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起,白氏七贤

    秦将白起为秦国的统一建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为了秦国是鞠躬尽瘁,但是晚年却不得善终。他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且看被誉为秦国“屠夫”和“不败将军”的白起,是如何走下神坛的?秦国历史上有两次杀人最多的记录,第一次就是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这两场战役的将领都是白起,一共死了六十四万人,用屠夫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 唐诗四大家之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及主要成就(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白居易,白氏七贤

    人物生平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

  • 白居易应举了几次?他与关盼盼的死有什么关系(白氏七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白居易,李白,唐朝,关盼盼,白氏七贤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又有几分才华,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全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可能他个人并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为民服务,替老百姓着想的话,就必须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应举。白居易应举倒是参与了

  • 历史的拐点河南之战:它的行军路线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匈奴,汉朝,卫青,霍去病,河南之战

    汉朝建国前连年征伐,国力羸弱,修养生息,直到文景之治一直采用的是和亲政策。匈奴“外甥”也是一直欺负“舅舅”汉朝,战争不断,汉朝基本处于吃亏的状态,直到汉武帝即位。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鼎盛,战马成群。武帝反击的机会终于到了!公元前127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派卫青反击。卫青采用

  • 河南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河南之战的发生过程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汉,河南之战,左贤王,卫青,李息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700人出战,负伤败阵,退守壁垒不出,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是时虏言当入东方" ,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

  • 百家争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归纳总结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质上的威信,各地的诸侯们纷纷崛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招揽人才,改革变法,希望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继而迫使周边小国臣服他们,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梦想。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中国历史上先

  • 百家争鸣实情:百家争鸣并无“百家”而是十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百家争鸣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百家争鸣画像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

  • 解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董仲舒,百家争鸣

    一直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成为汉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标签,一个代名词,这件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被后人讨论得沸沸扬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有人早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提出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权

  •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齐国,魏国,五国攻秦之战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