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硖石谷之战经过:唐军是如何被契丹军击败的?

东硖石谷之战经过:唐军是如何被契丹军击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97 更新时间:2024/1/21 3:13:01

契丹反唐黄麞谷之战后,武则天为挽回败局,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诏征天下囚犯与吏民家奴骁勇者充军,并令山东(太行山东)靠近边塞各州组织武骑团兵,以右武威卫大将军、建安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大军总管,率军进讨契丹。这时,东突厥默啜可汗请作武后之子,并为其女儿求婚,同时要求归还突厥降户,愿率其众讨伐契丹。武后遂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十月二十二日,契丹首领尽忠卒,其妻兄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乘机突袭松漠都督府(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俘尽忠、万荣妻、子而去。万荣收集众,军势复振,即派部将骆务整、阿小为前锋,率骑南进,攻克冀州(治今河北冀县),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继而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属县,使河北大为震动。武则天急令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军18万(一说17万,另一说7万),讨伐契丹。《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又令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王孝杰部行至东硖石谷,与契丹军相遇。因道路险隘,王孝杰率少量精锐作为先锋,前进。孙万荣令契丹军佯退,诱敌深入。王孝杰且战且进,在将出山谷时整队布置方阵。这时孙万荣令契丹军立即回军反击,四面围攻,唐(周)军主力后援没有来,王孝杰以少打多,营中溃乱,王孝杰堕谷而死,所率先锋死亡殆尽。

此战,王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深入寇境,以少御众”“虏甚众”,深入敌境以少打多,兵数远少于孙万荣。王孝杰所率的是少量兵力,而“既无后继”“后援不至”,说明苏宏晖没有率领大军主力前去支援王孝杰。最终王孝杰率领的少量先锋死亡殆尽,而唐(周)军主力没有全军覆没。

武攸宜军在渔阳(今天津蓟县)闻孝杰败没,不敢进。万荣遂乘胜进兵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武攸宜派兵进击,亦不能克。

更多文章

  • 东硖石谷之战简介:契丹民族发展历史的起点东硖石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峡石谷,王孝杰,名将,,东硖石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在唐与契丹、奚等之战的初期,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在东硖石谷(今河北迁安东北)歼灭唐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军的作战。契丹反唐黄麞谷之战后,武则天为挽回败局,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诏征天下囚犯与吏民家奴骁勇者充军,并令山东(太行山东)靠近边塞各州组织武骑团兵,以右武威卫大

  • 白江口之战的经过:唐朝军队是如何战胜敌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率陆军六万,水军四万,又发新罗、契丹、奚等国、部兵,进击高句丽。唐军初进克捷,攻克盖牟城(今辽宁盖平)、沙卑城(今辽宁复县),并克陷辽东(今辽宁辽阳)坚城。不久,唐军又陷白崖城(今辽阳东),进向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进发。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等人率高句丽及

  • 白江口之战背景:朝鲜半岛三国之间发生混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隋炀帝亡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句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高句丽“遗使称臣并不感兴趣,对臣下说:“高句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

  • 白江口之战简介:中日两国政权之间的第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江口,刘仁轨,名将,,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公元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

  • 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甚至能废立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

  • 甘露之变的历史评价:第二次宦官掌权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

  • 甘露之变过程:密谋泄露 禁军杀宰相血染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

  • 甘露之变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

  • 甘露之变简介:宦官掌兵 从权争激化到屠戮朝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

  • 囚禁皇帝屠杀朝臣:解密甘露之变与唐朝宦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甘露之变始末: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宫廷中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一日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皇帝也被宦官软禁。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会被家奴们玩弄于股掌呢?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